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协会
泗县最早的农民协会是在中共地下组织指导下,于民国17年(1928)6月创立的,会长陈馥东。主要任务在于秘密发动群众,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组织农民暴动力量。嗣后,全县各地公开建立的基层农民协会,有“牛头会”、“光蛋会”、“棒头会”和“鞭梢会”,发展会员数万人。农民协会开展抗捐抗税、要求增加工资等斗争,并取得胜利。是年秋,第一区的马厂,蟠龙山一带佃户串连三、七两区一些村庄佃农,向地主展开减租减息斗争,大地主张海生、张明甫等当时均未敢再向农民催租要粮。19年7月,泗县行动委员会选拔农民协会中的积极分子,组织工农红军,进行军事训练,参加武装暴动。8月,暴动失败,农民协会同时遭到破坏。
民国38年6月,在韩家祠堂复建泗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编制5人,主任盛家余。设秘书、生产两股,各配干事1人。下属区、乡、村农民协会均有主任1人。农民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雇农、贫下中农及农村中反封建分子,遵照政府法令,有步骤地进行反封建的社会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权利,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组织农民参加民主政权建设。由各级农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委员及候补委员组成农民协会委员会,在各级农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权力。1951年,农民协会会员60940人,农民代表大会代表13266人,农民协会委员会委员3373人。11月,县农民协会和土地改革委员会合署办公,两个单位,一套班子。在土改中,召开乡以上农民代表大会306次,参加会议的代表23825人。1952年,县农民协会迁到县委院内。各级农会贯彻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十大政策》,以互助组、合作社形式组织农民生产,发展农副业。1954年春,县委农村工作部成立,农民协会撤销。

二、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
民国29年8月,成立泗县农民抗日救国会,同年在刘圩和旧辖的鲍集、半城、孙园(现均划归江苏省)等地先后建立基层农救会,发动群众团结抗日,巩固根据地。30年春,泗宿、泗南、泗五灵凤等边区县的基本区普遍建立农救会。10月,淮北苏皖边区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进一步促进了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展。年底,泗宿县有5区、15乡、130保建立农救会,发展会员14816人;泗南县建立农救会组织的有4区、13乡、101保,会员12496人;泗五灵凤县有2区、9乡、61保建立农救会,会员7102人。
民国31年9月,泗五灵凤县边缘地区的沱东区索滩、古陡等乡,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建立起8个保的农救会和抗日自卫队,发展农救会员1000多人。
民国33年,农救会发动会员参军,协助部队作战,开展破路、藏粮、锄奸等工作。34年,农救会员响应淮北苏皖边区联救总会关于大规模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率先组织互助组,发展农副业生产,订立兴家计划。35年,国民党军进占泗县,农救会组织遭到破坏。36年,人民解放军重返淮北,农救会组织在部分地区陆续恢复,带领群众投入减租减息、反匪反霸和支援前线等运动。

三、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
1968年春,泗县成立贫下中农代表会(简称“贫代会”,隶属“三代会”),召开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贫下中农代表会常委会。1970年春,召开有700多名代表参加的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决定健全贫代会组织系统。10月,公社建立贫代会,下属生产大队有贫代分会,生产队有贫代小组。
1973年,召开第三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宣布各级贫下中农代表会改名为贫下中农协会。大会选举产生县贫下中农协会委员会。各级贫协组织的人员编制为,县贫协会6人,公社贫协会9~11人,生产大队贫协分会7~9人,生产队贫协小组3~5人。各级贫协会配正、副主任,贫协小组设正、副组长。贫协机构组成人员,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妇女占20~30%。
1974年,县贫协会组织贫管小组,分别派进学校和商业部门的下属单位,领导“斗、批、改”。1983年,县贫协撤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