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本县的商业主要集中在萧城、黄口两地,几个较大的集镇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店,农村主要靠小商小贩串乡叫卖。建国初期根据全县集镇的大小,居民的多少以及交通的便利与否,在原有老集镇的基础上增设购销网点;1955年以后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在行政机关的所在地设置,使之成为小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中心。
1956年,本县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业经营体系已基本形成。县商业科和供销社下设八大公司和若干基层供销社,这一年对工商业者进行第三次清理、整顿、登记工作。全县共有商业户2354户,从业人员2511人;粮油商及加工户1662户,3298人;公私合营商店2个,17户,34人;合作商店71个,628人;合作小贩710户,752人;合作代销277户,289人;供销部61个,123户,124人,其它522个,522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不包括集市贸易)2137万元,比1951年增长2.8倍;消费品零售总额1944万元,比1951年增长2.4倍。
1958年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设立生产资料、日用杂品、采购三个经理部,袁庄、孤山矿区设立两个分局和百货、专卖、煤建、食品四个专业公司,三个乡级中转站,并以人民公社为单位设立22个购销站。由于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体制,商业系统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给公社,网点减少,市场萧条,管理混乱,经营亏损。1959年下放给人民公社的“三权”由商业局收回。
1975年11月开始,强迫推行“商业革命”,前后折腾一年零十个月,个体商业被取缔,集市贸易被关闭,形成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经营混乱、亏损严重。
1978年后,在国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开放式流通体制,为了适应开放搞活的需要,扩大了批发网点。县百货公司将仓库和大、小批发部并为仓批合一的批发体制,1985年批发给个体和联户的货物300万元,比批发给基层供销社的还多100多万元。烟酒公司在全县设立23个分销处,直接为农村个体商贩服务,1985年批发总额700万元。国营零售商业网点由1978年50个增加到232个。
集体和个体商业迅速发展,仅据县劳动局统计,近三年兴办各级劳动服务公司16个,新办商业网点、饮食服务行业77个,从业人员999人,全县有证个体商贩5486个,从业人员6715人;分别比1981年增长2.7倍和3.5倍。
1985年底,全县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企业8421个,从业人员15378人,其中商业6881个,占81.7%,从业人员12523人,占81.4%;饮食业647个,占7.7%,从业人员1560人,占10.1%;服务业893个,占10.6%,从业人员1295人,占8.5%。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