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军
嘉庆二十三年(1818)后,泗县(当时为直隶州)境内除常驻千总营约300名马步战兵和守兵外,咸丰、同治年间,另有下述几部分临时驻军:
咸丰九年八月(1859),藩司(省的行政长官)张光第的粮台(经理行军时军需的机构)由明光移此。
同治四年(1865)四月初八日,原驻六安的总兵张得胜部移防泗县。
同治十年,总兵李华东率英字前营来泗县驻防。
光绪七年(1881),记名提督程文炳统领威靖马步全军进驻泗县。
二、捻军
捻军在泗县活动,始于清咸丰六年,止于同治四年。在此期间,陈秃手、张乐行、张、任乾、李允、苗沛霖、任柱、赖文光等部,先后攻占过大庄、草沟、关庙、王圩、长直沟、周圩、乔圩、蒲刘圩等许多村镇,声威远播,影响甚大,有些地方多有贫苦农民入捻或随捻行事。
三、北京政府军
北洋军阀张勋的复清大辫兵(定武军)协统(旅长)姜桂题部民国6年(1917)驻释迦寺(现城关粮站所在地)。所属一个营于夏历六月二十八日(阳历8月15日)哗变,管带(营长)商用中吞金自裁。变兵四出抢掠,商铺、居民均受其害。
新编安武军第六路帮统萧保林部民国10年春驻防泗县。
安徽第五混成旅倪朝荣部民国14年来驻泗县。同年10月,移军临淮。
安徽第二混成旅第一团民国16年驻工艺厂(现水利局职工宿舍所在地)。团长张洪德。该团军纪较严明,清剿土匪亦较有功绩,民望尚好。
四、广东革命政府军
民国15年,广东革命政府军三十三军岳向荣部、四十军叶开鑫部在泗城、墩集等地驻防,不久即撤离。
五、国民政府军
安徽省独立团徐华庭部民国20年驻泗虹公园。该团军纪废弛,颇多扰民害民之举。
安徽省保安第二团民国20年驻泗县。团长倪荣仙。
陆军五十一师一六九旅民国23年驻泗县。旅长施忠诚。旅部驻泗虹公园。次年,旅部他移。所属之三三九团李光琰部,又留驻一段时间始调防。
代号“杨开多”的于学忠部民国26年来泗驻防。
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部民国26年10月由江苏睢宁移驻泗县。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孙伯文兼司令,孟广泰任副司令。下辖3个支队,1个特务大队,同年11月,盛子瑾接任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在中共地下组织皖东北特别支部(后为皖东北特委)的帮助、推动下,将第五游击司令部扩建为6个团和1个教导团、1个特务大队、1个淮河支队、1个水上公安大队、1个卫士大队,在皖东北开展游击活动,形成一个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之后,盛子瑾兼任苏鲁战区第十四游击纵队司令,原统领之第五游击司令部所属各团及特务大队均改为支队。民国29年1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安徽省政府和桂系军阀对盛子瑾与中共合作抗日极为忌恨,为在皖东北发展桂系势力,打通与江苏韩德勤的联系,派遣马馨亭率部千余来泗在取代盛的第五战区第五游击司令之后,又要接管盛在免职时保留未交而以之另组苏鲁战区第十四游击纵队的原第五游击司令部的武装力量(原6个团和1个特务大队均改为第十四游击纵队下属的支队)。中共党组织为粉碎国民党的阴谋,“联盛抗马”,指派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长张爱萍统一指挥约5个团的兵力,攻打马部驻地大柏圩,赶走了马馨亭。同年2月28日,盛子瑾在中央政府下令通缉的压力下,接受苏鲁战区司令李明扬委以师长的条件,动摇出走,途经半塔集,为新四军二师罗炳辉部缴械。因盛不愿留任,即予礼送出境。至此,皖东北地区完全为中共抗日力量控制。原第十四游击纵队所属的第三支队、特务支队和农民支队,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的第十一、第十二团和独立一团,继续在皖东北开展抗日斗争。
国民政府桂系一七二师民国35年7月驻泗城。代师长朱迪瑞。经常派出一至两个营的兵力,向泗县解放区旧辖青阳、朱湖、重岗、马公店和现辖刘圩等地区进扰。一般是日间出动,入夜撤回。同年8月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第八师等发起的攻城战中,被击毙、击伤和俘虏官兵3000余人。
国民政府桂系六十六师民国35年7月28日一度进驻泗城。
国民政府桂系五二三团民国36年10月驻泗城。同月26日,会同安徽省保安队,兵分三路,向双沟、鲍集、沈集、管镇、朱圩、大庄等地进扰,曾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淮北挺进支队等部有过接触。
桂系一八八旅五六三团民国36年11月27日进驻泗城。曾向泗阳进扰。同年12月19日西撤。
此外,国民政府军暂编陆军二十四师张岚峰部(系由伪军改编,代号5400)、徐州“绥靖”公署补充第二团(代号“铸仁”,军纪很坏)、广西军王团(代号6553)也先后驻过泗县。
六、人民军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苏鲁豫支队)该支队前身是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系参加过平型关大战的战斗团队之一。民国28年5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执行东进任务。同年9月,进入皖东北。支队下辖4个大队,9000余人。其中胡炳云的第一大队和孙象涵的第三大队,主要活动于泗县和睢宁、灵璧一带。胡大队代号“贵阳”,有2000多人,1000多支步枪,12挺轻机枪,40匹战马,1000多支手枪。驻防泗县期间,打过许多硬仗,并出色地完成对前来淮北视察指导工作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胡服(刘少奇的化名)的安全保卫任务,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第六团该团原属于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二旅,民国29年8月,随新二旅编入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团长胡继成。