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濉河水系治理
1.濉河
濉河自尹集西霸王城入本县境,经三汊口、菠罗林(今称菠林)、浍塘沟、孟山、潼郡,至江苏省宿迁县南汇泗水入淮。
明天启二年(1622)和崇祯二年(1629),黄河两次决口,黄水夺濉入淮,孟山东至小河口一段泥沙淤垫,几乎成为平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钦差吏部侍郎裘日修、安徽巡抚高晋等会勘宿、灵、虹积水情形,筹办疏浚事宜,后决定就濉溪口两旁冲出河形,挑治成河,(即今南股河北股河),并将其上段中央正河(濉河本干)开浚深通。自此,今濉溪市以下3股并行,至浍塘沟以下南移,经大路、沙滩、大王庙、许场和江苏省睢宁县境入洪泽湖。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防止濉水南趋,于浍塘沟南马场处筑石滚水坝一道。
民国4年(1915),安徽督军倪嗣冲决定治濉,5年3月动工,下自安湖滨起,开挖沈家沟,经青阳镇(今泗洪县城),溯东汴河折北入谢家沟,至新关经四山湖故道,迄浍塘沟止。6年,全段告竣,总长100余公里,完成土方700余万立方米,河面宽16~36米,河底宽3~13米,河底高程6米。同年12月,疏浚浍塘沟至霸王城一段,长10余公里,完成土方21万立方米,至8年竣工,共耗银元150余万元。
此后,濉河年久失修,河床淤垫。民国36年,第226测量队勘查,濉河口因受洪泽湖倒灌影响,位嘴以下淤浅严重,四山至浍塘沟河槽狭窄,浍塘沟至闸口平均淤高3米,河槽宽仅30米,闸口以上直至小王庙干涸无水,水涨则漫溢两岸,田舍受灾。同年9月26日,由国民政府水利部在京召集皖、苏两省及有关当局会议,议订整理濉河计划。11月,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拟定《濉河初步整理工程三年实施计划》,并将其工程任务分配到宿、灵、泗、睢、铜、萧、徐等县、市。12月,部分县动工,后因战乱,工程中断。
1950年,本县遵循治淮总方针,决定对濉河进行综合治理。8月27日至9月中旬完成河道勘查工作。10月中旬,中共宿县地委书记吴云培赴南京,会同濉河水利工程总局,针对本县浍塘沟以下老濉河排水困难状况,研究决定将濉河改道,即由浍塘沟南穿越禅堂湖,经港河至泗县北八里桥、至泗洪县一部分水入老濉河,其余南流,由老汴河至临淮头入洪泽湖,此段新开挖的河道取名新濉河。12月3日,本县在新濉河沿岸小杨家设立县治淮总队部,组织13个大队、93个中队、1300个分队,动员民工63523人,调配干部1045人,其中抽调500余名干部成立运粮指挥部,筹备大小船只100余只,马车75辆,汽车3辆,大车500辆,小车4000辆,平板车50辆,成立3个直属供应站,8个区支站,共调粮食16647819公斤,柴草57.5万公斤。除民工自备工具外,国家投资购置锹2620把。锨2654把,镐2596把,抓钩8185把,铁钗1100把,筐7152只,龙骨水车100部,水斗1350个,抽水机22台。12月16日开工。翌年1月6~9日连降雨、雪,天寒地冻,工程被迫暂停。2月27日全面复工,至5月5日,本县所负责的浍塘沟至时集长25公里全段竣工,完成土方4752363.5立方米,新开河床断面边坡1∶2,河堤宽51米,堤距220米,漫滩水深1.6米,中水位深3米,设计流量129立方米/秒。5月中旬,濉河流域普降暴雨,由于新濉河发挥了排泄效能,使濉河流域25万亩易涝农田免遭水患。
1953年冬,宿、灵两县治淮总队合并为淮委第二施工总队,于次年冬对濉河进行再治理,总队设在泗县八里桥。施工段上自邢庄下至小韩庄,长35公里,本县组织民工28000人,11月16日开工,12月30日竣工,完成土方85万立方米。1955年春,淮委第二施工总队对浍塘沟至邢庄一段进行疏浚,宿、灵、泗3县组织民工57570人,其中本县23905人。全段3月20日开工,5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2144473.7立方米。1956年春,淮委第二施工总队实施浍塘沟至时村段的疏浚工程,3月11日开工,5月底竣工。1966年春,新濉河下游调尾入漂河洼。治理后的新濉河可灌溉农田10.7万亩。
