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1928)7月,县城西南小吴家农民戴文生因负债累累,生活困难,将家中仅有的土地抵押给地主,借钱到东北盐场上去贩盐,运到宿县境内的花庄、任桥一带去卖。其间,认识了宿县的中共地下党员闵现久、徐继业。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戴于同年11月27日在宿县香山庙由徐继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2月,戴文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受宿县党组织的派遣,返回本县发展党员,建立组织。5月,首批发展了刘庙庄的徐兆凤、灵城西关的田恒修、凤山南小王家的王子奎等3人入党,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党小组,戴文生任组长。是年底,党员发展到10余人,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党支部--小吴家党支部,戴文生任支部书记。
民国20年,本县党组织在北到尹集、浍沟,南到沙坝的百余里内的4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210余人,至10月先后建立了小吴家、张巷子、彭家、磙子张家、凤山南小王家、仓赵、小张家、黑树李家、白果田家、陈庙台子、郭沟、盛汪(两个)、端午庄、四支李家、井栏王家、龙水段和徐巷子18个支部。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成立了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县级),戴文生任区委书记,田恒修、王子奎、徐兆凤、马明坤、彭玉生、郭朝雨、王现臣为委员,吴明中为候补委员。11月,中共灵璧独立区委在灵城西南的白塘湖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到会代表70余人。会议中心内容是部署和讨论发展党员、健全壮大组织以及组织农民抗捐税斗争等事项。在这段时间内,本县濉河以北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工作由睢宁和铜山等县党组织指导。睢宁县共产党组织于同年初派党员到本县九顶、京渠一带开展活动,并先后发展了张树实、崔玉藩、王克明等人加入共产党,继而组建了京渠党支部,张树实任书记。同时,高楼、尤集、王集等地也开始有了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至21年,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本县各地农民相继开展的"打羊斗争"、"夏收秋收斗争"、"抗烟捐斗争",引起了敌人的注意。8月27日,中共灵璧独立区委领导的"抗五捐"暴动失败,共产党组织悉遭破坏,独立区委书记戴文生受到通缉,被迫转移外地。此后,本县革命活动进入低潮。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文生、张树实等人相继回县进行革命活动,先后恢复了京渠、磙子张、黑树李、刘庙、彭家等党支部,新建了尤集党支部。28年7月新四军六支队进人灵璧地区后,党的活动重新活跃起来。在本县周围与毗邻县的结合地区开始组建边区县委,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0月,中共灵睢临时县委在九顶山区与睢宁县的结合部建立;29年1月,中共灵北县委在濉河以北的县境内建立;3月,灵北县委和宿灵县委相继撤销。4月,中共萧灵睢铜边县委建立;5月,本地区革命形势恶化,该县委东移至九顶山区,与中共灵睢临时县委合并,称中共灵睢县委;30年7月,因活动范围缩小,中共灵睢县委又改组为中共灵睢中心区委。29年9月,中共泗五灵凤县委在县境东南部建立;30年9月,中共宿灵县委在县境西南部建立;31年4月,中共泗灵睢县委在县境东部建立;32年5月,中共灵北县委重新在灵北腹地建立。33年12月中共淮北苏皖边区第三、第四地委合并为第三地委后,设中共灵北中心县委,下辖灵北、宿东、宿灵3县。34年9月5日,县城第一次解放,中共灵北县委随之迁入县城,改称中共灵璧县委员会。
1.中共灵璧县委员会
民国34年10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委员会决议,将宿灵、泗五灵凤、泗灵睢3县所辖原灵壁之境划归灵璧,恢复灵璧县建制,至此,中共灵璧县委下辖高楼、冯庙、朱集、尹集、虞姬、娄庄、大山、沱河、灵南9个区委和1个灵城市委。35年7月,国民党军队再次向淮北路东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共灵璧县委、县政府遂撤出县城到灵北地区坚持游击活动。11月,因形势恶化,中共灵璧县委被迫东撤到洪泽湖,党政军负责人先后牺牲。至此,县委工作中断年余。
民国37年1月13日,中共灵璧县委员会重建,设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民运部和农、工、青、妇群团组织。下辖朱集、冯庙、下街、古城(后改称王集)、大山、娄庄、灵南(后改称韦集)、虞姬、尹集、高楼10个区委和灵城、固镇两个镇委。同年11月25日,县城第二次解放,从此,国民党在灵璧县的统治被彻底推翻,中共灵壁县委、县政府迁入灵城。
1950年,县委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1953年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党训班。1954年改农村工作委员会为农村工作部。1955年3月始设常务委员会,5月增设财贸部,改纪律检查委员会为监察委员会。1956年增设文教部、工交部、政法部。1957年2月设立县委书记处,4月改秘书处为办公室,8月撤销文教部、工交部、政法部。1958年复设工交部,改党训班为党校。1960年3月复设政法部。1962年8月撤销财贸部。1963年先后撤销工交部、书记处和政法部。
1966年5月,中共灵璧县委机构设置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监委会、党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0月,县城开始成立"革命造反派"组织,进行"夺权斗争",县委及其机关陷于瘫痪。1968年8月,灵璧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次年9月,中共灵璧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建立,其组长、副组长由军队中派出的"支左"干部担任,县革委会实行党政合一办公,原县委内部机关工作由县革委会办事组、政工组承担。1970年12月,县第四次党代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共灵壁县委员会,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随之撤销。
1978年4月,县革委会四大组撤销,县委和县革委会工作机构分开设立。至1984年机构改革时,县委机构设置有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法委员会、党校以及老干部局、信访办公室、史志办公室等工作部门。