编入五纵前,该团受中共皖东北地委指令,负有统一指挥全地区武装力量的责任。当时对地方武装任务的划分是:活动于天井湖以西泗五灵凤地区的沱河大队负责接送过路干部;活动于泗南双沟至管镇一带的区武装20多人和六团侦察排,主要与盱眙方面的伪军进行斗争;皖东北党政机关及六团团部所在的青阳镇、上塘集、朱湖、魏营、马公店等基本区,常保持两个连的警卫部队;泗县与宿迁边界地区,有三营常年活动。改归五纵后,六团的任务是在泗城至青阳之间的马公店以及大柏圩、大张集等地对敌开展反“蚕食”斗争。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四总队建于民国28年12月,辖3个团。29年2月,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扩大到5个团,5200多人。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在泗县活动期间,与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协同作战,先于29年2月攻打大柏圩,赶走了安徽省政府和桂系军阀派来皖东北进行军事渗入活动的马馨亭。继于5月,击败了策应日本侵略军“扫荡”,向皖东北根据地进攻的国民政府所属江苏省保安第七旅王光夏部。之后,该总队递编为新四军三师九旅,于30年2月17日夜,攻克青阳镇,歼灭伪军600余人,恢复了马公店一带抗日民主政权。9月,与新四军四师十旅对调建制。原旅团番号不变,旅长韦国清,政委康志强。31年4月14日。经华中局批准,该旅兼理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防务,辖泗灵睢、泗宿、泗阳、淮宝、淮泗和运河特区等6个防区,经常活动于泗县老韩圩、新关、黑塔、马厂、王圩子、大庄、小墩子等地。32年12月,防区部分调整,原辖之泗灵睢、运河特区划出,另补入洪泽湖县,其余不变。34年7月,该部不再兼理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防务。11月,北上山东,与新四军二师四旅合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
新四军二师五旅民国31年1月上旬,旅直驻崔庄,所属十四团驻大庄、傅圩子,侦察排驻墩集,十五团驻官塘,另有一个营在浍河一带活动。旋奉命与四师十一旅对调防区,移驻淮宝,
新四军四师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赖毅。该旅原驻淮宝区,民国31年1月上旬,与五旅互换防地,移驻泗南区。同年4月,奉命兼理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防务,辖泗南、泗东、泗五灵凤、盱凤嘉4个防区。32年夏,所属独立团主力控制泗五灵凤适当地点,另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加强对固镇、蚌埠、灵璧之警戒,独一大队活动于墩集、旗杆杨家、通海店一线。骑兵大队主要与老韩圩、河涯徐之敌保持接触。同年12月,泗东县建制撤销,防务纳入泗南县,原属九旅管辖的泗灵睢县划入,防区范围相应扩大。34年7月,第二军分区防区调整,该旅改管津浦路西雪枫、宿蒙、夏邑等8县防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野战军第八师该师于民国35年8月7日发起泗城战役,与侵占泗城的国民政府所属桂系第七军一七二师激战两昼夜,双方互有伤亡。当国民政府派来部队增援时,八师主动撤出战斗,回师北上休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淮北挺进支队该支队下辖七十七团、八十一团和骑兵团的两个大队,共3000余人。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七十七团团长叶道友,政委孙朝旭。八十一团团长吴忠太,政委李任之。骑兵团副团长程朝先。该支队于民国36年1月重返淮北,与进占解放区的国民政府军展开军事斗争,先后攻袭陈圩、香城、管镇、鲍集、青阳等地,收复泗南、泗宿;消灭国民政府许多地方武装,重建泗灵睢、泗五灵凤政权;11月21日并一度收复泗城,歼灭城内守军8个保安中队。截止同年底统计,除历次战斗中俘伤毙国民政府军和地方武装6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00余挺,步枪6000余支外,还经常牵制国民政府军约10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正面作战。37年5月,该支队改编为江淮军区下辖的独立旅,旅长张秀龙(原支队司令员饶子健调任军区副司令员),副旅长叶道友,政委王学武,继续在解放战争中坚持战斗,直至38年1月淮北全部解放,始调防他去。
建国后,南京军区第二通讯站三营九连机务站驻马厂。南京军区雷达兵第二十七团二营九连先驻泗城东护城河东岸陈台子(现广播电视台大楼前面),后迁至通海雷达站。十二军工兵营驻过屏山、老山。
附:日伪军队
日军:常川驻有警备队、宪兵队,兵力经常约120多人,最少也有70余人。民国32年,驻泗日军先为岗田中队,系日军七十二旅团一三五大队下属部队,后调为石川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
伪军:泗城西关外和城西关庙圩驻有伪淮泗“绥靖”军刘紫菀部,城北张楼驻有伪淮海省“剿匪”支队第六总队张海生部和伪淮海省保安第二总队李泽洲部,城东董圩一带驻有伪淮海省“剿匪”支队所属一个总队周朗峰部。民国34年秋,日本投降,驻泗日军全部离境。伪军除被抗日部队历次歼灭的以外,余均先后撤离泗县。
上一篇:第一节 兵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