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咸丰以前,由于黄河为患、村落多建于高处,至今村庄仍是高处的较密,湖地较稀。本县村名称圩、坝、台者,就是因为水患所致。称寨、楼、屯者,为战乱所致。在水患、战乱、贫穷的情况下,房屋结构多是簷高二米左右的土墙草顶,仅少数富户有瓦房。山区住房多数为石基草顶,低矮狭窄,一般房舍坐北朝南、仅在前墙留小窗,室内昏暗,空气污浊,用土墙或篱笆围成院。至建国前夕,农村仍有11%贫、雇农民居住在小庵棚里。
五十年代初期,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很少建设住房;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建房也很少。直到1982年农村出现“建房热”。据统计,1982—1985年农村新建往房面积560万平方米,年递增140万平方米,农民住房总面积2620万平方米,平均每人28平方米,其建筑材料多数为砖瓦、水泥、杉木、预制桁条等,全县农村道路、大都进行了整修,有的还铺上碎石路面,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钢混结构桥梁,达到乡乡通汽车,70%的村庄用上了电。
老村建设
1985年,全县在山区、平原选择8个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调查,其中有:杜楼乡的高小楼村、祖楼镇柘园村、徐洼乡徐洼村、东阁乡张集村、林楼乡张楼村、桃园乡樊小屯村、白土乡董店村、新庄村。这8个村庄在建国初期建房总面积39026平方米,其中土墙草顶的31046平方米,占79.55%,砖或石墙瓦顶的380平方米,占0.93%,石墙草顶的7600平方米,占19.47%,到1985年,建房总面积159760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760平方米,占0.5%。砖墙瓦顶86420平方米,占54.1%。石墙瓦顶16600平方米。占10.4%。土墙瓦顶的6560平方米,占4.1%。土墙草顶的49420平方米、占30.9%。1985年,房屋建筑面积是建国初期的四倍多。
新村选介
新村,指按城乡建设环保局对农村的综合规划布局建设的村庄,对改善农村环境、居住条件、促进生产,防止滥占耕地,起着重大作用。
1.郝新庄:位于萧城西12公里处,国防路南侧,大沙河东岸。全村536户、2156人,耕地3110亩,建国前,这里是飞沙盐碱,地瘠民贫。1964年,经过治沙改碱,科学种田,生产很有起色。1975年,始建居民村。1985年底,建成石、砖、混凝土结构瓦房1190间,配房1160间。建设用地面积27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16平方米。完成计划建设的75%,80%的群众住进新房,住宅布局为行列式,7间为2个基本单元,安排两户,独门合院,也有独门独院的。大生活单元有主房4间,配房3间,平均每户宅基地0.32亩。
道路布局为棋盘式,有东西路5条,村中间2条主路宽16米,其余路宽5米;南北路12条、各宽10米。道路两旁植行道树、挖排水沟。村内有中学、小学、幼儿院、敬老院、医院、电影院各1所。村中间一条东西主路、两侧为商业中心。敬老院东侧为一座800人座位的影剧院。还有砖瓦窑、面粉厂、木材加工厂、冰棒厂、建筑工程队、运输队等。种芦笋1000亩。还有蔬菜200亩、两口50亩的鱼塘。
村内有一条从岱桥变电所输入的10千伏配电线路,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照明用电。户户安设手压水井。
2.尹庄新村:地处萧县西南部,是张庄寨镇一个自然村庄,有42户、154口人,223亩耕地,1982年7月21日大雨后,最高水位达3.68米,全村228间草房,倒塌80%以上,冲走和霉烂小麦6万多斤。灾后作出迁址重建新村的方案,并报乡、区批准,同年8月动工。
尹庄新村在老尹庄南200米处,比原址地面高0.8米,与张庄寨(区、乡所在地)相接,交通、用电较为方便。
新村布局为平面行列式,独户独院,集中紧凑,符合群众生活习惯,形成完整独立的生活单元。房向坐北朝南、间距适当,东西成排,整齐美观。每户有一眼手压水井,生活用水卫生。村内有南北和东西两条主路,宽8米,每户院前房后均有与主道相接的巷道,宽4米,既能用平板车、又可通汽车。道路两侧栽有行道树,挖有排水沟。村内有办公室、文化室、夜校、托儿所等。村北临路边开一片晒谷场地,收获时期用于打谷,平时可作为群众业余文体娱乐活动场所。路西侧建房4排,路东侧建房3排。房屋结构均是石基、砖墙、青瓦盖顶、水泥铺地。新村占地面积21亩。比老村减少用地25亩。平均每户占宅基地0.34亩。
3.汪屯新村,包括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06户、1780人,3164亩耕地,人均占有耕地1.7亩。1985年,人均收入550元。
1980年后,该村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人口增长,要求建新房者甚多,为了做到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不滥占耕地、达到整齐美观的要求,于1981年成立建房委员会,根据自然村的人口、占地情况、重新布局。1985年,全行政村已建成石基、砖墙、瓦顶、水泥铺地的新房27排。1400多间。新建房屋幢与幢间距8米,自成南北路1条。排与排间距25.5米,中间留5米宽的东西路。庄与庄之间筑8—10米宽的主干路1条。在一庄范围内,平房高宽、长、地平一致。一幢之间、连户搭山的不留空隙。村庄周围挖鱼塘6口,投放鱼苗4万尾,蓄水面积33亩,挖土12万方,填平村内废坑4口,人均住房1.2间,新村比老村节约土地40亩。
4.周圩子中心村:位于县城西南28公里外。东临湘西河、西依老港河,北靠平山沟,呈三角形。土质为沙、淤相兼,地势低洼。全村228户,980人,1410亩耕地。原房屋占地面积234亩,每户平均占地0.65亩。且房屋散乱,道路弯曲、低洼,每逢雨天,则积水堵路。1982年秋、重新规划,建设新村。
新村布局,一是行列式(新房)、一是自由式(旧房)。新房均坐北朝南,东西成排,每户住房3—5间,开间3.3米,进深5米,户均宅基地232平方米。庭院面积161.57平方米,厨房建在任房一侧,独户独院。对庭院、道路加以整修。村内新修东西路4条、南北路4条,呈棋盘格式,道路间距100米,路面宽3—7米,两旁栽植行道树,路边挖排水沟。新村建有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商店、医疗室、理发店、文化室、夜校、科普之家、托儿所、小学、敬老院各1所。另有砖瓦窑、面粉厂、鱼塘。1985年底,全村70%的农户住进石基、砖墙、瓦顶、水泥铺地的新房,每户有一眼手压井,并有8户农民建了两层楼房。
上一篇:第一节 集镇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