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据民国25年(1936)第25期县政公报记载:本县合作事业始建于民国20年春。截至民国25年12月1日,实有合作社138个,计信用社121个,兼营社13个,信联社3个,购买社1个。共有社员9341人,股金2287元。日军侵萧后,合作社被摧毁殆尽。抗战胜利后,到民国36年,先后组织有丁里、永堌蔬菜生产运输合作社,孟镇寺花生油产销合作社,刘楼苇席生产合作社等4处,进行集体工商业活动。
建国后,初建县合作推进社,后改为县合作总社。1950年6月间,在石林区建立了建国后我县第一个基层合作社崔口合作社。年底发展基层合作社14个。1952年收购、供应两业分开经营,增加了棉花加工业务。1957年,受国家委托代营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副产品,购销业务进一步加大,年纯购进额874.6万元,纯销售额679.8万元。
1958年6月9日,供销合作商业与国营商业合并,形成单一的流通渠道,管理混乱。1959年商品因赊销、挪用和严重残损变质,损失1200万元。1961年开始调整,“吐”出小商贩。
1956年对私营商业组织改造分行分业统计表

10月,恢复供销社。1971年1月县商业局与供销社再次合并,刚刚疏通的流通渠道又被卡死。特别是1975年10月到1977年上半年,全县推行以人员下放,网点下伸,工业品下放,用社会主义商业全面占领市场阵地和封闭市场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三下一代替一封闭市场”的所谓“商业革命”,打乱了正常的业务活动,造成商品和财产损失228.9万元。计划外建设损失165万元。全县25个基层社有14个亏损,亏损额达47.2万元。这种情况直到1978年4月,商业局与供销社再次分开后才得以扭转。
1983年,供销社开始体制改革,变官办为民办,吸收20名农民进入领导班子,招收584名农民带资入社经营,扩大股金106.4万元,农民集资65.4万元,加上原有股金共208.93万元。占供销社自有流动资金41.8%。1985年供销社下属25个基层供销社,92个分社,8个综合商店,232个代购代销点,37个饮食店,24个旅馆和11个工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