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衣食住行
1.衣服:清朝以前,外面衣服是宽袍大袖,满发,一般农民,为便于劳动,多穿短衣。
清军入关后,严行剃发,群众不接受,有“要头就剃发,留发不要头”的说法。剃发不全剃,只剃周围一圈,在顶上还留下巴掌大一片头发。只有寺院里的道人,才留满发。
辛亥革命后,男子把头发剃光,以黑马褂蓝长袍为礼服。提倡妇女放足,当时未能完全推行开。
公务员,男的冬季穿黑马褂,蓝长袍,和尚头,戴瓜皮帽;夏穿丝绸长衫,外罩马褂,出外戴草帽。商人穿长衫,留有小发辫,瓜皮帽,长衫颜色,以黑灰为多,不穿马褂,夏天也穿长衫。农民冬天只穿短袄,腰束战带(即长五尺土布),如穿长衫,腰仍束战带,将袍右前襟提起,纳于左后方战带中,行动方便。头戴毡帽,有的留发,有的剃光。
妇女,仍穿历代沿袭下来装束。清军入关后,男子虽剃发,妇女装束仍未变,结婚前,辫发辫,结婚后挽髻,说是预先与满人协定的,叫“男降女不降”。髻挽在脑后,用簪子别上,双耳垂珰。上身穿长袄、右衽,长以躬身时不露腰为度,脚穿尖尖的小花鞋。年长的妇女,小鞋外,又套一双鞋子,叫“套鞋”。女学生穿黑短裙,黑袜过膝,不缠足,短发散发,冬天穿旗袍。男生衣短袖,略过肘,短裤略过膝,用鲜艳的束带束上,冬季穿长袍,或短袄,腰束战带,头戴礼帽或瓜皮帽。
北伐后,男的穿中山装,戴礼帽,农民衣服未变。“九·一八”事变后,学校有校服,高中学生着军服,初中为童子军装,日本侵略中国,各地普遍开展游击战,游击队的服装服从军事需要,群众装束未变。
建国后,男子多穿中山装,或列宁服,几乎都是蓝灰色。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人们服饰有很大变化,妇女开始烫发,着高跟鞋,男子也始行着西装等,各种颜色和款式,百花齐放,有的妇女渐次敷粉和用口红。
2.食物:本县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三餐之中,以午餐为主,早餐有的叫点心,晚餐有的叫喝汤或喝茶。
本地是杂粮区,收麦时吃白面,收秋时吃杂粮。过去富有之家,全年吃麦的也很少。一般农民,遇自然灾害,只好糠菜半年粮了。解放后,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在经济困难时期一度曾是“红芋饭、红芋馍,离开红芋不能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富裕起来,现在是“小麦一季吃全年”。
淮北以面食为主,面能做各种各样的食物,有窝头、锅饼、花卷、馒头、油饼、厚馍、龟大、烙馍等,人们尤爱吃烙馍。烙馍是用擀轴子做成,直径约1尺3寸左右,薄如道林纸,园形的馍,放在热鏊子上翻,熟即取下,有菜可卷在馍内吃,群众常说:“热鏊子馍顶四样菜”。纯用麦面叫单馍,两馍内夹菜,叫菜合子。用芝麻掺在面内烙成馍,并烤干,叫干馍,脆而香,易消化,旧时是小孩或病人的点心。
农民平时吃菜是青菜萝卜,荤菜很少。但逢年过节,则非常大方,每家都千方百计买很多荤菜,猪肉是必不可少的。谁家过春节,要是吃不上猪肉馅扁食,自己能悔恨一辈子。
本县人喜欢吃羊肉,有“无羊不成席”之说。用羊肉做的几道地方名菜,如鱼咬羊、蹄筋烧羊脑、葱爆羊肉等,特别是大众菜——萧县羊肉汤,远近闻名。
本地人赶集上店,或居家赋闲,总要买几两狗肉尝尝,会喝酒的,“吃狗肉,喝烧酒”认为是一种享受。狗肉大补,对治疗虚弱、痢疾有疗效。
3.住房:捻军起义时,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普遍筑寨,全县共筑百余寨,人们集中寨内居住,当时全县居住情况是:
瓦屋院每寨中间有一片瓦房,瓦房周围是草屋,瓦房住的是寨主,全村土地,多属寨主一家,寨主权力很大,可以不让佃农在寨内住,也可抽佃不让耕种其土地。
土墙院寨与寨中间是村庄,大都相隔三、五里,每一住处多围土墙院。土墙院分两种,一为四合房独院,东、西、南、北屋,围成一院,门窗都向院内开,往的多为较富裕户;二是复式四合院,即两四合房相接,多住的是地主或富农。
