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河流治理
(一)龙、潼河治理
1、龙河,上游高峻,下游平缓,西高东低。河头地面高程28米,龙集24米,睢城22米,汤集20米,小凡19米,袁场18.5米;比降,汤集以上1∶5000,汤集以下1∶10000。清时,此河在汤集兼受奎河之水,因年久失修,河床淤塞浅窄,时常泛滥成灾。自清乾隆以后,虽曾倡议兴修,但未能施行。该河主要排睢宁、宿迁两县之水,泗县向北排水面积不大,区间流域大都向南排入潼河,故在治理方面,泗县投工甚少,仅于1950年作一次复堤工程,以后几次治理均系江苏省睢宁县施工。今新龙河标准较高,堤防坚固,河宽而深,排水条件较好。但东蔡圩以上故道,河床浅窄,堤身单薄,形成险工险段。
龙河南岸开挖疏通大沟1条,直入主干中沟3条,入大沟的中沟4条,总长16公里。大沟建涵1处,中沟建涵5处,本干找沟集北建桥1座。
2、潼河,位于龙河之南。上源起于灵璧县高楼西北高地,穿睢宁县西南边境至二郎庙入泗县境。潼河故道原从二郎庙南下经应宅、张楼、刘宅折向东行,经许宅至山头东老潼河口复东下由大口子入安河。民国32年(1943),张楼大地主、伪淮海省“剿匪”支队第六总队长张海生于二郎庙打坝将老潼河堵闭,另开新河(即漠河)引水东下。但新河只挖至骆庙,下游未通,每至汛期,张店、骆庙一带低洼地积水不退。
1952年春治理潼河,泗北黄圩、大庄、屏山、刘圩、汴河5区出动民工5000名,组织2个大队,由泗洪县治淮总队统一指挥,复取老潼河线,从二郎庙以下疏浚复堤。
1957年冬,潼河扩大治理,经徐州专署水利局设计,由淮委第三施工总队施工,舍老潼河线,改走漠河截弯取直,东入潼河口,并将老濉河上游北岸睢宁县的李集、黄圩一带流域面积调为安河水系,纳入潼河。1958年在山头建1座4孔×4米的潼河节制闸。
1965年冬至次年春,由安徽省宿县专署水利局和江苏省徐州专署水利局,再次扩大潼河治理。1968年将山头潼河节制闸扩建至12孔。
潼河左岸的林河、红旗渠、东山河沟、西山河沟、团结渠、张沟、姚沟、小夏沟均建涵闸,右岸的小余沟、老潼河、双潼沟建闸2座,涵1处。老潼河改道之后,作为大沟输水,复经更新改造,配合两岸沟渠,已成为潼河南部地区50平方公里流域的主要排水体系。

(二)老濉河治理
明时,濉不入泗,故道从灵璧县入睢宁县,经高作、耿车、宿迁,穿白洋河入清河口。明、清两代在砀山、萧县等处建减水闸9处,分水入濉,将濉河作为黄河的溢洪道。后濉河故道淤废,始由灵璧县入泗境。
濉河入泗后,分3股漫流。北股由渭桥北泄,夺巩家沟东入潼河;中股由渭桥东下,经刘集、潼城(今山头区)至濉河口(今新关北)入安河;南股由渭桥南泄,经高集至老鹳脖分支,一入荀家沟,一由长直沟入汴河。
乾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752~1757),开挖谢家沟,引濉入汴,亦名借汴行濉。工段上至濉河口,下至小韩庄。二十二年又开挖虹灵沟、苟家沟。虹灵沟上起渭桥,下迄长直沟,长约20公里,上承濉水,下通汴河,采取一河一堤形式,西面开河,东岸筑堤,至今西岸无堤。荀家沟上自老鹳脖,下至泗城,长约20公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开挖港河,废荀家沟、犁沟,于老鹳脖将荀家沟头封闭,不承受濉河来水。
民国4年冬至5年春,开挖老濉河,泗、灵、宿3县出民工2万名。泗县工段上接灵璧大王庙,下至今泗洪县小韩庄,从此谢家沟为老濉河取代。小韩庄以下取汴河线,下至临淮头,并在青阳开新道入洪泽湖。
