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国道
1.海(州)郑(州)公路(311国道)萧县段。
民国22年(1933),南京国民政府电饬徐州行政区督察专员,速勘建海郑干线公路,是年12月本县铜(山)萧(县)段工程动工,翌年3月,继修萧(县)永(城)段,实现苏豫相通。
海郑路东起江苏省墟沟,经东海、沭阳、宿迁、睢宁、铜山(徐州)、萧县至河南永城县西达郑州,至今仍是沟通苏、皖、豫的交通干线。于本县境内则称萧铜路和萧永路。
萧铜(山)路该路是以徐州为中心利用古道修筑的第一条公路。始建于民国18年。初修时,出城东门经黄山、毛庄至姚楼,东入铜境,经马山头达徐州。因路面高低不平,一直未通汽车。民国20年,县长王公玙以萧城南门至龙山子的一条牛车道为基础,令烟民习劳队(即吸大烟、贩毒品的劳改犯)另筑一条经南高堤、龙山北去与萧铜路相接的汽车路。汽车由南关火神庙(今萧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处)发车,经此路达徐州。
民国22年,扩建为海郑公路铜萧段。
民国26年,萧、铜两县再征牛车800辆,运送石料,加修路面。
抗战事起,日伪沿线设立据点,严密控制。抗战胜利后,路面已破损不堪,加上民国35年秋大水冲决,致使交通中断。据是年《江苏省配合军事抢修公路报告总表》载:“萧铜公路萧县至姚楼段,进行抢修后,加附了碎石路面,维持通车。”
1958年,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路基加宽至12公尺,其中汽车道7.5公尺,牛车道4.2公尺,路面宽3.5公尺,铺上碎石路面,达到晴雨通车。
1970年改铺渣油路面,路基加宽至16公尺,并将萧城南高堤至龙山前弯道取直,南移10余公尺。1976年新建跨越龙河的3孔石拱中型桥一座,原涵洞桥遂废。因有的路段地属煤矿塌陷区,后从徐州开一新道,经沈庄煤矿、半步店达徐州,目前多走此道。
萧永城路始建于民国23年,据《江苏建设月刊》第一卷四期,《征工筑路问题之研究》载:“海郑干线(萧豫段),萧城——刘庄,(经丁里)路宽9米,边坡为1∶1.5。”
民国35年秋季大水,桥梁路基大部被毁,交通中断。据本年12月江苏“报告总表”载:“由萧县经李石林至豫界,长度47公里。抗日胜利后,大部路基桥梁被毁,经过抢修到民国35年末,仅完成23公里,尚有24公里未能恢复。”
民国37年末,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为了军事需要,动员民工整修,恢复通车。
建国后,经多次修整,加宽路基,取弯增桥,路面改观。1970年修建311国道时,将萧永路改线由萧城西去,经岱山口沿萧张路的红庙向西南经吴丛、王寨、祖楼、子观寺、相山庙、青龙集直达河南省永城县,全长54公里,其中萧境47.2公里。
该路于1970年11月10日全面开工,12月20日完成,历时40天,铺筑渣油路面54.26公里,路基宽9—12公尺,路面宽6公尺,建桥10座,总长285.3公尺,涵洞33道,总长280公尺,国家投资240万元。
附属于萧永国道干线的还有5条支线,即萧瓦路、萧杨路、萧丰路、萧砀路、黄青路。
2.徐(州)商(丘)公路(310国道)萧县段
徐商公路是沟通苏、皖、豫三省交通的重要干线,是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公路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为缓解陇海铁路客货运输压力,促进本县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1982年12月27日开始详测,次年3月1日徐商公路萧县段工程开始修筑,同年12月31日竣工,历时10个月。
徐商公路在萧县境内西起侯口,沿砀山——黄口老公路至孟庄与老黄口之间向南沿黄杨沟沿岸堤顶,经黄口北、梁吴楼、孙庄、祁六子跨利民河经董庄、冯庄、杨楼东与陇海铁路平交,过铁路至杜庄,沿老萧杨路经郝楼向南至萧屯背后折向东去,经金黄庄北到皖、苏两省交界点的秦庄,境内长35.49公里。该段路线主要利用老公路和人工河堤,路线较直,路基宽12公尺,路面7公尺,路面结构采用石灰土基层,渣油厚度3公分。行车密度昼夜2500次左右。跨越利民沟时建三孔中型桥1座,长39.58公尺,沿途并有小桥6座,总长56.9公尺,涵54道。