篱笆院淮北盛产高粱,用高粱杆做篱笆,因房子不能围成四合院,就用篱笆围成院。
旧式婚姻,要“门当户对”。就是篱笆院对篱笆院,土墙院对土墙院,瓦屋院对瓦屋院。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数农民草房已变成瓦房,有的已建成楼房,城镇楼房也多起来,大都为平顶形式。
4.行路:本县多为平原,宜于轮车行走。建国前多用四轮牛车又名太平车,用牛马拉着,载重二三千斤,在路上行走很稳便。在车上搭上棚子,又似轿车,用以接送亲友。其次是手推独轮车或肩担驴驮。现在乡间己极少能见到四轮牛车、手推独轮车或肩担驴驮,建国后代之而起的是汽车、小四轮、拖拉机、平板车和自行车。大型或笨重的货物用汽车运送,小型或轻微的货物多用平板车或自行车,尤其是自行车在城乡已非常普遍,上班下班,会亲访友,赶集进城,小型运输,多用自行车。
礼节
1.会客:历史上多行跪拜礼,自辛亥革命后,改行鞠躬礼,开始只在机关学校推行,家庭亲友间,仍行跪拜礼。建国初期,会客时仍有人行跪拜礼。现在会客时普遍行鞠躬或握手礼。间有行拱手礼。
访客到门,不可直接进去,应敲敲门,主人请进才进,会女客更如此。
主人听敲门,如喊请进,可直接推门而入;如主人自来开门,除握手礼外,主人多以手示意,请客先进。至屋内,请客人上座。如是女客,行握手礼时,必待女客先伸手,否则只点点头,表示恭敬。
平时会客,先请客人落座。敬茶时双手递,略如鞠躬,客人亦双手接茶。
宴客时,正对门的座位为上位,上位的对面为下位,上位坐主客,下位坐主人。
2.相遇:骑自行车,每穿过一个村落或途遇熟人应下车打招呼。
如问路应恭恭敬敬,对方才会客客气气告诉你。平时如与熟人相遇,多含笑点头,如是早上,应呼“早”,如在吃饭前后,多问吃饭没有。
互助互济
1.合犋:建国前后靠畜力耕种,一家若没有三十亩地,便养不起两头牛,而耕地至少得两头牛,农民只有二三家联合起来,叫合犋。也有共同出钱买牛的,牛由谁喂,草料谁出,生小牛归谁,牛粪归谁,牛涨价落价怎么办,都预先定好,避免以后争执,随时可合可散,很灵活。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合犋形式已不存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灵活多样的合犋形式又多起来。
2.老人会:老人去世,需置衣裳棺材抬埋,要很多人帮助,即使小康之家,一遇老人亡故,也得典田卖地。有老人的几家,联合起来,谁家老人先亡故,大家共同出殡,举一人为首,这样一时灾难变为众家负担。
3.鸡蛋会:这是一种初级储蓄形式。在会的,举一人为首,每日或隔日,起几个鸡蛋,将鸡蛋卖掉,把钱借出,使其生息,到一定时候大家分钱。
4.摇会:这也是一种储蓄形式。在会的人,平时手中都有些零钱,随手花去无济于事,买件东西又太少,大家约定成一摇会,订好规矩,每人出若干钱。由谁用,摇而定,好似抽签,大家轮流用。
5.牛耳朵:甲有地有牛,但牛力有余,人力不足。乙有地无牛,人力有余,但地无法耕种,甲的牛给乙耕地,乙给甲干活,叫“牛耳朵”,即是以人力换牛力。
6.帮牛腿:甲买牛,买不起,乙出钱帮甲买一头牛。但得用甲的牛给乙耕地,叫“帮牛腿”。什么时候散伙,还乙钱。
7.带种地:甲有几亩地,如在家种地,用不了一个人,如出外当长工,地又不能弃。于是商定,甲给乙当长工,少要点工钱,在家吃住,但需用乙牛给甲种地,也得允许甲干自己的活,叫“带种地”。
8.餐具会:俗称“家伙会”。办喜丧事,一时酒席餐具不够用,便商定成一餐具会,共同购置一套酒席餐具,大家用,不要钱,可出赁,得的钱修添餐具,钱多时,按股分。
9.孝衣会:老人亡故时,孝子要穿孝,用布很多,但穿过又无用,于是大家出钱,做一套孝衣,自己用,不要钱,出赁的钱修补孝衣,钱多时可分。
10.轿会:旧式结婚得用花轿,再富的人家也没有因闺女出嫁单打一台花轿的。于是商定,共同打一花轿,除自己用外可出赁,抬轿又可得赏钱,所得之钱,补修花轿后的金额可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