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公房接收
建国初期,由县建设科下设的“公房管理委员会”负责公房接管工作,在萧、黄两镇依法没收和代管的寺庙、祠堂、教堂等785间,绝大多数分给了学校,机关单位。其中寺庙、祠堂5处(萧城3处、黄口2处),天主教堂1处,基督教堂1处,分别被萧县医院(现萧县中医院)。博物馆、水利局、民政局等单位使用。1979年,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将教堂退回。
1983年统计,萧城、黄口两镇有出租公房916间,建筑面积1712平方米;单位划拨收取房租的892间,收取私人租赁费的224间。
公房租金,作修缮和新建房屋之用。民国时期,萧城房屋以间计粮,按年收租。建国后,直到1956年前,仍维持过去的收租办法。1957年,将以间收粮改为以平方米收现金,年租改为月租,收租标准按房子的大小、结构、地面、内墙、顶棚、门窗等不同的质量,定为不同的房租分数,每一分值收取人民币3厘。这种收租标准,多年未有变动。直到1965年,企业用房租金才稍作调整,分3个等级,按级收租,每平方米收月租0.05—0.10元。1972年前,城镇、公房由各单位自管、自用、自修、修建费由财税局统一拨款。1972年,成立了房管所,组成一个35人的亦工亦农修缮队,分期分批对公房进行维修。1978年,对企业使用的楼房和平房租金调整为每平方米0.21元——0.336元。民用房租:楼房每平方米租金为0.21元——0.41元,平房每平方米0.18元——0.21元。
私房改造
1958年,县人民政府成立“私房出租改造办公室”,对城镇私房进行改造。萧城、黄口两镇有私房户613户,占居民总数的35.7%。私房建筑面积35725平方米,占公房面积的79.8%,其中出租的有398户,占私房户数的58.6%。对私房出租者,按照当时规定的政策和原则作了征收处理。1982年,县政府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没收及私房改造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核查,作了退还处理。
拆迁安置补偿
萧城拆迁安置,始于1972年。原则是:拆迁必须服从国家需要。按期拆迁腾地,对被拆除房屋的住户,安排宅地面积是根据原有住房面积和家庭人口来确定。拆迁户居住较宽绰或另有房子居住,不需用地单位安排的,征得房管部门同意,由用地单位按规定付给搬家费和按拆房面积发给补偿费;居民或单位的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的,拆除不予补偿。对影响和干扰建设用地的拆迁户,按有关规定处理。从1972年到1980年,萧城拆迁范围是:从大南门(现在的轴承厂)向西,经实验小学到小南门,共拆迁40户左右,房屋200多间;从丰收桥以西到农机一厂,拆迁30余户,房屋50多间;健康路两侧,北起萧城耐火材料厂、南到治淮总队,拆迁40户,房屋300余间;从酱园厂挨南拆迁5户,房屋15间;从县政府招待所向东到荷花池,拆迁45户,房屋200余间。黄口镇从1983年到1985年,共拆迁房屋232间。拆迁补偿费的标准:平均每间屋补助150—200元,拆迁户按有关规定分期分批地予以安排。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