工程经费由国家投资,土方由所在乡镇分段承包完成,萧县段投资500余万元。
省道
1.萧淮(北)路(403省道)
萧淮路是沟通淮北、宿县、蚌埠、凤阳至合肥的省道干线的一段,原为宿姚(宿县至萧城东姚楼)路。
萧淮路连同311国道(海郑路)是国家计委在1969年同期下达的两项重点工程。此路在萧城南高堤与海郑路311国道联接,向南经梁庄、丁里、郝桥、刘楼、孙庄、滂汪达淮北市。全长30公里。自1969年12月8日动工,上工7万余人,历时43天,完成路基护坡延续长500余公尺,修筑桥梁3座,涵管31道,路基宽11.5公尺,路面宽5.5公尺。翌年1月20日竣工,国家投资25.3万元,1982年定名为403省道。是年行政区划变动后,县境内仅存16公里。
萧淮路的主要支线有:宿丁路(宿县至丁里);萧郭路(萧城至郭庄);萧孟路(萧城至孟庄煤矿)。
2.萧砀(山)路(602省道)
萧砀路的部分路段是在古驿道的基础上于民国18年修筑的土公路。原线自萧城起,经曲里铺、赵圈、唐寨至砀山,全程60.48公里,萧境长36.48公里,宽7—9公尺。
1970年在修筑311国道萧永路的同时,进行萧砀路的改线工程,即由311国道的红庙处岔开,一路经王寨至永城,一路向西经大吴集,再向西北经赵庄、张大屯、九里湾、何寨达砀山县,亦称吴砀段,长29.5公里,路基宽9—12公尺,路面宽6公尺,建桥8座,长48.1公尺,涵洞15道,长123公尺,1980年改铺渣油路面。1982年,由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定名为602省道。
另一条通往砀山的路线是由萧黄路至黄口,转入徐商路,也较捷便。
3.萧丰(县)路(702省道)
萧丰路由萧黄段(萧城至黄口)、黄丰段(黄口至大徐庄)组成。现系311国道连通外省、县的重要支脉,1982年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定名为702省道。
萧黄段:建于民国23年,是沿用徐砀古驿道修筑的一条土公路。原自萧城西门起,经岱山口、曲里铺、吴老家、王堂至黄口,长35公里。民国27年萧县沦陷后,日军为沟通各据点的交通,抓丁修筑萧城南高堤至岱山口一段公路,使之东接萧铜路,南接萧瓦路,四通萧黄路。
萧黄路段系泡沙土壤填筑而成,常因径流冲决交通中断,晴天又沙土飞扬,辙沉沙陷,行车困难。1957年全年仅通车39天。
1958年11月12日,安徽省府通知:萧黄路段铺为一级碎石路面,包括桥涵在内拨款6万元。要求完成长37公里,路基宽16公尺,碎石路面为3.5公尺,牛车道6米的任务。因专款未能专用,没有实现要求,1968年7月,由民工建勤修筑,按原计划改线由岱桥西8公里处岔出,经马井、柳园、孟楼达黄口,铺成粘结碎石路面。长33公里。
1970年在修建311国道时,在县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又将这段路改铺渣油路面。路基宽9~16公尺,路面宽6公尺,建桥5座,总长57.2公尺,涵洞34道,总长273.8公尺。
黄丰段:在萧县境内长6.8公里,路宽9公尺,由地方自筹资金,于民国23年4月修建。1957年徐州地区交通局按苏皖两省行政区划的变动,把后唐庄以南路段移交萧县。1970年,由碎石路面改铺渣油路面。
萧丰路是本县通往北部各省区的主要交通线。
县道
1.萧杨路(原称萧郝路),从萧城至郝集。原路线是从萧铜路的萧县东门起,经黄山头至魏楼北去,入“魏刘路”经芦屯、郑腰庄、权楼穿北城集、吕里、杨楼达郝集。是我县东部地区联接陇海铁路的一条重要线路。
1979年改道西去,经萧永路边小朱庄南岔向陈沟经三仙台、北郭庄、北城集、吕里至杨楼达郝集,同年建成碎石路面,长度24公里。
2.萧张路(红张段),即红庙至张庄寨。张庄寨地处偏僻,原来对外通途较少。在沦陷时,日本侵略军为了连接袁圩等据点,在原牛车路的基础上抓丁修筑一条土公路。1964年改建成碎石路,由311国道的红庙起,经大吴集、王汉集、袁圩至张庄寨,长15公里。
