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糕点加工
建国前,泗县销售的糕点均由潘恒丰、周祥源、罗泰昌、朱荫记、崔万兴等杂货店兼制。产品有:油炸类的京元、羊角蜜、骨牌酥、楼台酥、雪饺、百合酥、芙蓉酥、金枣、金蜜枣、米金果;糖类的焦切、寸金、牛皮糖、粉皮糖;炉烤类的小麻饼、大麻饼、冰糖酥、鸡蛋糕、月饼;糕类的雪片、云片、烘糕、五彩花糕、绿豆糕,共4大类40多种,批零兼营。这些店坊多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倒闭,或生意亏本歇业。
1951年,全县16个基层供销社除城关、墩集、大营3社外,都办了糕点加工厂,专业工人24名,厂房743平方米,每年生产糕点20~50万斤,一直沿续至今。
1953年,私营杂货店相继复业,加工糕点,恢复传统产品,后加入生产组(社)或联营。1957年,商业局在山西会馆办糕点厂,沿用传统工艺,生产糕点和酿制酱品。1961年搬迁小北关外,停产酱品,增加糖果、冰棒、汽水生产项目。1962年底划归糖业烟酒公司管理,定名泗县糖业烟酒公司糕点厂。
1983年12月在城北八里桥(原第三农机修造厂)增建泗县食品厂,设炉、油、糖、冰棒4个车间,又增加了饼干生产项目,逐步引进机械生产技术。到198年有土转炉1座、30千瓦紫外线电炉1座、0.5吨立式锅炉1个、打蛋机1台、和面机2台、轧片机1台、麻片机1台、切糕机1台、容量为30吨冷库1座、制冷机2台、饼干生产线1套,设饼干、糖食、油炸、冰棒4个车间。1984年底统计有固定资产(原值)1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7万元,年产糕点42万斤,糖果2.2万斤,冰棒220万支,饼干1.5万斤,完成总产值29.15万元,实现利税2.5万元。
1958年,粮食局兴办综合食品加工厂,内设糕点、榨油、挂面、酱油4个车间。因跨行业,1964年撤销。1980年又在南典建立食品厂,初只能生产面包,1981年设面包、糕点、面条3个车间,每月产值由原来0.3万元增到2万元,纯利润由每月500元增到1500元。1984年有固定资产6.57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万元,获纯利润10484元。
1978年后,各集镇都有个体户生产糕点。1985年统计,全县乡镇办食品厂131家,技术工人182人,产值42.18万元,盈利13.47万元,其中村办、联办、个体(简称村、联、个)126家,技术工人172名,产值39.19万元,获利12.46万元。黄圩区巩沟乡靖窝村董立田个体食品厂,年产各种糕点5万斤,产值4万多元,获利0.4万多元。此外,还有乡镇办糖果厂7个,年产值41万元,盈利6.11万元。
二、酿造
泗县盛产高粱、大麦、豌豆、大豆、小麦,为酿制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一)酿酒
明、清时期,境内城乡散布许多个体小酒坊。民国6年(19 17),丁湖西小陈庄人喻成礼(子敬)在泗城花园井东侧,办起一个小酒坊。1 1年,三老板喻成义(宜之)理事,厂房发展到15间,客师徒弟10多人,挂“喻金河”招牌,以高粱、大麦、豌豆为原料,每年产“老烧酒”2万斤左右,质醇味香,营业兴旺。此外,城内还有义丰永、独义盛、福泉涌等酒坊。乡村各集镇也都有酒坊。24年,全县(包括建国后划归江苏省泗洪县部分)有大曲酒坊12家,小酒坊70余家,每年酿酒百万斤。后因土匪抢劫、日军侵入,酒坊纷纷倒闭。仅存的喻金河酒坊,营业亦不景气。1955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在喻金河酒坊基础上建起国营泗县酒厂,有职工10人,年产白酒20吨。其他酒坊均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因原料限制而停办。
附:泗州酒厂
