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的建筑材料,多是块石、土烧砖、小瓦、八砖、杂木、白灰、麦草、山红草、苇子、秫桔、麦糠、麻刀、土烟子、漆、桐油、铁钉、扒子等。五十年代,始用机制平瓦、机制红砖;六十至七十年代,采用沥青、油毡、黄砂、钢筋、毛竹、玻璃等。1980年后,则有石棉瓦、大理石、玉石子、瓷砖、石沫、水泥预制楼板、水泥桁条、高压空心水泥砖、纤维板、泡沫天花板、耐火粉、石棉粉、石棉绳、石膏、三乙醇胺、复合早强剂、钢管、门弹簧、窗纱、磁管、铁门、铁窗等较新型的建筑材料。
本县古代建筑技术,只能从现存的寺院建筑结构考查,其结构系石、砖、木、瓦、立柱架梁式,以木梁柱组成屋架,墙壁只起维护和间隔作用。构架连接之间,采用榫卯和设置斗拱,起到“晃而不散,摇而不倒”的抗震作用。顶盖多为翼角起翅出簷,以利室内通光,屋脊缀有虎、豹、鹿、羊、孔雀、仙鹤等彩色屋兽,外观雄伟壮丽。清及民国时期,民用建筑多采用“人”字木梁,土或砖石墙壁,上复麦草,富户则以瓦为顶,每户一院,有二进或三进院,家人分室而居。建国后至六十年代末,建筑结构形体多沿用旧式。八十年代,城镇楼房建筑采用砖混结构,用半框架或全框架构成。开间跨度,也有很大灵活性。大的公用建筑,在装饰上采用水磨石、斩假石、墙壁用涂料、陶瓷锦砖或大理石贴面。楼房建筑增设钢筋混凝土地梁、圈梁等,以增强抗震性能。
建筑技术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刘店乡汪楼建筑公司,依靠20多把瓦刀起家,1977年,闯进内蒙古草原,靠技术、攻质量、守信用,已发展成为拥有800名职工,130万元固定资产,年劳务收入1000万元,声震内蒙、名扬海外的建筑队。在800名职工中,有260名技工,其中一半达到9级技工的标准。他们还引进5名工程师,选送14名青年技工到内蒙古建筑学院进修,已有12名结业回队。曾承建内蒙与澳大利亚联造的4000平方米冷库、7000平方米的北戴河内蒙古饭店和15000平方米的呼和浩特市青城商场等大型工程,均以高质量赢得好评,在自治区召开的建筑质量表彰大会上,汪楼建筑队长赵希良作了经验介绍,澳大利亚、科威特在本国兴建同样标准的冷库,已招聘他们近400名工人,分赴两国承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