2.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1956年5月7~1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425人,列席代表90人,代表全县8737名党员。大会通过了《关于六年来党的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今后工作任务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第一届委员会,正、副书记各1人,委员26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产生中共灵璧县委监察委员会,正、副书记各1人,委员4人;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0人。
附表3-1灵璧地区早期党组织沿革、领导人更迭表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1958年3月16~2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10人,列席代表69人,代表全县8785名党员。大会传达贯彻了中共安徽省一届二次会议精神;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第二届委员会,第一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1人,委员23人,候补委员3人。大会确定今后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地开展全民性整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实现《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而奋斗;组织上完成整编下放任务。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1960年2月28日至3月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94人,列席代表118人,代表全县9710名党员。大会中心议题是根据党章规定和省、地委指示,为更高举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旗帜,再接再励,高速度完成和超额完成1960年各项任务及第二个五年计划后3年的跃进计划。大会审查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讨论制定1960~1962年3年跃进规划。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第三届委员会,第一书记1人,第二书记1人,书记处书记6人,委员26人,候补委员7人;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委监察委员会,正、副书记2人,委员5人;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12人,候补代表1人。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1970年12月26~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712人,代表全县9276名党员。大会贯彻了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长作了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第四届委员会,正、副书记各1人,常务委员12人,委员34人,候补委员5人。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1984年7月26~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48人(男301人,女47人),列席代表46人,特邀代表14人,代表全县19670名党员。大会以改革的精神,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以全面整党、加强党的建设为重要内容,制定了全县经济翻番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审查通过了《关于县委工作报告》、《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第五届委员会,书记1人,副书记3人,常务委员9人,委员31人,候补委员4人;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人,副书记2人,委员11人;选举出席中共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代表5人,候补代表1人。
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1987年7月26~28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47人,列席代表51人,特邀代表13人。正式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19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先进模范人物59人,农民20人,其他7人;其文化程度为:大学(专科)38人,中专61人,高中76人,初中154人,小学18人;按入党时间分:建国前7人,建国至"文化大革命"12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133人,"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7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61人。大会审查通过了《县委工作报告》、《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第六届委员会,书记1人,副书记3人,常委8人,委员33人,候补委员5人;选举产生了中共灵璧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7人,委员11人。
附表3-2中共灵璧县委历任书记、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更迭表



3.党的基层组织
自民国18年底县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到26年6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止,全县建立了1个基层党委、20个党支部。抗日战争胜利时,本县建有15个区级党委、114个党支部。37年底县城解放时,全县建有12个区级党委、110个党支部。
建国后,本县党的基层组织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行政区划的设置变动而变动。1949年10月,全县建有8个区级党委和1个市委、67个党支部。1959年实行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全县建立20个人民公社党委、876个党支部。1961年实行区、人民公社并存的体制。1965年,全县建立54个区、社党委、631个党支部。1966~1969年,本县党的基层组织陷于瘫痪。1970年初又撤销区建制,恢复人民公社建制。1979年,全县建有22个人民公社(镇)党委、956个党支部。
附表3-3中国共产党灵璧县委员会基层组织情况统计表





注:“农林水气象”栏内数字含农村数。