泗州酒厂系国营企业。位于泗城内花园井东侧(原泗县酒厂,也称北酒厂或老酒厂)和城南门外跨石梁河两岸(称南酒厂或新酒厂)。到1985年,全厂占地74474平方米,建筑面积22408平方米(其中厂房16491平方米,宿舍5917平方米),职工314人(其中干部19人,固定工142人,合同工6人,临时工147人)。
该厂是1955年9月在原喻金河酒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初名泗县酒厂,1985年10月改用现名。1957年,生产白酒85.1吨,产值6.1万元,利润0.9万元。
所产“泗州大曲酒”,在安徽省轻工业厅评酒会上被评为全省第二名。1968年改瓜干酒固体法生产为液态一步法生产,年产白酒223吨,产值16.1万元,利润5.2万元,固定资产3.8万元,职工增至68人。1980年建成半机械化大曲酒生产车间,白酒年产能力达3000吨,实际年产1470吨,产值249.9万元,利润44.9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职工170人。1982年,拥有生产酒精、大曲酒、汽酒、瓶酒包装、制曲等5套机械设备,其中较大型机械9台(件),固定资产265万元,流动资金185.2万元(其中国家拨款45万元)。白酒(65度)年产能力5600吨。1983年生产白酒5103.2吨,实现产值713.37万元,利税320.77万元,被评为省最佳经济效益单位。1984年,全厂进行技术改造,果酒车间建成投产,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是年,“泗州白酒”在宿县地区酒类评比中荣获第一名,并获颁“优质产品证书”。同时于1984和1985年两次投资共150万元,完成年产1200吨的大曲酒生产扩建工程。1985年生产白酒5302.18吨,创产值780.35万元,利润104.7万元,固定资产达227.3万元,职工增至380人。
泗州酒厂的产品,除满足本县供应外,还远销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徐州、蚌埠、淮南、淮北和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市,销售网点达300多个,产销基本平衡。
(二)酱园
据现有资料载,清末、民国初年,泗县有酱园30多家,一般多是杂货店后设酱品作坊,专业经营者甚少。其中有字号的有朱荫记、潘恒丰、王仁记、喻宏益、周祥源、陶春廷、协顺店、同兴泰、朱德泰、崔万兴、李厚康、罗泰昌、陈万隆等13家,有门面无字号的10余家。较大的酱园杂货店均制作豆瓣酱、酱菜、酱油、醋。大庄酱园专营酱品,豆瓣酱早享盛誉,产品远销上海、南京等地。这些酱园,除大庄豆酱厂外,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倒闭停业。
1951年,县供销合作社和草沟、刘圩、黑塔、黄圩、长沟、屏山等基层社办起酱园厂。70年代,丁湖、大营、草庙、小梁、墩集、瓦坊、山头、大庄等16个基层供销社相继开办酱园厂,共有缸1119只,专业工人17名,均是前店后坊,规模很小,自产自销,每年产量不足百万斤。1981年后,洋城湖农场、县苗圃站也办起酱园厂。
1978年后,个体联户酱园厂在农村出现。
1983年底,大庄区小王集乡学田村,原大庄豆酱厂临时工杨步立办起个体酱园厂,1984年产酱油、香醋各10万余斤。产品质量好,服务热情,价格合理,供不应求。
1984年4月,黄圩区刘庄刘康喻等8户农民自筹资金联合办起酱园厂,采用水保温生产工艺,酿制的酱油、醋,色、香、味俱佳。到厂进货商店有35家,销售范围扩大到本省灵璧县和江苏省睢宁县一带。
附:大庄豆酱厂
清光绪末年,大庄许家酱园店的徒弟仇运芝与许献芝、王老五合股在大庄镇办起大庄义合豆瓣酱厂(简称义合厂),占地3000平方米,职员20余人,主产酱制品、糕点。
义合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特别注意产品质量,配料科学,工序严格,包装考究。豆瓣酱、甜油等产品质纯味美,远近闻名,销往南京、镇江、扬州等地。特别是绿瓷罐一斤装豆瓣酱,被誉为馈赠佳品。
