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商业
清末,山西商人温氏在县城西关街开设"温家当典",收当衣物、珠宝、玉器和金银首饰等物品,有房屋100余间,有"温半城"之称。民国14年(1925),县城有"三益公"、"恒源永"、"恒昌泰"、"德聚永"、"李国兴"、"李家耐"、"孙佩一"、"王老栈"等十五、六家糟坊,生产销售白酒和食油。固镇有"朱太和"、"刘庆华"、"泰井昌"、"泰来永"等四、五家布店,经营布匹。"泰德昌"商号,经销布匹和京广杂货。20年,河南籍商人于县城内开设"河南会馆",设"赵义聚"、"永祥和"两个商号,经销河南土特产及犁铧面子等铁制农具;同籍人孔庆义和孔庆礼分别开设"孔同义布庄"和"孔泰成京广杂货店",经销布匹和南北杂货。南京籍商人孔文清开设的"孔聚泰"商号,经销百货、京广杂货、五洋、食品、酱制品等;同籍人胡静斋开设"胡恒心药店",经销药材。县人胡云亭开设2个药店、1个百货店和1个茶庄,经销药材、日用百货和茶叶等;吕维周开设布庄,经销布匹;刘氏开设"刘福兴布庄",经销布匹;庄乐亭开设中药店,经销药材;戴环武开设的百货店,经销日用百货。当时,农村集镇经商者多系半农半商,经营饮食、客栈和摊点等行业,仅沱河集1处,半商半农就有30余户。全县除坐地商外,还出现了粮行、柴行、皮行、杂货行、棉花行、油面行、牲口行等牙纪行商,他们靠提取佣金为业,每元成交额所提取佣金为3~5分。27年,日军占领县城,居民和业主纷纷出逃,商店停业倒闭,市场萎缩。30年,在日军控制下,市场食盐短缺,贩卖食盐商人增多,县城和固镇两地有盐行二、三十家,农村集镇也出现了乡村盐行,利率有时高达200%。
建国初期,个体商业得以发展。1951年,全县私营商业户有25户、87人,小商、小贩有518户、1865人,私营商业零售额占全县商业零售总额的93.1%。1952年,全县私营商业(含小商小贩)发展到18个行业、3262户、4308人,共有流动资金23万元。1953年,全县私营商业有4338户,从业人员7589人,流动资金282万元,营业总额达901万元。主要行业有什货、色布、土布、百货、酱园、五洋、铁货、竹木、蛋庄、戏院、医药、饭店、屠宰、照相、文具、牛羊肉、皮毛、浴室、理发、旅店以及牙纪行。
1954年,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引导他们走集体化道路。第一步,对私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即在发挥私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从经营项目和价格上实行限制。当年,政府把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粮食、棉布、油脂和食盐业,批准给重点商户经营,规定这些商户实行明码标价,平买平卖。原经销上述商品的非重点户,被责令改行。县城棉业就有34户43人改了行。其中11户弃商务农,其余改换其他行业经营,对饮食服务业责成其定质、定量、定价经营。第二步,在条件成熟时,批准成立同行业合作小组或合作商店。年末,全县有私营商户1334户,从业人员2159人。1955年,县城计成立合作商店4个,合作小组1个,代销店2个,经销店2个,经营小组7个,有77户私营商业走上了集体化和半集体化道路。合作小组和合作商店实行入股分红分配制度,各户集资入股,按股资和从业人数分配红利。代销和经销店从营业总额中提取利润。年末,全县有私营商户825户,从业人员1506人。
1956年1月20日,本县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全县825户(1506名从业人员)私营商业,除小贩外,90%都加入了合作小组、合作商店或高级合作商店。全县城乡共办合作商店148个,合作小组48个,代销店45个。高级合作商店实行私人资产折款归商店,由商店分期还款,从业人员实行按劳分配制(后改为工资制)。年末,本县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工作基本结束。
附表15-1灵璧县1953年私营商业统计表

附表15-2灵璧县1953年私营商业行业统计表

1957年,个体商贩先受严格限制,后被取缔,县城内只保留几个茶摊和炒货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搞活"政策给本县市场带来生机,个体商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全县有个体商业367户,从业人员367人,有资金19万元,营业额60万元。1985年,全县商业个体户4448户,从业人员7732人,有流动资金419万元,营业额达2147万元。
附表15-3灵璧县1953年商行情况统计表