1950年冬,由泗县治淮总队组织民工6.2万人开挖新濉河,减轻老濉河输水负担。建国后至1964年,对老濉河进行几次清淤,因新濉河治理标准偏低,每逢汛期,上游来水迅猛,往往漫滩行洪,加之泗洪县将重岗山1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倾入老濉河,导致两岸沟口倒灌,积涝成灾。1965年的连续大暴雨,客水长期占领河槽,超出地面高度,农作物受淹无收。
1966年2月,宿县专区水利局根据“苏皖边界水利问题处理意见的报告”编制了“新濉河及老濉河下游改道扩大初步设计及总概算”,实行洪涝分治,老濉河与新濉河同时调尾(即老濉河改道工程),将老濉河643平方公里来水与新濉河分开,自成体系。老濉河于小韩庄沿新濉河北岸开引河至洪庄,穿越濉河,沿濉改道,成2河3堤平行进入溧河洼。冬,泗县出民工3万人,破土动工,次年春告竣,投资177.3万元,完成土方4.38万立方米,从此泗北排水,条件改善。1970年冬至1971年春又疏浚复堤,输水能力基本达到3年1遇50%以上标准。
老濉河现有支流3道,直入本干大沟8条,建闸2座,桥5座,初步形成骨架。
主要支流治理:
1、杨庄沟,1955年开挖,后拓宽加深成河。上起大韩家,下至捻苌,北入老濉河,全长15.5公里,集水面积63.2平方公里。由于老濉河上游左岸无来水面积,南部向北排水不顺,周庄闸以上河段行将淤废。今杨庄沟已成老濉河上游。
2、小黄河,清与民国时期称新河。原两头分水,南入港河,北入老濉河。河线迂回曲折,由孟浅向北经吴集转东至褚马、王集,复向北行至杨俭东进入老濉河。来水面积大,地势平缓。由于老濉河中段负担过重,河床淤浅,中道阻塞,汛期积水难下,泛滥成灾,屏山以北新集、瓦坊一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易涝地区。清光绪时,曾有将小黄河改道由新关出口之举,后因中法战争,未能施工。
民国5年,开挖老濉河,22年治理小黄河。因外来客水占领河槽,汛期小黄河水更难排出,洪涝有增无减。为减轻小黄河流域洪涝灾害,1952年,国家投资5万元(折新人民币),将小黄河改道由新关入老濉河,名为新建沟。1955年兴修濉河支流除涝工程,小黄河上起小王集,下至新关进行整修,并将大祁以上来水分别调入孟沟与民利河,排涝条件始有改善。1974年冬调整沟河水系,又将小王集以西来水调入民利河,小黄河再次改道,扩大治理。新河线从朱培清向东开挖,穿泗(县)睢(宁)公路径直东下至新关入老濉河,全长28公里,刘圩闸以西至周圩成2河3堤形式。所属大沟2条,中沟8条,建桥10座,涵闸1座,达3年1遇标准。承泄126.3平方公里流域来水。
3、民利河,位于小黄河之南,为泗县一条主要内河,是泗北排涝主干。上起王巷,下至魏庄入老濉河。河长35.2公里,集水274平方公里。
民国29年,由地方集资,开挖一条引河。上起大程,南下至娄桥入小凄河,长约4公里。建国后,对民利河多次开挖。第一期工程在1949年冬至次年春,实行以工代赈,出民工6000名,由娄桥向上的寨程北湖黄洼开挖至李墩庙,引屏山、老山来水东下入汴,减轻小黄河上游压力。第二期工程,1955年兴修濉河支流除涝工程项目。上游由李墩庙向西延伸至郭墩,下游由娄桥开挖至枯河头,疏导尾闾。第三期工程于1958、1959两年从娄桥分水入老徐河,由火宅入老濉河。第四期工程于1960、1961两年从岳宅南湖改道至大王集西南,取小黄河故道至新集西南,舍小黄河故道,向西北平地开河,经黄马沟,上行至曹场,全长42公里,河宽32米,深3米。