2.拖尾河
乾隆十九年春,知县贡震呈请疏浚河道,奉准后,于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动工,征用民夫8000余人,自老汪湖湖滨三汊河起,东南经李家集、固贤城、王家井、解家阁、唐庄至陵子湖,长6370丈,至次年三月三十日竣工,计耗银15440两。
民国21年,县水利工程委员会拟订"拖尾河整治工程计划",经安徽省建设厅核准,于22年疏浚河道。
1951年5月初,县政府组织民工2.49万人,修筑拖尾河堤,上自张桥下至濉河口,长16.6公里,堤顶宽4米,迎水坡1∶3,背水坡1∶2,堤身高3.2米,堤顶高程27.0~26.7米,东堤漫滩行洪流量180立方米/秒,完成土方114.5万立方米,月底全段告竣,1954年洪水,堤坝坚稳无恙,安全渡汛。
1955年11月,按照治淮委员会规划设计,投资487055元,以3年一遇除涝标准,对上自老汪湖小李庄闸,下至浍塘沟入濉河口一段进行疏浚,全长16.388公里,11月17日,由治淮委员会第二施工总队组织施工,组织民工17510人,其中本县民工8510人,宿县民工9000人,施工中,利用老河道加以疏浚,在浍塘沟口(今福利沟口)以下开挖航槽接坡,底宽10米,深1.3米,边坡1∶2,利用疏浚土方加高原堤。12月底,工程完工,完成土方1251347立方米,河底边坡为1∶2。各段治理情况如表:

拖尾河经疏浚后,每年可减少受涝面积3.65万亩,并有利于老汪湖放水,辅助其削减濉河洪峰,使之安全渡汛。
3.新杨河
1976年,省水利厅拨款30万元,疏浚本县黄泥沟。针对黄泥沟河道弯曲,流水不畅等问题,宿县地委和灵璧县革委会研究决定,在不改变原流域界线的原则下,采取纵向直线平地新开河道。因新开河道之东有古杨河,遂取名为新杨河。是年冬,新杨河动工,自县境鄂山东,采石路北侧起,纵直南下,经王集西、歧路张家西、浍庙闸、入拖尾河。全长20.21公里。施工结束后,国家补助抽水费2.2万元,其余工程费用不足部分由王集、尤集、朱集3公社分担。由于施工能力有限,仅开挖土方153.1万立方米,占计划土方的61.3%。所做标准,在代娄引河口以上符合3年一遇排涝标准;代娄引河口以下不符合标准,沿岸部分排水系统被打乱,农田排涝有困难。
1984年冬,县委、县政府决定再次治理新杨河。国家拨款20万元,自筹资金8.5万元,由王集、尤集两区划段施工,投入民工39632人。11月15日动工,至1985年1月11日竣工。河槽的边坡各段均为1∶2。各段治理情况如表:

新杨河经过疏浚后,有12.5万亩农田排涝达3~5年一遇标准,其中改善易涝面积6.15万亩。可灌溉面积2.13万亩。
4.运料河
清康熙年间,淮徐道潘尚智为调运孟山湖芦苇防洪材料至黄河墨家口工地,自谢家楼起开挖一河,南至练滩入潼河,故称运料河。乾隆十八年,黄河南冲,河道全淤。十九年十一月,双沟主簿李若迪承挑旧河,并自无影山南至拖尾河新开一河道,长2公里,次年竣工。
民国22年4月,经安徽省建设厅核准,对运料河进行疏浚。但河道仍然窄浅,防涝效果差。
1956年3月1日,淮委第二施工总队负责领导施工,对运料河治理。自练滩以上改经西部洼地,新辟河道至江苏省铜山县小店子(此段称新运料河),练滩以下仍沿旧道,拓浚至拖尾河,全长43.67公里。投资531189元,组织民工7474人,完成土方1466505立方米,5月16日竣工。1972年11月10日,国家投资40万元,县组织民工2万人,对运料河进行疏浚复堤,自新庄闸至拖尾河,全长27.2公里。翌年1月底竣工。挖土方237.7万立方米。