附表15-4灵城镇1953年私营商业统计表


附表15-5灵璧县1954年私营商业行业情况统计表

附表15-6灵璧县1955年私营商业行业情况统计表

附表15-7灵璧县个体商业情况统计表

二、集体商业
1.合作商店
1955年下半年,县城成立了五金、棉百、杂货和饭店等4个合作商店,计有职工316人。1956年2月,全县开展"一化三改造"运动,灵城合作商店成立,下设棉布、百货、杂货、饭店、食品、小百货、粮油代销和洗染8个分店,有职工580人(其中饮食业144人)。同年末,全县农村19个集镇先后办起了合作商店144个,有职工1872人;合作小组47个,有职工189人;代销店41个,有职工41人。1958年底,灵城合作商店除饭店外,都并入城关区供销社,农村集镇合作商店均并入当地供销社代管。1959年3月,并入城关区供销经销部的原灵城合作商店重新划出,成立灵城镇合作商店,下设饭店、棉布、百货、杂货、粮油代销和服务6个分店。同年8月底,灵城镇合作商店分设商业高级合作商店和饮服业高级合作商店。1962年,乡村集镇计有基层合作商店45个,职工159人,资金9.37万元,利润l.14万元。1964年,灵城镇合作商店(后改称灵城镇商业)下设10个分店,即:棉布百货酱园店、烟酒杂货店、洗染店、照相馆、理发店、铁瓷店、估货店、水作坊、饭店和旅社。1965年,乡村有基层合作商店12个,职工233人,流动资金6.99万元。利润2.83万元。1973年下半年,灵城镇商业由隶属灵城镇改为隶属县商业局。
1978年,全县乡村集镇,有基层合作商店18个,职工290人,流动资金23.6万元,利润20万元。同年9月,灵城镇商业解体,各合作分店分别划归商业局所属公司管理,单独核算,自负盈亏。1984年10月,县城各合作分店重新划出,成立商业综合公司,下设豆制品商店、饭店、理发店、烟酒商店、百货商店和服务商店。1985年,商业综合公司有职工333人,固定资金26.02万元,流动资金43.65万元,营业额295.18万元。全县乡村集镇有基层合作商店15个,职工231人,流动资金123.5万元,利润29万元。
附表15-8灵璧县灵城合作商店经营情况统计表

附表15-9灵璧县1957年农村基层合作商业行业情况统计表

附表15-10灵璧县农村基层合作商店经营情况统计表

2.供销合作社
1949年11月,县商业部门于浍沟区郭沟成立土产运销站,有职工8人,经销煤油、食盐、火柴等生活用品,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工作。1950年5月,土产运销站迁入县城,成立县合作总社,有职工58人,固定资产5846.98元,自有资金2372元。1951年,全县先后建立了26个基层供销社,资金来源多靠农民入股筹集。1953年,按区设社,全县设13个基层供销社,经营百货、针织、棉布、生产资料和粮油及农副产品收购业务,经营品种达250余种。1956年,全县供销社计有职工366人,固定资产32640元,自有资金133817元。1958年6月,供销社并入商业局,撤销县供销合作总社,基层供销社为商业局基层商业网点。1962年,供销社从商业局划出,恢复设立县总社。年底,计有职工915人,有固定资产25.43万元,自有资金9123万元。1968年9月,供销社再次并入商业局,撤销县总社,当时所辖基层供销社21个,计有职工759人。
1978年,县总社被重新划出,成立县联社。至1985年,县联社下辖20个基层合作社、4个直属公司和1个中转站、454个代购代销店,有职工1940人(含基层社职工数)。
附表15-11灵璧县供销社系统经营情况统计表