建国后,义合厂生产发展较快,分为南、北两个股店。1955年,工商业实行合作化,两股合资为大庄义合合作商店。1958年,国家投资1.8万元扩建义合店,定名为泗县大庄豆瓣酱厂,隶属县工业科。1960年划归商业局,1968年划归工业局,1979年复属商业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实行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进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所产豆瓣酱1983年被评为安徽省地方名特产品。1984年生产663.8吨,产值18.67万元,实现利税2.6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粮油加工
(一)粮食加工
1954年以前,仅有个体米坊、面坊,用驴拉石碾、石磨加工米、面,出售给城镇居民。农村用石臼、石磨加工米、面自食。1951年,泗县粮食公司采取委托加工办法,组织个体米坊、面坊加工米、面,按合同付给加工费。1954年,粮食局在泗城南典建立小型面粉加工厂,用水利局动力队的2105型柴油机为动力,带动两盘石磨,利用提升手段加工面粉,称为“机器面”。1957年改用小钢磨,日产面粉500公斤,面粉粗细不均,且温度高。1960年,粮食局在南场建日产50吨的面粉加工厂,1962年投产,由于配套不全,日产仅七八吨面粉。1968年改用电动机,达到设计产量水平。1969年改装风运设备,日产面粉60吨。
1962年,农村开始引进磨面机械,全县只有5台小钢磨。到70年代,每个公社都有二三个机面坊,配“八五”磨面机和饲料粉碎机,多属社办厂。1970年,全县18个公社有碾米机22台,磨面机139台。1975年,全县有碾米机207台,磨面机842台,多属大队和生产队集体面坊。全县379个生产大队,平均每生产大队有2.8台粮食加工机械,农村粮食、饲料加工全部用机器。到1985年,全县有区、乡办面粉厂11个,加工商品面粉外调,年产值217.98万元,盈利27.45万元;机米、机面坊336个,年产值184.94万元,获利47.66万元。其中村办、联办、个体办301家,年产值178.1万元,获利38.16万元。
(二)油料加工
1958年前,食用油脂是小磨油和木榨油。1958年,粮食局在大寺综合加工厂附设油脂车间,用木榨两盘,日产油脂250公斤。1960年改用螺旋榨,日产油脂5 00公斤。1 9 64年改用手拉油榨,日产油脂1 2 5 0公斤。1 9 7 3年,引进95型榨油机,日产油脂2500公斤。
农村食用油,至今仍多是小榨油和小磨油,草沟区王楼小磨麻油誉满全县。山头、刘圩、大庄等区多用小榨加工花生、黄豆,泗北的黄豆油行销仍盛。1963年,农村开始使用小型榨油机,初用柴油机为动力,多附属于社办厂,承受花生、芝麻、黄豆、油菜籽、棉籽等来料加工。1973年,全县乡镇有榨油机149台,一般属于生产大队办的油坊,有电源的地方,与电动机配套,承受来料加工或榨油销售。1978年,全县有榨油机463台,平均每公社约有23.2台,泗北各公社居多。1985年,乡镇有油坊446个,产值380.65万元,利润98.74万元。其中村办、联办、个体办的422个,产值362.83万元,利润94.13万元。村、联、个与乡镇比,油坊占89%,产值占95%,利润占95%。
四、卷烟
建国前,泗城有马凤山、张玉珠、高成心、郭全才等10余家手工卷烟,其他较大集镇也有手工卷烟。1950年,屏山小学组织7人卷烟,年产127箱。1950年10月,宿县人郑子元、郑玉山父子与泗县贸易货栈达成协议,将其私营卷烟厂迁入城内南关大街,成立公私合营华兴烟厂。1954年转为地方国营华兴烟厂,职工60人,主要设备有2台手摇卷烟机,1台切烟机,1台8马力柴油机,1台
发电机,生产“龙虎”、“华兴”两种牌子卷烟,日产5箱。
1957年下半年,华兴烟厂分并到蚌埠、滁县卷烟厂。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