1974年冬,对新运料河陈潭至练滩段进行疏竣复堤,全长12公里,完成土方23万立方米。集水面积101平方公里;河床段面水深2.1~2.8米,底宽15米,边坡1:3,堤距60米,堤顶高程28~29.3米,安全泄量122.6立方米/秒,符合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72%。同时对老运料河申家沟至练滩一段进行疏浚复堤,长11公里,完成土方63.7万立方米,集水面积122.6平方公里,河床断面水深2.4~2.9米,底宽14~24米,边坡1:2,堤距55~70米,堤顶宽4米,堤顶高程28.9~28.0米,安全泄量71.5~117立方米/秒,符合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69.2~79.8%。
5.三渠沟
昔为县北九顶山区京渠、章渠和杜渠3条排泄山水的沟道,连通一系,故名三渠沟。三渠沟南流至孟山湖入潍河。
1956年3月1日,由淮委第二施工总队组织领导,对三渠沟进行疏浚。自山娄南至小赵家入老滩河止,全长26.5公里。组织民工3188人,投资224243元,5月16日竣工,完成土方6.17万立方米。1970年11月15日至次年1月3日,县投资399543元,上段民工1.6万人,实施三渠沟疏浚复堤工程,自胜利桥至新濉河,长23.15公里。在条山沟口以上,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拓浚河槽,以下按5年一遇排涝标准疏浚河道,并将三渠沟调尾入新濉河,即利用1958年兴建的浍塘沟节制闸导流出口为三渠沟入濉河的河口。拓浚河道,使三渠沟纵直穿越老濉河,汇入新濉河、浍塘沟节制闸下。治理的三渠沟各段边坡为1∶2,各段治理情况如表:

治理后的三渠沟,在条山沟上若遇3年一遇暴雨,可免除10万亩农田受涝,在条山沟以下若遇5年一遇暴雨,可免除3万亩农田受涝,防洪能力均达到20年一遇标准;运用彭庄、赵井两闸控制,蓄水可灌农田1.8万亩。
6.老虹灵沟
宋嘉定十五年(1222),为运粮,北自潼郡起,经板桥、时集、荀家铺,至长直沟集北止,开挖15公里大沟,因其间大王庙至时集段沟东为虹县地,沟西为灵璧地,故取名为虹灵沟。1955年冬,县水利部门组织民工又沿濉河北岸平行开挖一条大沟,取名新虹灵沟,原虹灵沟遂改称老虹灵沟。
清乾隆二十二年,虹县知县李允升组织民工北起渭桥,南至长直沟集南,开浚河道,修筑东堤,长20多公里,上承濉水,下通古汴水。
1953年、1955年春和1961年冬,均按3年一遇排涝标准,3次拓浚老虹灵沟。1972年疏浚高集至新濉河段,长5.4公里,完成土方14.5万立方米。1974年11月,疏浚高集至李铺段,长7.1公里,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1977年11月疏浚李铺至管道桥段,长5.2公里,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至1985年,老虹灵沟长度为15.8公里,集水面积70.3平方公里,沟宽2.1~4.5米,底宽1.5~17.5米,排涝流量4.6~5.8立方米/秒,堤宽3.5~10米,堤顶高程25~24.5米。
二、漴潼河水系治理
1.唐河
也称南股河。民国21年10月,县长王肖山奉准拨款6000元,疏浚禅堂集至老鹳脖段(时称港河),长22公里,宽30米,深3米,农田受益面积11万亩。
1952年春,宿、灵两县治淮总队实施禅堂至岳罗河口段疏浚复堤工程。本县组织九顶、高楼、冯庙、城关、娄庄5区民工16671人,5月4日动工,至5月29日完工,完成土方308900立方米。1954年3月,淮委第二施工总队组织宿、灵两县民工35608人,投资2352788.8元,疏浚新沟口至斜沟口段,长46.6公里;取直虞姬墓西弯道4.7公里。5月18日竣工,完成土方3263977立方米,斜沟口以上切滩扩大,水深3~4米,边坡1:2;河底宽度,自观音寺沟口至新沟口为14米,新沟口至新河口为17~21米,新河口至十里长河头为34米,十里长河以下均为28米。1962年12月初,本县组织民工27000人,开挖唐濉河,实施分唐入濉工程,翌年1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23.56万立方米,河深4米,底宽10米,边坡1:2,河底高程17.58~17.30米,分泄流量30立方米/秒,全长2.8公里。1964年11月20日,宿县专区治淮总队组织民工17580人,疏浚牛栏沟口至窦井子段,长70.9公里,次年3月上旬完工,完成土方251.3万立方米,河道边坡1:2。各段治理情况如下表:

