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萧县中学
淮海战役结束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县立简易师范、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彭城中学、私立徐西中学,委派原建设中学的部分领导和教师,重建萧县中学(参见第一章第四节)。
1949年春招生开学,分为二部,城南梅村为本部,由校长黄维华负责;城西北上堂子(1957年改为龙城中学)为二部,由副校长郑趣白负责。同年秋,褚兰中学并入该校为三部。1950年,褚兰中学划归宿县,梅村本部首届高中班招生,从此,该校成为本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58年至1960年以及“文化大革命”中,萧县中学曾改名萧县梅村中学。
长期以来,该校以“艰苦、勤奋、严谨、求实”为校训,将学校建设成为颇具声誉的完全中学。1953年,该校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55年定为安徽省重点中学。
从五十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是萧县中学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梅村中学广揽知名教师,精英荟萃,治学严谨,学生学习勤勉,教学质量长期处于同类学校前列,1956年、1960年高考升学率居全省第七,1961年跃居第三。自1953年至1965年,高中毕业13届,1691人,考入高等院校的1349人,另有90人参军招干。
1978年以后,经过调整充实,该校从严重的创伤中得以恢复,升学率稳步提高。1979年高中毕业249人,升学80人;1981年毕业354人,升学114人;1983年毕业333人,升学114人;1985年毕业278人,升学158人。1985年底,该校有18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是宿县地区重点中学。
萧县中学办学的特点,一是始终保持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该校教师起点高,要求严,通过“老带新”的方法,保证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素养。1985年,90名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学历56人,大专学历28人,中专(高中)学历6人。省级特级教师一人,优秀教师一人,享受讲师待遇的教师30余人;二是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师抓备课,对学生抓考风;三是创新精神。教学上不满足于现有教材,而是探索新路。如“作文浮动记分法”即是一例。
数十年来,萧县中学培养高初中毕业生7000余名,其中2000余人升入高等院校(“文化大革命”中的未计),多数成为各项事业的骨干。
黄口中学
创办于1952年7月,始名萧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12人,开设5班,招收新生256人。1953年7月,学校改名萧县黄口初级中学,将原皇藏区醴泉中学并入,称二部。次年,二部停办,师生迁入本部。1958年9月,学校扩大规模增开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更名萧县黄口中学。1961年25个班,1317人,教职工91人。这年,首届高中2班99名毕业生参加高考,录取96人。1962年至1965年,学校实行“高中双轨、初中四轨”(即高中每年级二班,初中每年级四班)的教学体制,保持6个年级18个班,学生870人。这一时期,教学质量一直较高。
1966年至1969年学生“停课闹革命”。1970年复课,推荐入学。高中实行二年制,1983年恢复三年制。从1978年到1984年,该校有480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占毕业生总数的14.6%。1984年,学校发展到26个班,学生1670人,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到这年为止,黄口中学培养高初中毕业生11640人,其中高中毕业生5560人,初中毕业生6080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