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盛刮偏北风,气候干冷、雪雨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势力逐渐减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气温回暖快,雨水增多,气候多变;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偏南风,炎热多雨,雨季一般从6月中旬到7月下旬,历时45天左右;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衰退,北方冷高压增强,气温降低,雨水减少,常伴有秋旱。一年中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四季
我国古代“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24气,72候。以温度要素作为气候标准,候均气温在22℃以上的时期为夏季;在10℃以下的时期为冬季;10℃—22℃之间的时期为春秋季。本县一年四季的划分如下图所示:
萧县四季起止曰期及持续时间图

日照
1.太阳辐射总量
本县因无实测太阳辐射资料,县气象局依据省气象局下发经验公式计算出本县各月太阳辐射总量如下表:
各月、季太阳辐射量表

本县太阳辐射年总量为127.5千卡/cm2,高于大别山区22千卡/cm2,较宿县多1.6千卡/cm2,比阜阳多3.05千卡/cm2,在春种作物主要生长的4—9月份,萧县太阳辐射较宿县多1.1千卡/cm2,比阜阳多2.14千卡/cm2。丰富的光能资源对冬小麦高产优质,稳产丰收有利,对春夏播作物生长也有利。
辐射量就年度来说,1959年最多,全县总辐射量为137.9千卡/cm2,1957年最少,全年总辐射量为116.4千卡/cm2。
2.日照时数
全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408.5小时,光照充沛,日照百分率为54%,其中6月份最多,为255.7小时,2月份最少,为161.6小时。
附:历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
历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表

温度
1.平均气温
常年平均气温为14.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7.3℃,气温年较差为27.5℃。
各月平均气温表单位:度

各月逐旬平均气温表

2.最高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为40.2℃,出现在1972年6月11日。从1958年到1980年累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为38.0℃,历年各月最高气温平均值为19.8℃。
3.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为-2.6℃,出现在1969年2月5日。从1957年到1980年累年极端气温平均值为-12.4℃,历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5℃。
4.气温的年季变化
冬夏两季气温变化较小,各邻近月份气温相差2℃左右。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较大,3、4两月温差6.6℃,4月气温上升最多。10、11月两月温差6.9℃,11月是全年气温下降最多的月份。春季(3、4、5),气温上升12.5℃,秋季(9、10、11)气温下降12.8℃。
气温的四季变化表

降水
历年降水平均值为854.6毫米,高于砀山(773.0毫米),低于宿县(887.0毫米)。各季各月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差异很大,降水量多集中于夏季,且强度较大;冬季雨水稀少;个别年份几乎干冬。
1.降水量的季月分布见下表季月平均降水量表
单位:毫米

2.降水的年际变化
1963、1958、1965、1960为多雨年,年降雨量分别为1320.2毫米、1042.5毫米、1033.0毫米、1009.2毫米,1966年、1976年为少雨年,雨量只有562.5毫米和596.1毫米,相当于多雨年降水量的二分之一。
3.降水日数
全年平均降水为83.4天,高于黄河流域,低于长江流域,也低于江淮之间(合肥为120.5天)。
附:四季降水日数统计表。
四季降水日数统计表
单位:天

4.降水保证率: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854.6毫米。其中80%的年份为707.1毫米以上,20%的年份在707.1毫米以下,50%的年份在844.6毫米以上,20%的年份在983.9毫米以上,一般五年一遇。
四月降水,80%的年份在26.9毫米以上,50%的年份在49.2毫米以上,20%的年份在94.1毫米以上。
十月降水,80%的年份在10.3毫米以上,60%的年份在68.2毫米以上。
春季降水保证率大于秋季,因而秋旱多于春旱。如若按10月份降水量小于25毫米影响秋种,这样的年份有40%,降水在93.5毫米以上的10月,大约十年一遇,所以,一般不会因降水偏多而影响秋种。
5.降水季节及降水分布:
常年降水集中于6、7、8三个月份。据24年资料分析,降水开始于6月中旬后期,结束于7月下旬,历时50天左右,也有少数年份出现两个雨季,其中1964和1974年雨季出现最早为4月上旬,1962年结束最晚为9月下旬。雨季持续最长为1963年,历时93天。降水强度最大也是1963年,为1103.7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4%。持续时间最短的为1975年,仅有20天,雨量也只有157.3毫米,占全年降水的21%。
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差值在240毫米以上,雨量中心有三个:东南山区(皇藏峪)、龙城镇和西南张庄寨。(见:萧县雨量分布图)
萧县降水量分布图

萧县最大降水年降水量分布图

萧县最小降水年降水量分布图

蒸发
全年蒸发量约1500毫米。与降水量分布规律相反,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年中除雨季的7、8月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外,其他各月都超过降水量,尤其是雨季到来之前的5、6月份,以及雨季过后的10月份更为突出,蒸发量多达降水量一倍以上,其中以6月份蒸发量最大,可达230毫米左右,而冬季各月仅在30—50毫米之间,因此,引起地下水盐上升,春秋旱季形成两个积盐盛期。
相对湿度和干燥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左右,一年中有明显的低点和高点,春末夏初雨季到来之前气温逐渐回升,西南干热风也伴随而来,多形成一年中相对湿度的最低点,约为65%左右;以后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频繁,相对湿度剧增,到7—8月份,形成一年中相对湿度的最高点,相对湿度可达80%左右;雨季过后,气温尚高,北方干冷空气逐渐南袭,相对湿度迅速下降;冬季气温低,雨雪相对增多,相对湿度继续下降,如遇雪雨较多,相对湿度也会略有回升,大约在70%左右,所以,冬季相对湿度一般高于春末夏初的最低点。
干燥度常用K表示,K≥1.0为湿润,要排水;K≥1.0—1.5,为半湿润,要注意防旱;K≥1.5—4为半干旱,需要灌溉;K≥4为干旱。按≥10℃时的可能蒸发力与同期降水量相比,得出我县各月干燥度如下表:

累年平均干燥度为1.038,属半湿润农业气候区。由于气候的变化,全年各月K值有明显差异:7、8两月份降雨量大于蒸发量,K<1为湿润期;9月份K值为1.233,转入半湿润期;5、10两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干燥度达1.5以上,为半干旱期;6月份水量渐增,K值下降,又转为半湿润和湿润期,利于作物生长。
无霜期
多年平均206天,最长为225天,出现在1965年;最短为189天,出现在1976年和1979年。
平均初霜日期为10月28日,最早初霜日期为1962年10月15日;最晚初霜日期为1967年11月12日。初霜对本县农业生产威胁不大。
平均终霜日期为4月5日,最早终霜日期为1981年3月16日;最晚终霜日期为1962年、1967年4月8日。
地温冻土
1.地温:
地温分地表面,地下5cm、10cm、15cm、20cm的温度。地面极端最高温度是68.6℃(1960年7月21日)。地温与气温比较:春秋地温与气温的差值由少到多,4月份5cm地温比气温平均高0.5℃;秋季地温与气温差值由多到少,10月份5cm地温比气温平均低0.9℃。
2.冻土
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8℃(1969年2月5日)。
土壤最大结冰深度是22cm,历时11天,出现在1963年2月4日至14日。最长连续结冰日数为51天,出现在1962年12月30日至1963年2月18日。冬季最多结冰日数为57天,出现在1962年12月6日至1963年2月18日。最少结冰日数为两天。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物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