灵璧县土产公司1950年12月,本县成立中国土产公司宿县支公司灵城收购组,负责收购本地土特产品,帮助群众战胜洪涝灾害。1953年,成立中国土产公司宿县支公司灵城营业所,与收购组同属支公司领导。1957年,县供销总社撤销推销股。成立日杂经理部,下设收购站,经营县内外土特产品生意。1965年3月,城关贸易货栈与日杂经理部合并,成立安徽省土产杂品公司灵璧县支公司。至1966年,该公司计有职工31人,门市部2个。1985年末,该公司下辖5个门市部、3个收购站、1个厂、2个仓库、1个中转站,计有职工130人。
灵璧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1962年7月,县供销总社设立供应经理部,负责调运农业生产资料。1963年5月,改供应经理部为生资经理部。1965年3月,改生资经理部为生产公司。1968年8月,生产公司隶属县革委会生资站。1971年上半年,复改为灵璧县生资土产公司。1978年6月,生资与土产公司分设,成立灵璧县生产资料公司,有职工37人。1985年末,该公司下设5个门市部,有职工71人。
灵璧县供销贸易公司1983年10月,县联社(县供销总社)设立供销经理部,辖2个门市部、1个批发部,经营烟酒、食品、棉布、服装、针织、百货等工业品。1984年7月,该公司与土产公司的贸易货栈合并,成立灵璧县供销贸易公司,辖6个门市部、1个收购站、1个批发部、4个仓库,除经营工业品外,还开展农副产品的收购业务。是时,有职工42人。1985年6月,县贸易总公司并入,门市部增加到6个,收购站增加到2个,干部职工计69人。
灵璧县棉麻公司1952年2月,中国土产公司灵璧县固镇棉麻支公司成立,经营棉麻收购业务。1956年6月,本县成立了农副产品采购局,接收了棉麻经营业务,该局于县城设立1个收购站、1个门市部,于渔沟和九顶两地分设收购点。1958年1月,县撤销农副产品采购局,其棉麻收购业务归转商业局经营。1965年3月,棉麻业务由县土产杂品公司经营。1973年3月,灵璧县棉烟麻公司成立,下设1个门市部、4个仓库,有职工28人;下辖7个收购站和2个轧花厂。7个收购站是:渔沟、冯庙、娄庄、灵城、韦集、长集和杨疃收购站;2个厂是:灵西和浍沟轧花厂。1981年7月,烟草公司与棉麻公司分设,改灵璧县棉烟麻公司为灵璧县棉麻公司。1983年10月,该公司增建高楼和九顶两个轧花厂。至1985年末,该公司下辖1个门市部、4座仓库、2个中转站、4个轧花厂,计有职工409人。
基层供销杜1949年,虞姬供销社和灵城居民消费合作社成立,开创了组建基层供销社之始。1950年,相继建立的基层社有高楼、冯庙、渔沟、九顶和尤集5个供销社。同年9月,全县基层社已发展到14个。1951年,基层社已发展到26个。后经撤销与合并,到1954年,全县保留13个基层社。到1958年,全县只保留12个基层社。1965年7月,沱河与固镇供销社划出,全县基层社仅有10个。1978年,随着行政建制的变动,全县基层社发展到21个,基本做到每个大公社有1个基层供销社。1979年4月设城关供销社。1985年4月,界沟与东风两个供销社合并为城郊供销社;同年5月,长集供销社并入娄庄供销社。至此,全县有基层供销社20个,即:向阳供销社、韦集供销社、黄湾供销社、娄庄供销社、城郊供销社、城关供销社、邱庙供销社、杨瞳供销社、尹集供销社、朱集供销社、尤集供销社、王集供销社、九顶供销社、渔沟供销社、大路供销社、浍沟供销社、高楼供销社、大庙供销社、冯庙供销社、禅堂供销社。
代购代销店本县供销社系统代购代销店始建于1956年合作化时期,它以供销社的基层网点形式,分布于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为农民就地购销日用生活品和土特产品提供方便。起初它是合作组织,属集体所有制。1971年起,代购代销店由基层社和生产大队联办,实行亦商亦农。生产大队推荐购销员,提供房屋,基层社提供资金,负责经营管理。购销员的报酬按购销总额的3%提取手续费,购销员将其中一部分交生产大队记工分,参加生产大队的集体分配。1978年,全县有代购代销店305个,有购销员319名,年购销总额达448.5万元。1982年,代购代销店已发展到469个,有购销员469人,年购销总额达637.6万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以后,按购销总额3%提成的报酬全部归购销员自己。随着市场开放,不少代购代销店先后改为自营商店。至1983年,代购代销店减少到390个,购销员390个。此后,经过整顿,代购代销店又有了发展。到1985年,全县代购代销店有454个,购销员454人。至此,全县农村基本做到乡有供销站,村有代购代销店,形成了农村商业网络,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群众生活,活跃了农村经济。
附表15-12灵璧县代购代销店经营情况统计表