这次疏浚符合3年一遇除涝标准,直接减灾面积9.8万亩。
1966年引唐河穿越新汴河,兴建唐河地下涵1座,共15孔,孔宽4米,孔高4.5米,排涝流量326立方米/秒。由于唐河地下涵的设计偏重于蓄水,每值汛期,杨疃、禅堂一带湖洼地积水难排,农田受渍。
唐河几经治理,现已达到3~5年一遇除涝标准,除涝面积13.56万亩。
2.阎河
该河是由阎家沟、凤河、旧阎河整治贯通而成,系唐河流域中游地区杨疃湖排水的唯一一河道。1954年3月1日,县组织民工5060人,投资46037.6元,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整治。自小徐家西起,拓浚阎河沟,改向东行,经小朱家新开河道2公里,贯通凤河,又东汇老马沟、崔沟,横越凤河,下合旧阎河至范桥北入唐河。5月15日竣工。疏浚河道长17.48公里,完成土方754189立方米。断面水深2.0~3.5米,底宽6~11米,边坡1:2,河底高程20.01~16.16米,排泄流量为11.93~44.34立方米/秒。治理后,基本上免除每雨必灾的局面。
1969年冬至1970年春,县组织民工5270人,对阎河的杨家沟至唐河口段进行疏浚,长14.35公里,完成土方474325立方米,流域面积238.5平方公里,边坡均为1:2。其中杨家沟至老马沟口水深2.5米,底宽10.5米,流量26.9立方米/秒;老马沟口至新马沟口水深3米,底宽17米。流量43立方米/秒;新马沟口至唐河水深3.3米,底宽24米,流量68立方米/秒。
3.沱河
又称南沱河,古称洨水。1951年冬,宿县专区决定组织永城、濉溪、宿县、灵璧4县分段治理沱河,本县工段自宿县沈桥起至五河县大安集止。长65.5公里(包括旱河1.6公里)。10月,县组织民工61699人,县、区、乡3级行政干部789人,技术员197人,10月15日开工,次年1月20日竣工,工程投资折合成大米426066.5公斤,整个河段水深3.6米,堤距210米,边坡l∶2,堤顶宽4米,沈桥至小龙沟口段河底宽27米,河底高程18.20~16.82米,流量112立方米/秒;堤顶高程24.55~23.20米,排涝流量356立方米/秒;小龙沟口段至沱河集段,河底宽29米,河底高程16.82~15.82米,流量119立方米/秒,堤顶高程23.20~22.18米,排洪流量365立方米/秒;沱河集至大安集段,河底宽32米,河底高程14.46~12.20米,流量120立方米/秒,堤顶高程21.97~19.68米,排洪流量369~359立方米/秒,此段治理后,农田除涝面积达100万亩。
1957年2月,治淮委员会决定治理沱河集至樊集(五河县内)段,投资526.86万元,由淮委第二施工队领导施工,淮委共组织民工45245人,其中宿、灵两县民工44745人,五河县民工500人,2月28日开工,5月30日竣工,河段总长40.045公里。疏浚河道平均水深4.5米,边坡1:2,堤距平均410米,堤顶宽4米,内外坡均为1∶3。各段治理情况如表:

沱河经此次治理后,排水能力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农田除涝面积130万亩。翌年3月,淮委又投资15729元,培堤加固,左岸自黑泥沟起,至宿、灵县界止,长18.7公里,完成土方19321立方米。
1966年5月,淮委决定再次实施沱河渡汛复堤工程,自沱河集至青龙闸,长18公里,是年5月5日开工,县组织韦集、娄庄两区民工1500人,5月20日完工。修筑堤防断面顶宽4米、内外坡1∶3,堤顶高程24.55~22.18米。同年冬,新汴河开挖工程实施,将沱河在宿县七岭子以上流域面积3936平方公里截入新汴河,沱河尚有流域面积1168.2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流域面积352平方公里。
沱河几经治理,充分发挥了排涝、灌溉效益。沱河治理后情况如表:

