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分为两个时期:
1961—1962年,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全县农村出现荒、逃、饿、病、死的情况下搞起来的,起初叫田间管理责任制加奖励,简称“责任田”,后来干部群众通称“包产到户”。1961年3月试点,年底97.6%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群众欢迎,生产有了积极性,但是1962年4月即开始作为“资本主义”加以纠正,重新实行集体统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端正了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逐步放开,本县在1979年开始在棉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夏至1981年上半年,提出“不动磙子”的作物(指棉花、山芋、玉米等)实行包产到户。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尚未肃清,既强调包产到户,又强调面积不得超过30%。
大包干这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受到了群众的欢迎,终于冲破重重障碍,于1981年秋在全县推开,使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粮、棉、油和人均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和1980年比: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计)增加1.25亿元;粮食总产增加1.2亿斤;社员人均收入增加225元。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本县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户、联合体、专业村、专业乡。1985年底统计:全县共有专业户11405户,占农户的5.4%,其中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9767人,占劳力总数的9.2%,经营种类有10大行业、30类项目。经济联合体共有1405个,参加10293户,占总农户的4.8%。专业户、联合体合计为21702户,占总农户的10.2%。出现了24个专业村,其中有蔬菜专业村、韭黄专业村、果树专业村、防腐专业村、建材专业村等;以及帽山蔬菜专业乡、朱集韭黄专业乡、官桥建材专业乡、王典运输专业乡、集棉花专业乡。
1984—1985年,农业生产和前几年相比,却出现了徘徊现象:农业总产值虽有增长,增长部分主要是乡镇企业,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多,粮食总产量呈下降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投资减少外,还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乏经验,没有解决好统与分的关系。
在土地承包上,一般都是按人头分配土地,好地孬地统统切块分摊,一般农户承包不到10亩田,却分散成几十块,有的田块只有几厘地,不用说使用机械,就是土犁子土耙也难以耕种。结果、大块田变成了小块田,平坦地变成了鱼脊式田,到处是田沟,一不能灌溉,二浪费了土地;三是“边行优势”变成了“边行劣势”。特别是没有引导群众用好、保护好水利设施,使本来就很少的水利设施遭受比较大的破坏。萧县是全省的重点井灌区,原配套机井7823眼,到1985年仅剩下2079眼;原配套低压线路1765公里,到1985年仅剩下81公里。灌溉面积减少到不足10万亩。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