三、国营商业
民国以前,本县无国营商业。解放以后,本县国营商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民国38年(1949)夏,宿县贸易公司于本县设立国营新灵商店,使国营商业企业在本县占据了一席之地。1950年,县百货公司成立,成为地方国营商业企业,从而结束了本县无国营商业的历史,这对于活跃市场、平抑物价、安定人心起着积极作用。1951年末,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商业零售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9%。土地改革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得到了发展,商业市场日益活跃,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粮棉油和农副土特产品贸易量日增。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本县先后成立了棉麻、盐业、花纱布、煤业建筑器材和食品等专营经销组织或公司,进一步拓宽了国营商业的市场范围。至1955年末,国营商业销售总值达835万元,较1951年增长了16倍(其中生活资料为755万元,增长了17倍;生产资料为80万元,增长了12倍)。1956年,国营商业在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私营商业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7年末,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零售总额占社会商店零售总额的62.3%,集体商业和私营商业占37.7%;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鼓舞下,供销商业并入国营商业管理体制中,从而使国营商业增强了经济实力,扩大了市场范围,供应网点下伸到全县各社、队、村,形成了对商业市场的绝对控制权。同年末,国营商业零售总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96.4%,集体和私营商业只占3.36%。此后,国营商业虽然几经管理体制上合并与分离的周折,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发展受到影响,但它仍然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上的主力军,为平抑物价,沟通城乡物资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给国营商业注入了活力。为了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新形势,提高国营商业的竞争能力,国营商业开始走上了改革之路,在企业内部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扩大经营自主权,同时加强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经过36年的发展,至1985年,全县先后建立了15个国营专营公司(其中商业系统有8个)。这些公司是: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业烟酒公司、五金交电公司、石油公司、燃料公司、蔬菜公司、盐业公司、医药公司、服务公司、农机公司、木材公司、烟草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和物资供销公司(即金属材料机电设备公司、化工建材生产资料服务公司)。1985年末,商业局系统国营企业购进总值为5942万元,销售总值为6880.7万元,上缴利润136万元。
