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肉、禽、蛋
建国前的肉食,多为屠户在集市上经营。1952年秋,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徐州收购站在黄口设立收购组,负责丰、沛、萧、砀4县生猪、菜牛、羊、禽、蛋的收购工作,收购组对各县派联络员,委托供销社购销。1954年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当年收购生猪21816头,县内销售4507头,外调17309头。多数调往上海、北京、广州、洛阳等大中城市。
1955年县成立食品公司,基层建立4个食品站,将供销社代购业务接收过来。1957年为支持养猪,发放预购定金11万元,当年收购生猪2万头,鲜蛋7315吨,家禽4.9万只,菜牛1465头,菜羊5万吨。收购的食品,除部分在本县供应外,大部调往外地。
“大跃进”期间,过分强调集体养猪,加之饲料不足,生猪大减,从1959年至1961年仅收购2万头,上调1.49万头,市场肉食供应奇缺。1965年生猪收购量回升到2.2万头,供应13055头,外调9990头,收购鲜蛋202.5吨,家禽37790只,菜牛944头,菜羊10182只,肉蛋禽供应开始好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和市场的开放。养猪养禽量大幅度上升。由于本县是多种经济作物区,能够转化为肉、蛋、奶的粮食数额有限,因地制宜提出以饲养食草动物为主,1985年收购生猪4.4万头,鲜蛋26吨,菜牛2226头,菜羊4395头,收购总值1118.8万元。
瓜蔬
淮海经济区是全国4大蔬菜基地之一,本县蔬菜在淮海经济区中占有重要位置。蔬菜购销一向为市场自由交易。民国23年(1934),帽山乡成立蔬菜运销合作社,在徐州西关设立贸易货栈,为蔬菜外销疏通了渠道,1976年县成立蔬菜公司,将县城西关14个生产队划为蔬菜生产专业队,有园地1030亩,实种蔬菜730亩。所产蔬菜按统一价格由公司包销,财政每年给予一定差价补贴,城镇蔬菜供应仍然紧张。1980年县成立蔬菜产销办公室,实行产销挂钩,直接见面,情况有所好转。1982年县蔬菜公司在有关部门配合下,伸向帽山、梅村两乡发展二线蔬菜基地,开创了新的局面。以后市场开放,远距离调剂余缺,在方园250公里之内,做到互通有无,价格基本平衡。
随着市场的开放,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出现了一些蔬菜专业乡村,帽山蔬菜专业乡即为其中之一。该乡自然条件独特。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靠运河,形成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冬季温度一般比周围高2℃,是个天然的蔬菜产地,历史上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帽山的萝卜里外青,清脆多汁,甜辣适口,早在民国初年就很出名。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1985年蔬菜面积己由1981年的560亩增加到2040亩,其中有塑料大棚复盖的1500亩。所产蔬菜除供应本县、周围矿区、淮北、徐州外,每年销往东北的茄子、辣椒、西红柿、蒜苗和销往南方的大白菜约1万多吨。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7%,仅此一项收入,人均310元。在商品蔬菜发展中,还出现了朱集乡店子村的韭黄,刘店乡张庄村的韭菜,孙庙乡前塘村的大蒜等专业村。店子村的韭黄种植面积占总耕地的25%,收人占总收入的60%。
萧县西瓜,素以个大、汁多、沙瓤、糖份高出名,近年引进一些新品种,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进入夏季,黄口、马井一带已成为产销直接见面的西瓜专业市场。
糕点罐头
本县糕点的加工出售,历来由杂货店经营,一般是前店后坊,自产自销。
1955年,县酱油厂开办一个小型糕点作坊,日产200—400斤,产品为传统的三刀、角蜜、炒糖、条酥、酥糖等。
1958年县烟酒专卖公司开办一个糕点作坊,前店后坊,季节性生产。1970年扩建为食品厂,日产400—600斤,后扩大到日产800—1000斤。1983年再次扩建,日产糕点1500斤,糖果600斤。三仙牌苏式椒盐月饼评为省优产品。但在市场竞争中,受徐州、上海糕点、糖果的冲击很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粮食局兴建一座大型糕点食品厂,1985年已部分投入生产。
本县罐头生产始于1965年,县葡萄酒厂开设了罐头车间,生产糖水葡萄、梨、黄白桃、羊肉罐头等,1974年,开始出口,远销美洲、欧洲、非洲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74年到1985年共出口2880吨。1973年试制生产芦笋罐头,符合国家出口标准。1974年到1985年生产1168.15吨,出口1020吨。1985年,乡镇企业生产罐头300多吨,主要供应本地。
附:几个年份主要食品副食品购销调量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