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人诊所
建国前,泗县城乡有私人中药店约40家,中医从业人员约160人。西医诊所25所,从医人员52人。
西医何时传到泗县无考,仅知光绪十九年(1893),法国传教士卞良弼来泗县主持天主教务,带有西药在教堂内应用。其后一些外国传教士来此,均带来西药,一供自用,一为教徒医病。
民国25年(1936),泗县城内有私人西医院3所:一名裕康,设南关大街,有院长1人,医师1人,护士1人;一称保康,设东关大街,有院长1人,医师1人;一号五洲,设东关大街,有院长1人,医师2人,护士2人。
二、民众医院
民国23年鲁佩璋任专员兼泗县县长时,创设“民众医院”,借用城东南隅郑公祠和释迦寺的一部分房屋作院址,延请上海亚东医科大学毕业,内政部登记合格的医师殷毅之为院长,设内科室、外科室、待诊室、手术室和特等病房。普通病房共有病床18张。职员宿舍3间,护士室1间,厨房1间,工役室1间,太平房1间。购置了必需的药品、医疗器械,24年10月10日开业,是为泗县首创的一所公立医院。
27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泗城,民众医院房舍被炸毁。日本侵略者进占泗城后,该院迁至东关大街北侧,所有医务工作悉由陈亚卿负责。
35年秋,国民政府军进占泗城后,改“民众医院”为“卫生院”,院址设在泗城中城街高献松家。房屋16间,病床20张,医务工作人员12人。
37年10月,泗城解放时停业。
三、夏令防疫所
民国23年,县长鲁佩璋倡议,设置“夏令防疫所”,订立简章,每年7月1日开始施治,8月31日停止。所址在县政府财务委员会内,临时聘请热心公益之中、西医士各2人,分担中、西医内外科门诊。诊病时间为每日上午8~12时,下午2~5时,急诊随时救治。并由公安队逐日轮流派警随同医士分赴四关,沿途巡视,遇有患者立即免费施救。其经费由地方救济院租课项下每年提拨200元,不足之数由财务委员会弥补。
25年,鲁佩璋离任,该所消失。
四、泗县人民医院
泗县人民医院创设于民国38年6月,是在原泗灵睢县县政府卫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时名“泗县卫生院”,只有医务人员7人,10多间旧房,1张方桌,2把椅子,1个书条,3个注射器,2把镊子,4张网床,全部资产不过抗币200万元,设备异常简陋。
1952年始定名为“泗县人民医院”。
1953年后,陆续分配来几名中级医校毕业生,人员增至20人,设简易病床18张。
1955年夏,迁至西关外现址。
1956年,开设内、外、妇产、中医4个门诊室和1个化验室。
1958年,病床增到50张。后又分配来几名医科大学毕业生,增加了技术力量,病床内外科分开。门诊大楼建成后,开设内、外、小儿、妇产等11个科室。同时先后派30人到外地进修。
1970年,蚌埠医学院几十名医师下放到泗县,他们在医学技术上对泗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传、帮、带,促进了各科医疗水平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医务人员遭到迫害,有些医务人员被下放到农村,削弱了县院的技术力量;院中病历资料被当作废纸出售;医务工作严重混乱,治愈率明显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泗县人民医院重新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为受迫害的医务人员彻底平反。全院病床增置到212张,职工增至216人,其中主治医师12人,中、西医师68人,中技人员58人。住院部设内、外、中附:1985年泗县人民医院工作情况一览表

