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书院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兴建书院,十七年竣工。初名兴学书院,后改称夏邱书院。书院设院董会,由乡贤硕儒组成。书院负责人称山长,延聘当地学行素著的举人、进士任教。书院的学生有两类,一类是童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经过考核,入院专攻经史,以备应考的学子,编入“生童常课”,常年在书院攻读,叫“正课”。另一类是为了乡试应考,每月定期(初二、十六或初五、二十)来书院听讲,送几篇文章、诗、词、赋请老师批改的生员,编入“文生月课”,叫“附课”。书院的讲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要义和八股文、试帖诗、策论等写作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方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邱书院改建为中学堂。

二、私塾
清末,泗县私塾遍布城乡各地,是当时儒学之外的主要办学形式。私塾有两种,一种是有钱人家请教师到家教授子弟的坐馆(也称西席),另一种是教师自己在家设馆的家塾。私塾所收学生,既有五六岁的儿童,也有年近30岁的成人。私塾教学内容,一般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以及《东莱博议》、《幼学琼林》等。写作课主要是教写八股文、试帖诗等。
民国初期,泗县私塾教学内容基本未变,只是不再教写八股文、试帖诗,写作教学大都改讲议论、说明、记叙等文章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民国中期,泗县私塾依然数量很多,分布很广。但有一部分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实行改良。据《安徽教育要览》载,民国24年(1935),泗县有私塾582所,概况如下表:民国27年秋,日本侵略军侵占泗县,中、小学大都停办,一段时间私塾成为人民群众解决子女读书识字问题的主要途径。泗县现有区域范围内,当时设有私塾283所,分布情况如下表:


民国29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建立边区县政权,兴办学校,取代和改造了一部分私塾,加上处于敌我政权势力交错的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不少私塾停办。泗县现有区域内,当时私塾所数较前有所减少。情况如下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兵犯解放区,泗县境内出现阶段性战争拉锯形势,人心很不稳定,私塾续有减少。情况如下表:

民国37年11月,泗县解放,部分残存的私塾经过改造,到1950年初已陆续转为学校。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