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市场开发
建国前的集市贸易主要是民间的互通有无,间有一些商贩运销,曾有斗行、秤行、尺行,以及小农具行、骡马行、猪羊行等。萧县沦陷后直至建国前,由于物价不稳,出现了折粮计价和以物换物的现象。
建国后,人民政府一方面拓宽渠道,扩大组织市场物资供应,稳定价格;另一方面限制粮、棉、油进入市场,制止投机倒把,保证国计民生之必需。
1950年5月,成立萧县粮食公司,开展粮油经营活动,稳定了市场粮价。
1956年1月5日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适当调整了粮食政策,规定在完成统购任务后,多余粮油可以在专设的粮油交易所自由买卖。
1961年经济困难,货币多,商品少,供不应求,集市贸易逐步恢复正常。1963年上半年提出“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困地制宜”的方针,集市贸易很炔又被挤掉。
“文化大革命”初期,市场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后期则严令取消。1969年萧县革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粮、棉、油市场管理的紧急通知》中指出:粮、棉、油不论新陈、不论集体和个人,一律禁止上市,社员多余的粮食、棉花和油料只能按牌价卖给国家粮站和供销合作社。这时的市场贸易已基本停止,当时人民群众为生活上的需要所进行的余缺调剂和品种调剂,只能被迫在黑市成交,因此,全县出现许多“黑市场”。
1975年10月,以“商业革命”为名,封闭集市,取消一切集市贸易活动,以国营、供销商业代之。这样以来,在偏僻的山村、两县的结合部、僻静的小巷等处出现了更多的“黑市交易”。
1977年,县革委会通知恢复32个集市,但又规定只准农历逢五、十为集,上市品种也加以限制。
1978年后,先在52个集市成立了交易所,逐步增加到70多个集市。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调整了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疏通了城乡交流的渠道,集市贸易已由原来民间调剂余缺,变成主要由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商品的交易场所。特别是运销专业户的兴起,给集市贸易增,加了新的活力。1985年,全县有运销户6800户,加上季节性的个体运输超过1.5万户,约占全县总农户的7%,促进了集市贸易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统货管理
民国24年(1935)7月22日,县成立禁烟委员会,缉查全县鸦片走私商和吸毒者。因当时贩毒品的、运盐的成群结队,还带有武器,几县联络一起贩运。为此萧、铜、丰、沛、砀5县成立“联防缉私”机构,颁发训令,协同缉侦走私商民。
民国27年萧县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封锁抗日武装的物资供应,严禁日用工业品出境,凡贩运者,一经查出,则处以各种刑罚,在各据点内成立“合作社联合会”,按“良民证”定量配给生活物品。进出据点都要受到严格的搜身检查。当时的抗日根据地为了不让资敌物资出境,普遍成立缉私武装,有的还成立群众性的缉私小组,主要是控制粮食及其他物资的外出,禁止生活奢侈品的进入,禁止日伪货币流通等。当时斗争的焦点是粮食。三方都将粮食象军用品一样严加控制。(参见《政权·政协编》三方政权对峙)
民国35年以后,国共双方政权在本县频繁交替,双方违禁物品有粮食、货币及票证等。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不法商人抢购物资,哄抬物价,偷税漏税,本县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从政治、经济上打击非法活动。1953年开始了”一·五”计划,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农业生产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投机商趁机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加剧了粮食供需的矛盾。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加强对粮油棉的管理,制止了投机倒把活动,保证了三项重要物资的价格稳定。1957年7月,县人民委员会在《关于加强农村市场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加强市场管理,检查处理不法分子的投机、套购、贩运活动,消灭黑市以保证国家购销任务的完成。1959年,县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司查禁之职。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供应紧张,倒买倒卖活动比较普遍,破坏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县人民委员会采取措施,对非法牟取暴刊的投机商处以罚补税款。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成立“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把正常的余缺调剂,也视为投机倒把,把正当的家庭副业也当作资本主义批判,窒息了商品经济流通。
1978年后,鼓励发展商品生产,提倡和保护长途贩运,对处理投机违法活动的界限和内容有所改变。主要是制止和打击套购紧俏物资,利用假合同、假发票、假票证进行骗买骗卖活动。
1985年,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28起,其中,冒牌“永久”、“凤凰”自行车4起,冒牌名酒3起,冒牌香烟10起,冒牌美国二铵1起,冒牌进口彩电1起,伪劣药品1起,走私手表1起,香港和缅甸旧衣1起,伪劣食品6起。查获实物有自行车266部,酒6004瓶,烟2100条,彩电20部,旧衣1596件,化肥42600公斤,药品55种,当众焚烧了黄口镇病毒瘟烧鸡1400余只。
1985年4—5月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对黄口杜跃武、刘发本、李祥坤、王显永等两起倒买倒卖假“永久”、假“凤凰”自行车案,计查扣80部,经查证属实,分别作了没收和罚款处理。
附:1981—1985年处理投机违法案件及查处各类物资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