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浴池业
明代,县城贾巷南头已有“浴德池”开业,初建时池塘口间与地面相平。民国30年(1941)改为现代式样,客座分三等,即雅座,招待达官、富家子弟,每室2—4座;优等座,每室6—8座;普通座,为一般市民或农民光顾。沦陷时“浴德池”毁于战火。“三新浴池”也停业。
工农兵浴池前身是“昕昕池”,建于清末。民国4年改为“清瑶池”。民国24年王中明经营,改称“中明池”。建国后改为“工农兵合作浴池”。
国营人民浴池原址在贾巷路东。民国3年为刘宪朴所建,取名“清涟浴池”。建国后改为“国营人民浴池”。1975年在城南高堤新建一座浴池,占地7亩,投资20万元,设男女大池,淋浴间、小浴池、休息室、锅炉房等,可容床位500余张。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坡里、洪河集、张大屯、杜楼等集镇建有澡堂。1056年供销系统在黄口镇建一浴池。六十年代后,县内各大集镇都建有浴池,厂矿、学校也陆续自办浴池,多为男浴,只定期为妇女开放。
1985年全县共有浴池80个,从业人员362人。
旅馆业
建国前,较大的集镇只有车马店。民国22年侯大襄、杜文林合开了萧县第一家“瑞林旅馆”,地址在政治街,旅馆规模较小,雇管帐先生、茶房(跑腿的)各一名。沦陷后,开设几家“档子店”(相当于小客栈)。当时的“龙厅”附近有两家,称“东档子店”;西关有两家,称“西档子店”。店内除住客外,还存放车马。
建国初期,县民政局建了“光荣旅社”。1955年饮食服务行业开设了“福利旅社”,后改为“工农兵旅社”,1958年县人委建了县招待所。
进入八十年代,客商流动量大,旅社业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共有旅社51家,较大的有县政府招待所和3个国营旅社。县政府招待所有床位800张。县水利局、农业局、供销社等单位和一些集体、个体,也开办了旅店。1985年兴建的“萧县宾馆”,主楼3层,建筑面积2046平方米,床位99张,环境幽雅,设备入时。
摄影业
民国25年,贾巷南头一家姓杨的,在顺兴酒店门前挂了一个玻璃镜框,内装几张照片作招牌,用一架老式三角架的照相机照相。民国30年,一位姓金的朝鲜人在益民路开设“旭写真照相馆”,王瑞芳当雇工。33年,金走、王瑞芳在原地开设“中央照相馆”。同年,增设西关“罗丹照相馆”、南关快速照相馆,时间很短相继停业,仅剩“中央照相馆”独家经营。建国后改为“丽芳合作照相馆”。开始下乡预约到户拍照。1956年供销系统在黄口镇设立照相部。
1978年后,照相业有了较快发展。1985年全县有集体、个人照相95家,114人。县城有工农兵、风光、新颖、艺蕾、广场、龙湖等6家,并增加了放大、彩色摄影业务。
理发业
清末,县城内仅有三个剃头铺,其余都是挑担串街,在街头巷口的向阳处候客理发。有的在澡堂专为浴客理发。旧社会理发工被视为下九流,价格不定,随理发者赏。乡下是一理发员包几个村庄,以麦、秋两季收粮为报酬,称剃“庄户头”。
民国29年后,萧城先后开设几家理发铺,当时发型,大多是剃光头,有少数的平头(也叫学生头)、分头,兼打眼、挖耳、剪鼻毛、按摩头部。过去的理发人员,大部兼吹唢呐。四十年代后,理发工具有了改进,使用推子,并设有长方挂镜,木质背椅,个别店没有转椅,发型有大小分头,大小后背头等。
建国后,理发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设备有了转椅、电吹风、电推子,可电烫、化学烫发。“文化大革命”中,烫发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发型受到限制。1978年后,发型增多。1985年全县有国营、集体、个体理发业370个,从业人员376人。发型发展到20多种(男女)模式。
其他服务行业
本县其他服务业多为个体经营。解放前后洗染业颇多,将白土布、旧衣裤印花或染色,后来土布淘汰,染坊已不复存在。近几年,各种修理业增多,1985年全县有自行车、手表、鞋、家用电器、家具等各种修理服务业287户,428人。
附:1985年饮食服务业机构人员数
上一篇:第一节 饮食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