1980年之后,本县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按宪法规定恢复区、乡建制。至1985年,全县共成立97个基层党委、1302个党支部。
4.党务工作
(1)党员教育
建国以来,县委十分重视全县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县委组织部在各个时期帮助各区、乡(镇)党组织举办党员轮训班,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向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方针政策和理想教育。全县各基层党支部普遍建立了党的小组会、支委会、支部党员大会和党课教育的"三会一课"制度。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以后,为使党员思想适应新的形势,自1981年至1987年,各区、乡都举办了党员轮训班,受训人数占党员总数的97%。县委宣传部经常编发《学习资料》、《宣传通讯》等不定期刊物,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提供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等学习资料。并在各个不同时期,各级党组织都配备了报告员、宣传员,向党员、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1987年,全县1292个基层党支部都配有宣传员。县委党校在各个时期结合党的中心工作举办各种党员、干部训练班。1985年,县委党校始办中专班,招收初中以上或相当初中毕业程度的区、乡及县机关党员、干部学员。
附表3-3灵璧县共产党员构成情况统计表


(2)整党整风
建国后,中共灵璧县委按中共中央和省、地委的部署,都在一定的时间内,结合全党的中心工作任务,对全县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同时,联系党员的实际表现,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以整顿。其中,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是,1984年12月至1987年7月,本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和《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地委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对全县党组织和党的作风认真地进行了整顿。这次整党是按照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先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后党员群众的步骤进行的。全县105个党委、25个党总支、1312个党支部、21570名党员,分4批整顿完毕。第一批,从1984年12月初开始,到1985年6月基本结束,对县委、县政府及其所属部、室、委、办、局和群团各部门的党组织进行了整顿;3个党委,7个分党委,64个党总支、支部,941名党员参加了这批整党。第二批,1985年8月初至1986年5月上旬,整顿了县直各公司、厂(场)、站、院、校等94个单位的党组织;参加这批整党的有1个党委、5个党总支、108个党支部、1405名党员。第三批,从1985年12月下旬开始,到1986年6月上旬基本结束,对区乡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进行了整顿,14个区、镇党委,80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党委,10个党总支,420个党支部,4292名党员参加了这批整党。第四批,从1986年10月底至1987年7月下旬,整顿了农村党组织;参加这批整党的有720个行政村(含3个企业和4个街道居委会)党支部、14932名党员。前三批整党,每批分4个阶段进行,即学习文件,统一思想;对照检查,深入整改;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检查总结,巩固发展整党成果。第四批整党分3个阶段进行,即学习文件,抓好党性教育;对照检查,进行组织处理;党员登记,巩固发展整党成果。这次整党较好地完成了中央规定的"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4项任务。
通过整党,全县有354名违纪党员受到了组织处理。其中被开除党籍的19人,留党察看的58人,撤销党内职务的27人,严重警告的87人,警告的163人,处理面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64%。共发展了1983名新党员,其中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537名,占27%。
整党中,区、乡、村对1984~1985年从农民手中提取的种种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同时对共青团、妇联和民兵等组织进行了整顿和充实,建立了农民党员的档案。
(3)纪律检查
1951年1月,中共灵璧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始建,1955年6月改称中共灵璧县监察委员会。1956年5月,中共灵璧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灵璧县委监察委员会。此后,每届党的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县委会的同时,选举产生本届县委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被破坏。1979年,中共灵璧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1984年3月升格为副县级机构。1987年7月,中共灵璧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共灵璧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有书记1人,副书记2人,常委7人,委员11人。下设办公室、纪律检查科、来信来访科、案件审理科,配有专职纪检干部25人。全县14个区、镇委都配有专职纪检委员。
建国以后,本县各级纪检组织在各个时期围绕中心工作,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践踏党纪国法,"踢开党委",致使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工作瘫痪,严重破坏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1979年县纪检委重建之后,围绕"搞好党风"、"严肃党纪",与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配合,举办党员骨干训练班,对党员进行端正党风、遵守党纪、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教育。1980年2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公布后,县纪检委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抓了经济领域里的不正之风和利用公款吃喝招待的问题,清查了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动用公款建造小庭院、县直机关乱购小汽车等问题。