3.萧瓦路(萧城至瓦子口):据《江苏旬刊》第十二、十三合刊载:“民国18年,萧瓦路自县治向西南经帽山店而至瓦子口,长约28里(14公里),由此西经青龙集,可至河南永城县,为西南要道,尚待测量。”此路是我县伸向西南帽山窝的一条山区公路,建国前已多年失修,岩石裸露,1954年重修,由萧城西马云桥向西南经老宅子、徐山头、辘湾、帽山店、张山头至瓦子口,全长15公里。1980年后由民工建勤修成碎石路面,至吴母桥接萧淮路。
4.黄青路(黄口到青龙集),原系一条古大路。北从萧黄路的黄口起,南去经寇楼、赵圈、王老家、张大屯,过魏庄桥至张庄寨,达青龙集与311国道相接。
1961年,取弯增桥,路基加宽至13公尺,其中上道8公尺,下道5公尺。1968年铺碎石路面,路面宽3.5公尺,此路是贯通我县西部地区客、货运的交通线,全长22公里。
5.杜新路(北杜集到新庄寨)。原为一条土路,东起新庄寨,经沟头寺,西到北杜集,与萧丰路相接。1978年改铺为碎石路面,全长6公里。
6.萧郭路(萧县至郭庄)1968年修建此路,东接宿丁路,西与北部在郝桥以东以南分别与403省道(萧淮路)相接,渣油路面,长6公里,县投资7.12万元。
7.萧孟路(萧城至孟庄煤矿)筑于1964年,由萧城南高堤经化肥厂、郝店、火车站,到盂庄煤矿。全程3公里,渣油路面。
8.萧符路(萧城至宿县符离集)。古为萧县至桃山驿大路,建国前为徐宿路(徐州至宿县),据《江苏建设月刊》第一卷四期载:“萧县至郝庄段系由萧城东陈井崖起,经大庄、毛场、马楼、杏园、前欧盘、孤山寨、张山口、孟庄、后官桥、三堡至郝庄达宿县,长33.53公里,路宽9公尺,边坡1∶15。由政府征工、地方自筹经费筑建。于民国23年3月13日开工,20日竣工。”民国28年,日军在孤山开矿采煤,并先后在大庄、孤山寨、后官桥设立据点,将此路加宽,并将马楼至孤山一段,改从黑老山坡,经姜庄、许小庄西直达孤山寨。日军投降后,煤矿由国民政府接管,后煤矿倒闭,萧城至郝庄段公路遂废。
1958年9月18日复修萧城至桃山公路,12月31日竣工,从萧城东的陈井崖,经二庄、大庄、毛营子煤矿进入东部山区,经前欧盘、孤山寨、官桥集,至宿县的桃山,南达符离集。全长23公里。全部铺上粘结碎石路面。修建桥涵26处。路基宽16公尺(不包括5米的牛车道),碎石路面3.5公尺。1982年1月,改称萧符路,已大部分改为渣油路面。
9.魏刘路。1965年,由民工建勤、国家辅助修筑。从萧城东魏楼起经芦屯、郑腰庄、权楼、集至刘套的一条碎石公路,中与陇海铁路、徐商公路连接,全长21公里。
1966年,由权楼岔出一条经穆集至马井的碎石公路,全长7.2公里。西接马井西侧的萧丰路。
10.徐皇路(徐州到皇藏峪)。建于1979年。从徐州入本县赵官路(赵楼至官桥),经滕庄直达峪底,境内长11.5公里,是一条徐州市旅游者游览皇藏峪胜境的主要通道,也是徐州通往本县东南山区的干线公路。
11.宿丁路。古为萧县至口子镇(濉溪)大路。建国后改为萧濉徐公路,1982年改称宿丁路。即由丁里起,南经沈集、朔里、南杜集、淮北市、濉溪、符离镇至宿州市,全程78公里(不含丁里至萧县路程)。
1958年前,长期是一条晴通雨阻的土路,1958年3月改铺碎石,晴雨通车。1970年改铺渣油路面。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县境仅存丁里至沈集3公里路段。
12.永庄路。起于铙钹山北麓永堌水库,经林场,沿官山东麓越过倒流河桥闸,经小蔡庄达庄里。1974年在原有的乡村土路基础上改铺碎石路面,东接孤庄路,西接宿丁路,全长10公里。
13.孤庄路。是萧符路主要支脉,从孤山寨后与萧符线分支,经花甲寺、白土、费村沿倒流河东岸,在小蔡庄与永庄路衔接,南达庄里。始建于1974年,碎石路面,中接曹高路,全长17.3公里。
14.曹高路。起于津浦铁路曹村车站,南经拐山进入本县的后白庄、滕庄达高庄。东接徐皇路,西接孤庄路,1976年在原有牛车道的基础上,随弯就直建成碎石公路,全长10公里。
乡村道
全县乡村道计有84条,大部是土路,少数是碎石路面,总长425.3公里。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桥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