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全县4个国营林场,除圣泉寺铅笔柏繁育场是1983年4月新建的以外,皇藏峪、永堌、凤虎山3个国营林场,都是1960年以前建立的,总面积71627亩,建场前已有林7120亩,系土改时没收地主、官僚的山林。建场后,到1985年,有林面积已达43312亩,为建场时的6倍。活立木积蓄量31488立方米,产值400万元,超过投资160万元的1.6倍多。现有固定资产60多万元,累计供应苗木1500万株以上。
皇藏峪林场——位于县东南赵楼乡赵楼村西南1里,东距津浦铁路的曹村车站4公里。1957年底建场,前身是民国17年(1928)始建的土盆苗圃场,新场初建时场址仍在土盆,有职工20多人,除经营苗圃外,还管理皇藏峪天然次生林。1959年设永堌分场,1961年扩建天门寺工区,1962年将永堌分场划出后,又相继扩建龙泉寺工区、芦村工区。1963年场部由土盆村迁移现址。皇藏峪是本省淮北唯一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残存地区,其中有一些是属于华北、东北及蒙古区系的植物种类,对研究淮北森林演变史很有价值。1982年省人民政府批准为自然保护区,把皇藏峪优良珍稀树种列为保护对象。
永堌林场——座落在永堌镇东、永堌水库北岸。1959年12月建场,当时属皇藏峪林场的分场。1962年12月与皇藏峪林场分设,同时将沙河林场并入永堌林场,建沙河工区。1963年2月又将下马的白土耐火材料厂120亩土地划属建立白土苗圃工区。由于沙河工区与永堌场部相距35公里之遥,经营不便,1974年4月划出,成立沙河林场。目前除场部和白土工区外,还有长山套、梧桐、夹山套、程村、白顶山5个护林点。
凤虎山林场——座落在萧城西南三里庄村西,由于城北有凤凰山,城西有老虎山,故名。始建于1959年1月,辖城关苗圃、武薛寺苗圃、圣泉寺护林工区。1962年秋,城关苗圃划出,成立县苗圃场。1982年9月与王老家大队商定,将武薛寺苗圃分场迁移到国防路南育苗,原武薛寺土地117.6亩交给大队。1982年冬,圣泉寺工区实行单独核算。1983年4月改为铅笔柏繁育场,把东从苗山,西至陈沟,以及萧黄路以北,所里以北至岱桥的西山坡的8000亩山林,划给铅笔柏繁育场经营。
铅笔柏繁育场——位于萧城北圣泉寺。原是凤虎山林场的工区,除有20亩开荒地,搞一些苗木繁育试验外,主要是护林。1973年,林场助工蒋贵银引进铅笔柏育苗成功,此树种原产北美,经济价值高,在我国不易繁育,蒋贵银育苗突破国内水平,因此,于1983年4月单独建场,场部暂设圣泉寺,以试验繁育铅笔柏为主,已育铅笔柏30万株,为国家创造百万元财富。
城关苗圃场、赵庄苗圃场,分别建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面积290亩,每年育苗200亩左右,年出圃苗木40万株上下。树种多是平原地区绿化用大苗,如泡桐、杨、榆等。1976年起,开始培育常绿观赏树苗和部分花卉,以供街道庭院美化、常绿化。
国营林场、苗圃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劳动管理,经过几个阶段:
1965年以前实行定人、定岗、定数、定量、定工、超奖的“五定一奖”办法。1966年以后,废除了这一制度,至1978年恢复。农业联产承包后,“包”字进场,建立起岗位、计件、计时、联产、大包干等各种类型的责任制。
育苗、农田责任制,一种是实行大包干,每亩每年交场50元利润;另一种是包工、包产、包投资、超额奖30—70%,减产赔30%,每人每年向场出20个义务工,平时每工日按1.25元计酬。造林责任制,每承包造林1亩,成活80%以上,每亩补5元,成活70—79%,每亩补3元,成活50—69%每亩补1元,成活49%以下不补。护林承包,实行定人、定点,每人每年向场上交林副收入款700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