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共产主义青年团
1.解放前团的组织与活动
民国17年(1928)5月始建共青团萧县支部,许西林任支部书记。10月,萧师团支部在萧城贾巷成立,孙焜尤任支部书记,陈一民、刘永芝任委员。在团支部的领导下,萧师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阅读进步书籍,成立“学生自治会”,创办《晓声》半月刊,在学生中影响很大,仅出两期,即被当局查封。为此,团支部联络组织“全县学生联合会”,发表《罢课宣言》。次年2月,教育局在撤换校长刘亚民(共产党员)后,又开除7名学生领袖。萧师学生继续罢课,全县各校学生纷纷成立声援会,支持萧师学生斗争。3月,萧师学生游行示威,包围教育局,冲击县政府,迫使县长刘炳晨答复学生要求,令教育局恢复7名学生的学籍。
民国18年1月,共青团徐海蚌特委负责人张雨亭来萧,建立第一届县团委,团县委书记萧雅忱,常委孙焜尤、徐秉玉。19年6月中共徐海蚌特委派陈资平、陈履真来萧贯彻中央政治局决议,将党、团合并成立萧县行动委员会。民国20年夏,县团委重建,冯家平任书记。民国22年底,团组织悉遭破坏。
2.解放后的历次团代会
1949年4月,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萧县委员会,团县委书记孟繁超。
第一届团代会于1950年5月25日至28日在萧城召开,代表417人,选举产生团县委,孟繁超继任书记。
第二届团代会于1953年3月30日召开。正式代表301,列席代表11人,选举薛山为团县委书记。是年底,团员7300人。
1957年,根据全国第三次团代会会议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届团代会于1959年1月18日召开,正式代表522人,列席代表31人,会议选举了书记、副书记,是年全县团员2500人。
第四届团代会于1963年2月23日召开,正式代表468人,列席代表52人,会议选举了书记、副书记。全县团员1.69万人。
第五届团代会于“文革”期间1971年8月召开,代表655人,会议选举了书记、副书记,全县团员2.6万人。
第六届团代会于1978年12月在萧城召开,代表796人,全县团员3万人。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创优秀团支部(团小组)和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议》。
萧县抗日青年救国会
民国27年夏,在中共萧县县委的领导下,建立了进步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即萧县青年救国团。民国29年春,改名为“萧县抗日青年救国会”。除十区外,其余9区皆有分会,大部分乡、村建立了青救会的基层组织。
青救会初创阶段由吴忠培负责,继任主任有杨兴瑞、姜克、王尚三。民国28年8月,县看救会内设组织部、宣传部,后增设总务部。曾油印青年学习宣传材料和反映青救会抗战救亡运动的小报。
青年救国会动员青少年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一是宣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组织学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二是组织儿童救国团,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三是动员青年参战,二、九区有些乡还组织了青年抗日自卫武装,陶墟乡青年武装达30余人;四是培训干部,民国29年夏,县青救会主办了三期青救会干部短期训练班。“东撤”后,青救会工作结束。
三民主义青年团
1.区队时期(民国29年9月—民国34年12月)
民国29年(1940)9月,萧县三青团区队成立,朱大同兼任区队长,设区队副1人,组织、宣教、总务干事及录事各1人,区队下设分队,每队辖团员12—16人,共发展团员857名,区队附属于国民党县党部。
2.砀山分团时期(民国35年1月—民国36年春)
民国35年(1946)元月,砀山分团成立,萧县三青团组织为该团的一个区队,设区队长、队副和组织、宣传干事各1名。该期活动重点在学校,共发展团员180名。
3.萧县分团时期(民国36年5月—民国37年2月)
民国36年5月,三青团萧县分团部成立,单树芬任分团部主任,同时设书记、组织股长、宣传股长各1名。辖4个区队、14个分队,团员2147名。
民国37年2月,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三青团员重新登记为国民党员,11月,地方解放,萧县三青团组织解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