当前日期:

目录


1.明万历《萧县志》
万历《萧县志》,于万历十八年(1590)由萧县知县康炜主修,库生彭缙、岁贡任亚龙编纂。分上下两卷,简要明备。印版存放学宫,崇祯九年(1636),毁于兵火。
关于成书的时间:康熙《萧县志·序言》说:“旧志为万历中康公所辑。”而同出一书的康熙《萧县志·凡例》却说:“旧志成于万历五年,康炜所修”。查康熙《萧县志·秩官表》记康炜于万历十六年(1588)来萧。廉熙《萧县志·秩官传》说康炜“任四载,荐八次”,万历十九年,因开浚河道,免除水患,受朝廷褒奖。康熙《萧县志·赋役志》在叙述赋役制订情况时有“十七年春,知县康炜立为赋役画一之规”的句子,附记说得更明确:“此赋役于万历十八年,知县康炜纂定”。据此,定万历《萧县志》为万历十八年,由康炜主修较为准确。
2.清顺治《萧县志》
顺治《萧县志》于顺治七年(1650)由萧县知县祖永勋主修,选贡许作楫、岁贡祖箕芳编纂,计10卷。
此版本,北京图书馆仅存缩微胶卷残卷。1984年,县志办公室派员前往北京图书馆翻拍、放大、复印、装订成4本,缺第一、二、三、六、七卷。残卷缺页、缺字、重复、颠倒屡见、是现存旧县志4种版本中残缺最多的,但仍保存不少珍贵史料。
3.清康熙《萧县志》
清康熙《萧县志》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知县阎允吉主修,邑人拔贡徐霭编纂。全书12卷,分为图纪(1)、表(4)、志(10)、列传(8)4大类。
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陈膺、乔启即在顺治《萧县志》10卷的基础上续成12卷,但没有刻版印刷。
康熙二十二年,礼部传旨编纂《大情一统志》,并饬各州县星速编纂志书,限期上交。六月上旬,知县阎允吉延揽名流,续订新志,刊正旧志讹误,七月上旬书成,次年,阎允吉离任,邑人继续增补刊刻。
此版本内容颇丰,诸如历代制度沿革、秩官交替都有记载,《舆地志》对于历代疆域、山川、河防记载较详,特别是黄河夺汴,县城屡淹屡迁的记载更为清晰;《风俗志》记载了明清时期的风土人情,其中花卉、水果、药物、禽鸟的栽培养殖记载,为本县园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从《赋役志》、《灾祥志》中,可窥见统治者压榨剥削的残酷和灾歉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的惨景,特别是对李自成部袁时中两次攻陷萧城,虏知县、杀乡官的记载和对永堌程继孔举义旗、攻徐州的记载,虽有污蔑之词,但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读之令人振奋不已。但该志封建迷信色彩较浓,因果报应时有所见。
康熙《萧县志》,北京图书馆藏有缩微胶卷,1984年,县志办公室派员前往放大、复印、装订10本,同年请张长训、张伯勋点注成8本;约20万字,因内容残缺,未能付印。
4.清嘉庆《萧县志》
嘉庆《萧县志》于嘉庆十九年(1814),为知县潘主修,沈学渊执笔。潘吴兴人,嘉庆十八年(1813)十月,以办理防堵事宜,自江都迁任来萧,为兴修水利,曾多次捐献俸银,勤政清廉。任满离职时,曾作留别萧邑诗:“莫笑行装贫似洗,一肩图画百篇诗”。
嘉庆《萧县志》,全书18卷,25节,分订10册,是目前本县所存旧县志中最完整的木刻版本。
嘉庆志的编纂者,讲究务实,文笔流畅,对志书体例作过一番探讨,全书25节,节节都有前言,或溯其源,或叙其演变,所引例证均注明出处。人物传记,力戒浮词,简洁生动。为避免正史混同神话,删去前志拼凑而成的八景,据实绘制十二风景画;同时删去毫无实际意义,拼凑成篇的“萧世家”,增加与全县生命财产攸关的黄河《河防》一卷,诚属卓见。
嘉庆《萧县志》,本县档案馆藏有残本,1984年,砀山籍孙竹平先生(民国26年前,曾在萧县实小任教)之子孙纪亮,捐赠一部完整的木刻版本10册。
5.清同治《续萧县志》
同治《续萧县志》于同治十三年(1874),由知县顾景濂主修,尹耕云,段广瀛编纂。
顾景濂,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市大兴县)监生,于同治六年(1867)任萧县知县,后迁升直隶知州;尹耕云,湖南桃源县(原籍萧县)人,布政使衔,河南河陕汝道,前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告老还乡,受顾景濂聘请,与段广瀛同修《续萧县志》。
嘉庆二十年(1815)至同治十三年(1874)的六十年间,为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其间河流旁溢,兵燹频繁,制度废弛,典章散失。顾景濂于同治六年到任,为防近六十年间事迹湮没,遂召集本县贤达名士谋求续修县志。以嘉庆《萧县志》为据,用其条目,领以纲要,广征博采,历时二年,于同治十三年(1874)定稿,光绪元年(1875)刊版成书。
同治《续萧县志》,全书18卷,图7(县境图、山水总图、东北乡村寨图、东南乡村寨图、西北乡村寨图、龙城书院图);表4(职官年表上、下,选举年表上、下);10志(疆域志,河渠志,田赋志,营建志,学校志,兵防志上下,循政志,人物志上下,烈女志上下,艺文志上下),后附杂录。
同冶《续萧县志》,文字较精炼,至今本县散存的残本较多,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均藏有全本。
6.民国26年本《萧县志》
民国《萧县志》,于民国24年(1935)由县长姚雪怀主修,陈少甫编纂,历时两年成稿。手抄本分上下两册,约二十余万字,呈送县长审阅,并转呈县政府要求批拨大洋500元付印。姚雪怀阅后,因对志稿某些内容不满,曾签字“暂不付印”,拖至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进犯萧城,志稿丢失。1982年新县志编纂以来,寻访数年,均未果。据当时参加编修的刘慈鸿先生回忆,该志稿内容简要明备,记载了从清光绪元年(1875)至民国26年,萧县63年的历史,是一部珍贵的史料。
7.1960年本《萧县志》
1960年本《萧县志》,于1960年上半年,由萧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县长蔡兵主修,县档案馆副馆长周方勤等人汇集而成。
1960年3月,国家档案局通知,要求各县编纂史志,县委、县人委于同年3月11日,决定成立萧县志编纂委员会,蔡兵任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曾一度从全县抽调近50人,集中办公,分编编写,限期完成。先后历时123天,于1960年7月1日成稿,刻写油印,装订5册。
1960年县志本,约60万字,采取编、章、节三个层次排列,全本5编,27章,117节。第一篇:萧县概况;第二篇:萧县革命斗争史;第三篇:萧县政治;第四篇:萧县经济(分订两册);第五篇:萧县文教。基本上是按部门立志,独立成章。
1960年本《萧县志》,是在全国大搞诗歌海洋的形势下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对质量要求不严。参加编写的人员,来自各个单位,业务生疏,写作水平差异较大,基本上是自编自印,文体很不统一,多数是总结报告式,亦有通讯报道、文艺等笔法,文字缺乏提炼,内容比较粗糙。
1960年本《萧县志》,虽质量不高,但却为八十年代编写新县志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史料,志稿刻印本,省、地档案部门与县直有关单位,均有收藏。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