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大牲畜
本县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1949年7.6万头。1954年发展到10.76万头。1956年后,农民牲畜折价进入高级社,农业社喜大牛弃小牛,尤其是人民公社化后,实行大兵团作战,牲畜劳役过重,大量死亡,加上自然灾害,农民生活困苦,牲畜缺草缺料,到1961年底,全县仅有大牲畜3.93万头。
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后,大牲畜固定到队,实行养用合一,在农村经济恢复的同时,大牲畜也逐渐回升。到1971年,全县达到7.91万头。在此之后一直到1980年基本上在7—8万头上下徘徊。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普遍感到畜力、肥力的紧迫,农民千方百计挖掘资金,四出买牛买驴,加上重视繁殖幼畜,因此,大牲畜出现了猛增的势头,1985年全县达到15.8万头。

本县农民素有养猪习惯,从分布看,丘陵区偏多,平原区偏少;从饲养方法看,丘陵区多放牧,平原区则以圈养为主。民国18年(1929)统计,全县养猪4万头。建国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
1949年全县养猪1.95万头。之后,生猪有发展,到1957年,全县达到4万多头。1958年公社化后,变家庭养猪为公有化养猪,让农民投猪献料,大办猪场,由于粮食大减产,饲料严重不足,生猪大批死亡,1960年全县仅有2.3万头。
1962年,给社员分了养猪饲料地,实行公养私养并举,1964年回升到4.3万头。1965年重提“猪为六畜之首”,掀起大办养猪高潮,当年发展到7.27万头,其中集体养猪5.8万头。1967年,发展到15.48万头。
1973年为纪念毛泽东发表《王谦寺养猪经验》一文批示20周年,又掀起养猪热潮,公社固定养猪书记或主任,向县签字画押,限期实现1人1猪、1亩1猪。公社把指标摊派到队到户,重建猪圈,群众卖羊卖狗,四出买猪。1975—1976年,饲养量达28—37万头,存栏7—8万头。之后,饲养量下降,存栏量增加,进入八十年代,存栏量大体稳定在11—15万头。

本县农民在长期的养羊活动中,通过自群繁育,把原系蒙古早代品系的绵羊分别驯养为大尾绵羊和小尾绵羊两个地方品种,前者适于放牧,分布在丘陵区,后者适于舍饲,分布在平原区。本地原有品种主要是山羊。民国18年,全县有羊4万只。1949年有羊2.34万只。建国后,羊的数量不断发展,1962年17.82万只,其中绵羊5.5万只,山羊12.32万只。1965年后,开展绵羊改良,经济效益提高,到1972年,绵羊猛增到16万多只,山羊减少到2.3万只。在这之后,把养羊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养多了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直到1977年,全县养羊徘徊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取消了限养规定,养羊有了大发展,1980年29.9万只。以后,农民为了发展大牲畜,卖羊买牛,加之羊毛价格偏低,养羊数量下降。1985年全县16.1万只。

过去饲养的是本地兔,一般当菜兔饲养,常年存栏3—5万只。从1979年起,国家提高了兔毛收购价格,很快在全县出现了“养兔热”,1981年发展到22万只,收购兔毛2.4万斤。1985年兔毛价格下降,养兔也随之下降到10多万只。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