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货币流通
清末,本县城乡市场流通较普遍的是“光绪”、“宣统”两帝时期的铜铸币,民间称“铜板”或“大子”,还有“制钱”。但城镇商贾大宗的金融活动,则用“银元”,一般为“大清元宝”。
民国元年(1912),本县开始流通民国政府铸造的孙中山半身侧象的“开国纪念币”。
民国3年,北洋军阀铸造的袁世凯头象的新银币开始流通。以后军阀割据,军阀各种派系纷纷铸造自己的钱币,地方也大量印制各种钞票,货币种类越来越多,有钱庄印制的“票子”,公款公产管理处印发的“萧县地方附税抵借券”,当铺出的“当票”。据统计,当时萧城、黄口有24家厂、店印制发行自己的“票子”。徐州平市官钱局出的纸币也在本县大量流通。
民国24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严禁乱出票子和银元在市场流通。
民国26年,安徽省发行1元券和角券地方币,当时本县虽属江苏,但和安徽接壤,流入较多。
抗战开始后,由于本县的特殊处境,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式样更多。
日伪方面,发行的货币有“联银券”、“中储券”。
国民政府方面,除“法币”外,又发行了“关金券”,刘瑞岐任县长的“北政府”发行了“萧县地方兑换券”。
民主政府方面,民国27年10月发行了“萧县地方流通券”,以后,“中州币”、“北海币”、“华中币”等在解放区流通。
由于三方政权存在,各自在自己控制区,只使用自己发行的货币,但“法币”通用。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滥发货币,引起物价飞涨。民国37年8月,宣布“货币改革”,发行“金元券”,代替法币,规定“金元券”和“法币”比值为1∶300万。11月又颁发《修正金元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元券贬值五分之四,造成了更加剧烈的通货膨胀。
民国3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发行了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万元、五万元的人民币,民国38年开始在本县市场流通,同时对过去地方人民政府发行的货币进行兑换。
1955年3月1日,本县换发新人民币,并以1∶10000的比例对旧币进行兑换。
1957年12月1日起,一分、二分、五分3种金属分币开始在本县流通使用。
1964年4月15日开始,本县收兑3种苏联代印的货币,均为1953年版。即:黑色“工农”图景拾元券,酱紫色“各民族大团结”图景伍元券,深绿色“井冈山”图景叁元券,到5月15日结束。
1974年元月,银行收回1956年版黑蓝色壹元券。
1980年4月2日,总行发行的一角、二角、伍角、一元4种金属硬币,开始在本县市场流通。
货币管理
1.金银兑换
建国后,国家确定金银一律由中国人民银行兑收,1952年本县开始办理兑收业务。
附:萧县支行收兑金银价格调整表
兑换单位:元

2.现金管理
本县于1950年7月1日开始,对现金管理的单位,由银行根据单位的性质和日常开支需要,核定现金库存限额,各单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报有关单位批准后执行。
六十年代初开始,现金管理范围扩大到集体商业、手工业和农村社队办的独立核算农副业单位,实行农村非现金结算办法,除国家对一、二类农副产品采购所需现金给予充分支付外,其余规定30元为结算起点,单位之间的经济往来,起点以下用现金结算,起点以上用转帐结算。
“文化大革命”中,现金管理制度一度放松,1977年底开始整顿,趋于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总政策,城乡市场日益活跃,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现金管理首先从农村放宽,单位之间交易在200元内可使用现金。1984年以后,现金用量逐渐扩大,对单位支取现金,只要不是明显违犯政策,不问数量多少,都可满足供应,现金支票可直接到柜面取款,计划部门事后统计,掌握融通情况。
下一篇:第三节 信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