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位置
萧县城位于徐州西南25公里之龙城镇,座落于凤山之阳,东有龙山、西有虎山。北纬34°10′~34°12′,东经116°54′~116°58′。海拔40~30米,地势北高南低。城区面积2.67平方公里。301国道横贯县城,符(离集)夹(河寨)铁路从县城东南绕过,交通便利,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共萧县县委和萧县人民政府设在大同街东段路北。沿革
今日之萧县城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知县伍维翰为避水患由三仙台北迁于凤山之阳边集新建。中华民国时期称龙城市、城关镇,1950年改名龙城镇,1958年为虚实人民公社,1960年名萧城镇,1980年复称龙城镇,现为建制镇。
人口
明清时代记载不详。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陈泰来《萧城杂咏》云:“城堞二三里,居民数百家”,“肩蔬成小市,拳石碍微行”。
民国22年“萧县城城垣狭小,商业不振,人口一万”(《分省地志江苏》)。24年“萧县城居民千余家,商业衰落,街道不洁”(《江苏省六十一县志》)。抗战前,县城分2个镇。大同街以北为北城镇,辖13保,1300户,居民5000余人。大同街以南为南城镇,辖18保,1700多户,居民6000多人,大多居住于城镇四隅。37年4月,县城有1052户,4676人,其中男2465人,女2211人。1982年人口普查,龙城镇为5176户,25609人,其中家庭户5040户,19965人;集体户,136户,5644人;总人口中男性14854人,占58%,女性10755人,占42%,1985年为343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312人。
城池
《大清一统志》:萧城如环,城周四里,门四(朝阳、望岁、乡明、拱极),壕深七尺,南通湖水(通龙湖)。明万历五年知县伍维翰始筑,“略具垣庸”,明末毁于战火。清顺治五年(1648)知县祖永勳补筑,改东门曰”龙城”,西门曰“抒秋”,南门曰“永堌”,北门曰“三台”。因连年水患,用碎石堆砌的城墙屡筑屡倾。康熙四年(1665)知县沈大观改用大石垒城墙,用石灰粘合墙缝,内复女墙(城墙上的矮墙),城隍坚固。康熙五十年(1711)知县徐大生又于西南开“小南门”,曰“大成门”(即专对孔庙开的门,古时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嘉庆十年(1805)知县王嫄领帑重修,城周1600步,石墙垛口830个,东门曰“龙”,西门曰“凤彩”,南门曰“向离”,北门曰“锁钥”。咸丰八年(1858)知县赖以平将西部、北部城墙砌高,东、南、西三面壕沟挑深。后有岱山河,前有龙山河,引其水入护城河。由东门至小南门,河宽多至半里,除北门、西门外,均经河桥进城。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用坦克、大炮四面围攻县城,城陷后变成一片焦上。日伪、国民党时期,只修一些城防工事,县城仍是残墙碎瓦,人烟稀少。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城镇规模日益扩大,昔日的城墙,城隍早已不复存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街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