接着,又按照中央政策规定,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中产生的一大批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公布后,开展了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着重查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和打着改革旗号,钻改革空子,进行投机诈骗,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等经济犯罪案件。1985年以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进行的经常性工作有:经常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经常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以及党员违反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经常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从而保证了全县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全县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和党员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
附表3-4灵璧县几个年份党员组织处理及来信来访情况表

(4)统一战线工作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灵璧县的党组织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一度与本县国民党的县政府及各方面开明人士达成了团结抗战的协议。
1953年10月,中共灵璧县委设立了统一战线工作部,团结全县非党知识分子、各界爱国民主人士,通过参加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积极进行统一战线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战工作停止。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内设立统战小组。1978年3月恢复中共灵璧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下半年,先后成立了改正错划右派、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统战政策和对台工作4个领导小组,各小组均设办公室。对本县错划的右派和错定"四种人"(中右分子、疑似右派、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坏分子)进行改正。至1986年底,对本县1958年错划右派674人,错定"四种人"977人,除去因行政区划变动转给固镇县34人和1962年已经甄别平反的105名右派和570名错定"四种人"之外,其余的全部进行了复查改正,并作了妥善安置。对其中的死亡人员补发了安葬费、抚恤费,办理了遗属补助。劳动部门为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办理接班顶替,民政部门为其收回了因株连注销的城镇非农业户口159户、563人,全县共发给改正的错划右派人员生活补助费19.22万元。同时,落实了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全县起义投诚人员共17人,其中团级2人,营级以下15人,均已发给了起义投诚证书。对原开除公职的收回安排工作,判刑的予以撤判,经济困难者给予一次性救济,年老体弱无人赡养者给予定期补助。还落实了少数民族政策1人和宗教房产1处。
(5)外事侨务
1984年底,县人民政府设立侨务办公室。至1987年,本县侨居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缅甸、新加坡、澳大利亚、苏联、联邦德国等9个国家和居住在台湾、香港、澳门的工作对象计120余户近千人,在本县内的眷属约400户、2700余人。随着国家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接待来县内访问、贸易、考察、探亲的外籍华人、华侨、台湾和港澳同胞300余人次;帮助联系去国外和港澳地区考察、培训、留学、探亲和会亲的50人次;为5户华侨眷属落实了房屋政策,解决归侨侨眷10人的农转非户口;妥善处理涉外事件2起;接受海外同胞捐赠4次,折合人民币20万元。
(6)群众来信来访
建国初,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由县党政负责人直接委托有关部门处理。1953年1月,县委办公室配1名专职人员负责信访工作,当年受理来信256件,接待来访63人次。1961年,县委设立人民来信办公室,配5名专职干部。当年受理来信2480件,接待来访637人次。县革委会于1969年9月设立人民来信来访小组,1978年开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之后,来信来访量急剧增加,由原来的每年四、五百件次增至3000余件次。同年4月,信访小组撤销,县委办公室信访科成立,配5名专职信访干部。当年受理来信2938件,接待来访424人次。1983年4月,县委办公室信访科改为灵璧县信访办公室,隶属县委、县政府领导。当年受理来信1046件,接待来访64人次,查报省、地转办的41件次,县委常委批办的184件次。1985年,专职信访干部增至7人,规定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日为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县纪检委五大班子领导人接待来访群众的接待日。
二、中国国民党
民国16年,国民党灵璧县临时执监委员会成立,翌年7月改组为国民党灵璧县指导委员会,周孟斌、魏幼宗等人任常务委员。18年,国民党灵璧县指导委员会改为国民党灵璧县执监委员会。20年又改为国民党灵璧县党务整理委员会,赵觉民任指导员。23年,县党务整理委员会奉令撤销,成立国民党灵璧县党务特派员办事处。25年底,国民党灵璧县动员委员会改组,特派员改为书记长,魏幼宗首任书记长。26年1月,动员委员会内设党务宣传、训练干事和会计。27年改为国民党灵璧县执行委员会,赵觉民接任书记长,委员有谢方坤、徐梓英、王方震(又名王维东)、程玉棠4人。是年冬,县城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县执行委员会随政府北迁凌固、小高家。后停止活动。29年,国民党县执行委员会恢复,赵继任书记长。31年3月,王方震任书记长,设有干事、助理干事、录事,每月活动经费为五、六百元。34年8月,陈树声任书记长,训练干事刘运民(又名刘夫泽),秘书赵厚运(又名赵际隆),警卫干事凤卫民,组织干事孙良翅,宣传干事吕允正,会计程世爱。36年9月,凌兆华从泗县党部返回,出任书记长。次年初,县党部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合并,成立灵璧县党团统一执行委员会。11月,灵璧解放,县党团统一执行委员会遂告瓦解。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政 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