医、小儿、传染、妇产、骨7个科室,门诊部设16个科室,治愈率比过去提高10%,病床周转率、诊断符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医疗设备方面,1958年后,陆续购置了救护车和不少先进的科学仪器,并安装了大锅炉。
1958年,医院有病床250张,卫生技术人员198人,管理、工勤人员52人。
五、联合诊所
民国38年,全县约有私人中、西医诊所70个。1952年在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申报成立联合诊所16个。1953年增至18个;1954年29个;1955年38个;1956年40个;1957年,私人诊所全部联营,全县有联合诊所64个。
六、妇幼保健站
泗县妇幼保健站建立于1954年,站址在泗县人民医院内。有办公室5间,工作人员3人。
1955年,发展5个区站,33个接生组。
1958年,全县建立产院179个,有产床约200张。
1960年,产院减为105个,产床增到230张。
1976年,全县设立大队产院129个,配备产包509个。
1977年,全县有大队产院改办和增设的妇产室235个,巩固的87个。
1982年,全县设妇幼保健所245个。
泗县妇幼保健站自建站以来,为农村培训了大批接生员。1958年,新法接生已在全县推广,妇女产后感染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大降低。1980年,全县出生婴儿8414个,用新法接生的8291个,占出生婴儿的98.3%。普查妇科病10997个,患病者2818人,治疗2181人。推动全县建立托儿所47个,入托儿童1552人。
1985年,县保健站工作人员增到17人,其中西医师4人,助产师1人,西医士2人,助产士2人,护士2人,护理员4人,工勤人员2人。并建立了门诊部,设病床16张。设备有高倍显微镜、电冰箱、高压消毒器等。
七、卫生防疫站
1956年秋,在县人民医院防疫股的基础上,组建了“泗县卫生防疫站”,地址在现县妇幼保健站门诊部,有工作人员7名,主要设备为1台显微镜。
1967年,迁至大北关巷新址(现县直机关幼儿园),有房屋21间。
县卫生防疫站是全县卫生防疫业务的指导中心,卫生防疫工作的监测、监督、科研、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机构。建站以来,组成县、区、乡、队4级卫生防疫网,广泛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对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建国前流行的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梅毒等疾病己消失,其他传染病和地方病,也基本上消灭或得以控制。
1982年,迁至小北关外国防路东侧,有房屋71间,占地5.8市亩。主要设备有救护车1辆,显微镜8台,电冰箱4台,恒温箱3台,干燥箱2台,高温电炉1个,分析天平1台。下设检验、卫生、宣传、防疫、食品卫生、地方病、后勤7个组。
1985年,全站有工作人员33人,其中西医师12人,检验师1人,西医士6人,检验士2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人,技士1人,检验员1人,管理人员2人,工勤人员4人。
八、区、乡医疗机构
建国后,由于行政区划与行政机构名称的多次变动,区、乡、公社医疗机构的名称和组织,也曾多次更易。
1951年,设区卫生所5个。后来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联合诊所不断出现。1958年,仍设区卫生所5个,取消了联合诊所,改设乡医院4个。
1963年,区卫生所改称区医院,增到10个;乡医院改称公社医院,增到34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大办合作医疗,原来的区社医疗机构变动很大。
1980年,行政区划再次变动,计有区医院10个,公社医院28个。
1982年,全县有区(镇)医院11个,均属集体所有制。其前身大部分是原来的公社医院,担负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另外,根据建院的时间长短、设备和医疗水平,确定大庄、黄圩、屏山、草沟、黑塔5个区的医疗机构为“中心区医院”,山头、草庙、墩集、丁湖、长沟、城关镇6处的医院为“区医院”。各区(镇)医院相继设立了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五官科、化验、手术等科室,有的还增设了X光机等辅助科室。
1983年,区(镇)医卫机构仍旧,另有乡、社医院38个。
1985年,全县有区(镇)医院11个,病床260张,医务人员252人、乡医院16个,病床145张,医务人员143人。
附一:1985年泗县区(镇)医院情况一览表

附二:1985年泗县区(镇)医院工作情况一览表



九、农村卫生组织
1971年,全县有生产大队主办的合作医疗点324个,培训赤脚医生604人,不脱产的卫生员3632人。
1978年以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巩固了区(镇)医院,设立了公社医院,合作医疗因管理不善而解体。1985年,全县有村医疗点434个,卫生组织情况如下表:

十、厂、校、机关诊所
泗县一机厂、电器厂等都设有诊疗所。泗县中学、泗县师范学校、泗县卫生干部进修学校等也都设有医务室。到1985年,全县有厂、校、机关设立的医疗所22个。
附:泗县县城医疗门诊部情况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