附表15-13灵璧县商业局系统国营商业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百货公司1950年6月,国营新灵商店改组,成立宿县百货公司灵城经销处(后改称灵璧县百货公司),当年设棉布针织品和百货五金2个门市部。1951年,年销售额为42万元。1953年,商品购进额126万元,销售额194万元,经营商品有400余种。1954年,开始对棉布、纱布、棉纱等商品实行票证供应和计划供应。县百货公司核算方式由原来的记帐制改为独立核算,所经营商品的购进由原计划调拨改为计划采购,商品销售以零售为主,兼营批发业务。当年,商品购进额为338万元,销售额为350万元。1955年,商品购进额为546万元,销售额为452万元。1957年,商品购进额为408万元,销售额为438万元。1962年,百货公司有职工60人,下设固镇分销处,年销售额403万元。1965年,先后召开4次供货会,成交额为50多万元;利用古庙会举行物资交流会13次;全年销售额234万元。1972年,商品购进额877万元,销售额为961.8万元,完成利润42.2万元。1979年,召开2次供货会,成交额157.98万元;全年商品购进额1166万元,销售额1576.8万元,利润48.6万元。1982年,召开5次供货会,成交额418万元;年销售额1692万元。1983年,召开3次供货会,成交额274.3万元;年销售额1761万元。1984年,召开4次供货会、6次座谈会,成交额462.9万元。1985年,召开供货会18次,成交额689.7万元;年销售额为2479.5万元,利润40.4万元,经营商品达6673种,公司计有职工231人,其中固定职工145人,合同制职工6人。
附表15-14灵璧县百货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食品公司1953年9月,中国食品公司宿县支公司于固镇设立收购组。该组实行双重领导,业务上隶属宿县支公司,行政上隶属本县工商税务科。1954年,建简易库房30余间,职工由原8人增至11人。1955年12月改收购组为中心收购站,原由供销社经营的食品收购业务划归该站经营,同时代管胡沟和任桥的业务。同期,县城、渔沟、高楼、王集、尹集和娄庄分别设立收购组。共有职工47人,房屋52间。1956年5月,改固镇中心收购站为中国食品公司安徽省灵璧县公司,隶属县工商科,有职工84人,房屋94间。下设固镇、渔沟、城关、任桥、尹集、王集、尤集、杨疃、冯庙、高楼、九顶、韦集、沱河等13个收购组。年购进额187万元,年销售额319万元。1962年,有职工144人,下设固镇中转站和城关、韦集、娄庄、杨疃、尹集、尤集、王集、冯庙、渔沟、高楼、九顶等11个收购站。1965年,有职工142人,固镇和任桥于5月划出。全年收购生猪30693头、菜牛525头、菜羊6113头、家禽10.2万只、鲜蛋399吨,年购进总值323万元,年销售额396万元。1974年,购进生猪7万头,年销售额255万元。1982年,购进生猪10.8万头,购进额2064万元,年销售额2441.7万元,利润97.8万元。1984年,购进生猪9.9万头,购进额1820万元,年销售额2180万元。1985年,食品公司有职工427人,其中固定职工283人,合同制职工6人。下设22个食品站,即灵城、东风、禅堂、冯庙、大路、大庙、高楼、渔沟、九顶、王集、尤集、朱集、浍沟、尹集、杨疃、邱庙、长集、娄庄、界沟、韦集、黄湾、向阳食品站和灵城贸易经理部。全年购进生猪8万头,购进额1806万元,年销售额2080万元,利润46.7万元。
附表15-15灵璧县食品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糖业烟酒公司1951年4月,中国专卖公司宿县分公司灵璧县批发部成立,有职工10人,下设固镇和渔沟分销处。该批发部实行双重领导,业务上隶属宿县分公司,行政上隶属县工商税务局。1952年,职工增至23人,隶属工商科。1954年2月,批发部迁驻固镇,更名为中国专卖公司宿县分公司固镇中心批发部。4月,改固镇中心批发部为中国专卖公司灵璧县分公司,下设灵城和渔沟2个分销处。1955年,增设韦集、娄庄、尤集、尹集、冯庙、九顶和高楼等7个分销处。分公司及分销处计有职工54人。