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旱灾害的成因
1.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大
本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雷雨、暴雨集中,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雨水稀少。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量又集中于夏季,而季风历年强弱变化、来去的时间无定,使本县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据1949年以后资料统计,最大降水年的降水量是最小降水年降水量的2.4倍。
2.水利条件不适应
河道水量枯丰差异大,下游排水出口小、在洪水顶托超过现有防洪能力时,内水无法排出,易于形成涝灾,如洪碱河仅相当于三年一遇的除涝标准的28%,难于承受永城县、砀山县客水压力,闸河河床淤积严重,同时和上游铜山县,下游濉溪县尚存在一些水利矛盾。“淮海河网”严重影响申河、湘西河、港河、毛河4条河流、500万平方公里、750万亩耕地的排水出路,有些支流出口处无防洪设施,时有洪水倒灌,形成洪涝并发。汛期一过,降水减少,上游拦蓄,致使河道水源极少,甚至枯竭,若遇枯水年份,则易形成旱灾。
中小型水库及沟河蓄水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不善,设备不全,难以起到调节作用。所有河、沟、库、塘都是拦水量小,蒸发量大,地下水位浅,影响降水渗透,由于地上、地下调蓄水能力差,所以发生旱、涝、渍灾害较多。另外,毁林开荒,消灭草场、破坏植被、耕垦河滩堤坝,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又任意扒堵,汛期排水阻塞,加重了水旱灾害。
3.水利工作中“左”的影响
1958年大跃进期间,在除涝、蓄水和改种水稻的思想指导下,平地开挖沟塘,大搞河网。文化大革命期间,投工64.5万,大搞毛河、港河、申河、湘西河的改道工程,造成水系混乱,使排水困难,加重了洪涝灾害。
水旱灾害发生的规律
500多年来,萧县水旱灾害频繁而严重。总的特点:冬、春缺水;夏、秋易水;秋季易旱。6—9月份水灾多于旱灾,10月至第二年春,旱灾多于水灾。
萧县水旱灾害统计表

建国后水旱灾害发生季节表

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由于气候的差异,年际际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加之有些水利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河、沟、库的蓄引排泄条件不适应等因素,致使水旱灾害仍频繁发生。建国以来,大面积涝灾有14年,最严重的是1963年和1982年。较大面积的旱灾有11年,最严重的是1958年和1978年。旱涝皆有的13年,1978年旱情虽然罕见,但由于有了一些灌溉设施,受灾面积仅有39.34万亩。建国以来水涝成灾面积为1654.58万亩,旱灾成灾面积为413.56万亩,涝灾面积为旱灾面积的四倍。涝灾每年平均受灾面积为49.84万亩,旱灾每年平均面积为12.67万亩,涝灾多于旱灾,涝灾重于旱灾,涝灾的损失大于旱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