沱河现有蓄水能力:青龙闸蓄水298万立方米,本县受益面积4000亩;沱河集闸蓄水289万立方米,本县受益面积8000亩;濠城集闸蓄水789万立方米,本县受益面积2万亩。
4.北沱河
县境内昔称小草沟。清乾隆十二年,小草沟在倒桥以上淤塞,几无河形,知县苏一圻招集民夫拓浚河道。自高家桥起,东南至虹灵县界,长约10公里。竣工后,泄水甚畅,民国20年,淮、浍、沱等水泛滥成灾,国民政府救济委员会下令,大筑淮、浍、沱堤防工程。北沱河自草沟集起,上至王庄南,两岸同筑堤坝、约束漫流,保障田舍。
1951年5月,县治淮总队组织北沱河沿岸的韦集区民工,清除河床中的土坝、芦苇等阻水物,使河水畅流。1953年,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将宿县境内的小黄河导入北沱河,并对陆家沟至戴庄(泗县境内)一段加以疏浚。整个工程分两段,陆家沟以上至宿县小王家一段为小黄河排水区,陆家沟以下至戴庄为北沱河排水区。两段工程于同年3月10日动工,宿县专区治淮指挥部设立北沱河施工处,下设县总队、大队、中队、小队。工程任务由灵、宿、泗3县分担。小黄河源于宿县城东,基本上和汴水平行东流,至娄庄集东北汇入陆家沟,折向东北经新河入唐河。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排水南受汴堤阻拦,东流又受陆家沟、新河、唐河等狭窄河道约束,常常是每雨必灾。施工时将小黄河调尾穿越汴堤,直入北沱河,使之路捷水畅。小黄河排水区工程全段长39.145公里,宿县专区,组织民工24600人,完成土方2030026立方米,其中本县工段长7.759公里,上段民工9600人,完成土方792037立方米。北沱河排水区施工时,在灵固公路以下,大致利用原北沱河道进行疏浚;灵固公路以上,平地新开河道,在大俞家附近穿越汴堤与小黄河相接,构成小黄河与北沱河贯通一系。此段长39.145公里,组织泗、灵两县民工60400人,完成土方4315620立方米,其中本县工段长15.57公里,组织民工35400人,完成土方2524685立方米。
小黄河与北沱河治理工程,均按淮河中游2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148毫米、持续15小时为标准及以此最大日雨量所产生之迳流量分4天排出为平槽行水设计标准,单位面积流量为0.29秒立方米/平方公里。河道治理后,边坡为1∶2。各段治理情况如表:

河槽挖出土方堆距河口均为10米,沿堤纵长每隔300米留出一道缺口,底宽5米,以备渲泄内水,两段工程均于同年5月13日竣工。整个工程投资3473203.3元,其中小黄河工程投资1047185.7元,北沱河工程投资2426017.6元,全段治理后,排涝标准达5年一遇,有35万亩农田受益,并减轻了唐河、新河排水负担。
1956年,治淮委员会规划,将唐河自宿县蒿沟集西马家起,截引唐河,穿引新河,于小孙家东南新开河道,经胜利沟会小黄河与北沱河相通,北沱河在唐河截源导入后,原唐河上游即为北沱河上游段,遂将此段定名为新北沱河。1966年冬,实施新汴河工程时,北沱河在县境内尹家堂庙以上河段被新汴河利用后,即在宿县津浦铁路以东,南至隋堤,北达新汴河南堤,自宿县跃进闸起,东流经三铺、大店、娄庄至大俞家穿隋堤,经汤桥闸至草沟汇唐河入沱湖,流域面积608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流域面积274平方公里,现有排水能力,小黄河至大俞桥,长3.4公里,流域面积280.1平方公里,排涝流量77.9立方米/秒,相当于3年一遇的64%,排洪流量97.5立方米/秒,相当于20年一遇的33.6%,大余桥至汤桥闸,长21公里,流域面积431.6平方公里,排涝流量150.3立方米/秒,相当于3年一遇的88%,排洪流量213立方米/秒,相当于20年一遇的54.5%;汤桥至草沟集长17.4公里,流域面积536.5平方公里,排涝流量161.7立方米/秒,相当于3年一遇的83%。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