1958年年底,分公司迁驻县城,撤销灵城分销处,增设固镇分销处。1959年,撤销韦集、高楼2个分销处。1961年,除保留固镇分销处外,其余分销处全部撤销。1962年5月,食糖业由百货公司划出交专卖公司经营。1963年3月,改中国专卖公司灵璧县分公司为灵璧县糖业烟酒公司。下设冯庙、尤集、尹集、渔沟4个分销处。当年,商品购进总额105万元,年销售额152万元,利润28.97万元。1965年,固镇建县,固镇分销处隶属固镇县。同年,县糖业烟酒公司召开4次供货会和13次物资交流会,年销售额为204万元。1970年9月,糖业烟酒公司并入县百货公司,其下属分销处也同时撤销,业务交各基层供销社经营,1977年8月,复设糖业烟酒公司,有职工36人,年销售额418.9万元。1979年,召开2次供货会,成交额85万元;年销售额1084万元,利润48.1万元;1982年,召开3次供货会,成交额83万元,年销售额1521万元。1985年,糖业烟酒公司有职工102人,其中固定职工73人、合同制职工3人;年购进总额750万元,年销售额913.7万元。同年,该公司下设渔沟、尹集和韦集3个分销处。
附表15-16灵璧县糖业烟酒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0年1月,灵璧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成立,有职工28人。当年商品购进总额226万元,销售额247万元,利润8万元,经营商品品种1100余种。1985年,有职工73人,其中固定职工54人,合同制职工4人;年商品购进总额717万元,年销售额967.9万元,利润23.6万元。
附表15-17灵璧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石油公司1980年4月,灵璧县石油公司成立,有职工67人、下设12个经营处。年购进额243万元,年销售额295万元,利润9.1万元。当年销售汽油980吨、煤油800吨、柴油4333吨。1984年,年购进额408万元,年销售额503万元,利润35.3万元。全年销售汽油1747吨、柴油4612吨、煤油902吨、润滑油226吨。1985年,更名为安徽省石油公司灵璧支公司,直属地区石油分公司,交县商业局代管。公司下设14个经销点,即:灵城油库、灵西闸加油站、韦集经营处、黄湾经营处、娄庄经营处、杨疃经营处、尹集经营处、尤集经营处、王集经营处、浍沟经营处、冯庙经营处、渔沟经营处、高楼经营处、九顶经营处。有职工119人,其中固定职工103人、合同制职工2人。当年购进额440万元,年销售额557万元,利润29.2万元。全年销售汽油1725吨、柴油4581吨、煤油1181吨、润滑油286吨。
附表15-18灵璧县石油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燃料公司1951年,本县成立煤业建筑材料公司,负责全县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煤的调运、贮存和供应工作,业务隶属县工商科(后改属县商业局)。1978年改称为灵璧县石油煤建公司。1980年4月1日,石油和煤炭分别独立经营,改石油煤建公司为灵璧县燃料公司,隶属县物资局。年购进额77万元,销售额237万元。1981年,有职工115人,其中固定职工81人。年购进额114万元,年销售额238万元。1984年,有职工122人,其中固定职工96人。年购进额172万元,年销售额340万元。1985年,有职工124人,其中固定职工99人,合同制职工2人。下设煤球厂和灵城、韦集、黄湾、娄庄、长集、杨疃、尹集、浍沟、尤集、王集、渔沟、九顶、高楼、冯庙14个经营处。年购进额349万元,年销售额519万元。
灵璧县蔬菜贸易公司1975年10月,灵璧县盐业蔬菜公司筹建,12月25日正式开业,有正式职工6人,以灵城镇东关大队第一生产队和西关大队第一、第二生产队为县城蔬菜生产基地。1976年,购进各种蔬菜1120吨,销售各种蔬菜2852吨,购进总值32万元,销售总值18万元,亏损8.4万元。1977年,首次开展盐业经销活动,经营品种除新鲜蔬菜外,还有干鲜海产
附表15-19灵璧县蔬菜贸易公司经营情况表

