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轧花
本县植棉历史较早,过去产量很低,纯属自给性的生产。民国20年(1931)开始推广美棉,面积扩大到8万亩,植棉由自给性的生产变成商品性的生产,急需外运。民国21年开始在陶楼植棉区组织棉花产销合作社,内设轧花打包厂,有脚踏轧花机60多部,每部2人操作,人工打包机两部,每部4人操作,有季节1100多人,打包后运往上海、苏州等地,民国23年,县政府建立民生工厂,内设轧花部,以德国产的塞尔柴油机为动力,配有轧花机37部,打包机一部,开始用机器轧花。民国35年江苏省政府在黄口镇建立轧花厂,占地30多亩,厂房10多间,有美国产80片型锯齿轧花机2部,柴油机1部,加工出皮棉供纱厂应用。日军入侵后被毁。
1950年中国花纱布公司在黄口兴建轧花厂,有克勒(60)柴油机1部,锯齿轧花机两部,双箱人力打包机1部,小型冲电机1部。1951年秋,该厂由花纱布公司交县供销社经营。同年在杨楼、吴丛先后建立轧花厂,3个厂主要接收黄口、九店、新庄、赵庄、马井、杨楼等地的棉花,进行季节性加工。1952年3个厂共加工皮棉672万斤。1959年加工皮棉1083.34万斤1967年又在龙城、九店两地建立轧花厂,承担龙城、赵庄、九店等地的棉花加工。1964年5个轧花厂共加工皮棉1010.63万斤。1967年再于张庄寨建一轧花厂,接受大屯、张庄寨等地的棉花加工业务,1978年全县6个轧花厂共加工皮轧2034.02万斤。1979年因九店改为粮食和经济作物区,轧花厂随之撤销,并入黄口轧花厂。以上5个轧花厂,1981年加工皮棉930万斤,1983年加工皮棉1375.3万斤,1985年5月工业总产值3929.2万元。此外,为了提供棉花良种,1963年又在黄口建立良种轧花厂。1985年加工皮棉294吨,产值101.5万元。
纺织
本县素有男耕女织、户户机杼的风尚,多为自产自用。民国2年有官办织布坊1处,设有织机20张,后以资本人少,不敷开销,无人维持,于民国4年停业。城内织布者尚有四、五家,布机三、四张至七、八张不等。乡间则多用旧机纺织土布。能织之家甚多。产品除自用外,少量销售外地,所织土布,花色较多,有白布、花格布、花条布、床单布等。民国18年土织土纺已成家庭副业,有个体手工业棉织户123户,从业人员282人。织机123台,每台织机年产量1862.5米,共生产土布1527.2万米(15272匹)。同年8月,刘云昭等于萧城创建“贫儿教养院”,收养贫苦儿童80余人,学习文化和织布技术,以此办法培训技术骨干,在全县各地传授技艺。
抗战期间,日伪经济封锁,布匹、染料无来源,民主政府提倡土织土纺,以作军需民用。农民此时种紫花棉者较多,织成布叫“紫花布”,做成衣俗称“龙城呢”。
建国初期,农民仍把土织上纺当作家庭副业,多在冬春农闲季节生产。1949年和1950年本县连遭水灾,灾民以土织土纺,生产自救。时有农兼商手工业者2646户,从业人员9893人,产值410900万元(旧币)。专织专纺个体手工业554户,从业人员814人,产值256900万元(旧币)。1951年,政府开始收购棉花,支持工业生产,棉织户减少。同年黄口区花王庄一带改用大型人力木织机织布,共有织机70台,生产8寸宽30市尺长的粗布和20支纱织成的细布,原料从花纱布公司购进,后因原料缺乏于1953年冬停产。次年,县里兴办织布厂,厂址设在萧城南关,有职工30余人,主要生产土白布等,由于操作落后,产品不过关,1956年停产,1958年萧城建立针织厂,由地区分给原料,与百货公司签订产售合同,以纺民用线和织包装布为主。1981年10月7日,针织厂的织布车间划出,成立棉织厂。棉织产品有包装布、床单布、劳动布;化纤产品有中长花呢,中长华达呢等。生产工艺流程机械化和半自动化。全厂有织工94人,年产棉布和化纤布100万米。1985年,针织厂产值59万元,利税6.4万元;棉织厂产值61.1万元,利税3.3万元。
缝纫
1.服装
民国期间,萧城有八九家裁缝店,主要是手工缝纫,1954年,萧城、黄口两镇开始出现缝纫合作社和服装社,自制服装和对外加工,当时生产的服装有花衬衫、衬衣、卓娅服等,原料由花纱布公司购进,自行销售。1958年萧城、黄口两家被服厂建成。1960年民政科、工商联合会也相继建立被服厂。1962年萧县被服厂由国营转为集体,1965年调进的“96型”缝纫机,提高工效两倍,1980年开始生产化纤成衣,有中长男女服装、中山装、童装等。随着群众生活的提高,社会上缝纫机增多,加之化纤布的大幅度降价,外地成衣大量流入,本县各服装社生产经营很不景气,有的已濒临倒闭。
2.鞋
民国初年,萧县有张文灿一家鞋店,招牌是“景泰顺”。先做靴子,后改为牛皮底布鞋。张家的徒工殷全昌出师后,挂牌“鸿景泰”,由牛皮改用布底,轻便柔和,产品畅销。
1950年前后,萧城、黄口两镇的补鞋、制鞋户发展到9户,1957、1958年两镇分别成立鞋厂。1960年黄口鞋厂因经营不善而关闭,萧县交通鞋厂也并入针织厂。并入后的制鞋车间仍是手工制鞋,外购底自制帮。1976年用机器上鞋,每人日产100双左右,生产有布底、塑料底鞋,年产值40多万元。1969年开始生产塑料凉鞋,1974年制作皮鞋,1979年厂内购进全自动园盘注塑机,生产塑料底帮,年产16万双,产值60万元,品种有各种凉鞋、棉鞋、单鞋和皮鞋。1982年10月,制鞋车间由针织厂分出成立鞋厂。1984年注塑中跟单鞋在地区轻纺工业系统获奖。1985年,年产布鞋133200双,皮鞋400双,凉鞋23300双。产值56.5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上缴税金2.3万元,产品行销黑龙江、山西、山东、江苏、河南和本省各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