品、干鲜淡水产品、调味品、酱制品、蔬菜罐头等计200余种。当年购进总值73万元,销售总值82万元。1978年,购进总值86万元,销售总值98万元。扭亏为盈,获利4.97万元。1979年购进总值95万元,销售总值120万元。1980年,购进总值98万元,销售总值110万元。1981年10月,盐业、蔬菜分别经营,改灵璧县盐业蔬菜公司为灵璧县蔬菜公司。由于年初各专业蔬菜生产队与公司脱钩,实行自产自销,导致公司新鲜蔬菜货源奇缺,经营业务萎缩。当年购进总值17万元,销售总值55万元,亏损2.4万元。1982年,公司决定转业经营百货、五金、交电、烟酒食品等成为综合性商业公司。1985年,购进总值113万元,销售总值159万元,利润5万元。当年购进新鲜蔬菜267吨,销售新鲜蔬菜282吨。
灵璧县盐业公司前身为灵璧县盐业蔬菜公司,1981年10月1日单独设立灵璧县盐业公司,有职工20人,经营盐业业务。供应区域包括:灵城镇、城郊区、杨疃区、冯庙区、浍沟区等5个区,253665人。当年购进总值43万元,销售总值22万元,利润0.52万元。1982年,购进总值49万元,销售总值68万元,利润2.31万元。1983年购进总值51万元,销售总值52万元。1984年购进总值41万元,销售总值55万元。1985年,购进总值66万元,销售总值75万元,利润1.1万元。
附表15-20灵璧县盐业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医药公司1954年,本县成立药材经营处,隶属县卫生科。1955年,宿县医药公司于本县固镇设立固镇医药经营处。1958年,药材经营处与固镇医药经营处合并,成立灵璧县医药公司,下设高楼、九顶、王集、尹集、娄庄和韦集医药批发部。当年销售额41.3万元。1964年,医药公司划归县商业局管辖。1980年,医药公司从商业局划出,隶属县计划委员会,在大路、渔沟和夏楼设立3个医药零售门市部。至1985年,医药公司有职工76人,当年纯购进总值为63万元,纯销售总值为260万元。
灵璧县农机公司1970年6月,本县成立灵璧县农机供应站,隶属工业局。1971年,年购进总值163.15万元,销售总值139.48万元。1972年6月,改属农业机械局,有职工18人。1978年10月,改农机供应站为灵璧县农业机械公司,有职工41人。年购进总值518.58万元,销售总值526.78万元,利润1.94万元。1985年,有职工53人,年购进总值364.53万元,销售总值421.64万元,利润10万元。同年,农机公司营业大楼于新汽车站北面动工兴建。
附表15-21灵璧县农机公司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木材公司1955年,灵璧县木材公司在固镇成立,县城设木材分销点。当年销售木材2337立方米。1965年,固镇置县,木材公司迁至县城。有职工10人,房屋13间,占地24亩。年销售木材1692立方米。1970年,有职工16人,年销售木材3410立方米。1978年,购进木材334立方米,销售木材3700立方米。1981年,有职工28人,其中固定职工24人。1985年,有职工29人,其中固定职工27人,合同制职工1人,年购进额138万元,年销售额126万元。
灵璧县烟草公司1951年,本县于固镇设立灵璧县烟叶收购站,隶属县供销合作总社。1956年设立城关收购站。1957年,灵璧县烟叶收购站更名为灵璧县中心烟叶收购站,并在韦集、娄庄、杨疃和冯庙等地设立基层站,属县总社领导。1965年,改中心收购站为灵璧县烟叶收购供应站,改属蚌埠烟草公司,下设6个收购站,除原有5个基层站外,增设渔沟站。1968年10月,供应站连同基层站隶属县革委会农副产品购销站领导。1970年改属商业局领导。1973年,成立灵璧县棉烟麻公司,原供应站业务并入该公司,各基层站的收购业务并给基层供销社。1979年改属县联社领导。1981年8月,烟草业务独立,成立"灵璧县烟草工业公司",隶属宿县烟草分公司领导。公司下设7个收购站,即:韦集、黄湾、娄庄、城关、杨疃、冯庙、渔沟。有职工36人,其中固定职工31人。年销售额246万元。1985年,有职工133人,其中固定职工80人,年购进额106万元,年销售额726万元。
灵璧县饮食服务公司1962年6月,国营饮食服务公司成立,下设1个修车铺。年营业额10.1万元,利润1.2万元。1963年3月,公司接收固镇招待所。同年4月,公司于县城南关建有国营旅社1所,当年完成营业额14.9万元。1964年秋,增设旧货门市部1个。1965年5月,固镇置县,固镇旅社划出。1966年,增设浴室1座。1968年末,改饮食服务公司为饮食服务公司革命领导小组,新建浴室1座。同年,自行车修理铺停业。1969年初,饮食服务公司领导小组更名为人民生活服务排,10月又更名为饮食服务核算组。1976年8月,公司新建旅社(凤山饭店)1所。年营业额70.6万元,利润近3万元。1977年5月,凤山饭店独立核算。1978年,饮食服务核算组更名为灵璧县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同年,凤山饭店重新隶属饮食服务公司领导,同时新增旅社1所。1985年末,该公司计有职工152人,辖2个浴室、2个旅社、2个综合门市部,年营业额为202.1万元,利润5.3万元。
附表15-22灵璧县饮食服务公司历年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1973年,灵璧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成立,隶属县商业局。1974年,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当年收购薄荷油0.4吨、红花籽19吨、槐叶粉2436吨和山芋粉渣392吨,收购总值7万元。1976年,增加收购梧桐木和大理石板材,当年收购总值达174万元。1977年,增加收购淀粉,当年收购总值197万元。1978年,外贸公司从商业局划出,同时成立灵璧县对外经济贸易局,为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当年收购总值为250万元。1985年,外贸公司有职工45人,纯购进总值达445万元,国内销售125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