1976年,民利河再次改线,扩大治理。西起时圩,经刘李、王巷、新集、大祁、岳宅、吴海闸南,直下东南至小魏庄进入老濉河,上游老民利河仍作内河排水用。1983年治理高马河,复将姚沟上游纳入该河水系。废吴海闸。1977年建魏岗节制闸,河水得到有效控制。
民利河本干建桥梁10座,所属支流河1条,大沟1条,支流大沟3条。除涝已达3年1遇标准。

(三)新濉河治理
该河上接奎河,于时集入泗县境,出于胡陈圩,长约43公里,横贯泗县中部。
清光绪二十五年秋至次年春,从老鹳脖至泗城,改荀、犁二沟为港河。
民国4年,宿、灵、泗3县出民工2万名,自灵璧县向下游疏导。泗县(原县境)工段自灵璧县大王庙沿老濉河一线直至青阳,复由青阳东下,开挖新河,经枳头折南经半城入洪泽湖。
1950年,对濉河进行初步治理。从灵璧县浍塘沟改道,将老濉河故道堵闭,由时集入泗县境,走港河线至八里桥截弯取直,平地开挖新河线,至水口魏入汴河,使港、汴相通,径直东下,于小韩庄与老濉河复行汇合。因上下均接老濉河,故取名新濉河。1954年冬,以时集以下至通海店东复加整理,1966年从小韩庄与老濉河同期调尾,在泗洪县洪庄打坝堵老河,开新道东行,经洪桥、七里沟入溧河洼归洪泽湖。新濉河下游改道后,在小韩庄与老濉河分开,各成水系。
新濉河支流,由西向东,泗县境内北岸有姚沟(1983年后上游纳入民利河)、魏沟、孟沟、大徐沟、邢沟、小许沟、赵沟,曹鱼沟、南搜箭沟、民利河岔(原小凄河从枯河头至吴海一段);南岸有清水沟(下游进石梁河)、藕塘沟的上游(后新汴河将其截断,上游方入新濉河)。经治理,成为排泗县中部积水的独立水系。

(四)石粱河治理
石梁河起于城北八里桥,经泗城南下入天井湖。
乾隆二十二年曾作治理,后淤,州牧刘作垣申请,按业主出粮,佃户出力,复行疏浚。民国22年冬与次年春,集民工千余,由汴河开沟南行,由长直沟集,经花板桥、佘家台注入北沱河,不使入汴,减轻石梁河输水负担。25年冬至次年春,由泗城至陈狭口又疏浚一次,使石梁河从泗城西北角分水驿,上至老鹳脖,下至陈狭口接通崇潼河,河面宽广,水量丰富,常年不竭,为泗县主要交通航道。此后久未治理,河床大部淤浅,旱时不能行船。新汴河开挖后,更无货船往来,成为排泄本水系积水和泗城工业废水内河,幸福闸以下河水严重污染,无使用价值。
主要支流治理:
1、龙须沟,起源于境内大彭庄西北部,向东南流经春树韩、邓大营至刘庄入石粱河,长约18公里。1956、1957年在邓大营以上治理一次,下游未动。
2、邓沟,起源于虹灵沟东岸,横穿洋城湖,于城北3里入石梁河,今为石梁河上游。原在邵湾入港河,1951年开挖新濉河,改道由黄泥周入石梁河,长约12公里。1958、1963、1983年先后加以治理,排除了洋城湖一带内涝。
石梁河支流新黄沟、南柳沟、顺河沟、拖泥沟、清水沟、七里沟、九里沟、大苗沟、迎新渠、火箭沟、藕塘沟、周吴沟、老虎沟、项沟,经多年治理,成为泗县排除新濉河以南内涝的主要骨架。

(五)唐、沱河治理
1、唐河,发源于宿县南股河,由灵璧流经泗县,下注北沱河,全长80.5公里,流经泗县19公里。主要承泄宿县、灵璧县来水。
1950年,泗县出民工3000人,从灵璧交界处到大李家一段,长10华里(又名十里长沟),在左岸复堤一次。1956年由淮委二总队负责从大李家至小余家(今唐河闸)一段,截弯取直,长3.5公里,重新开道。1956年冬至次年春上堤5000人,从小余家到草沟两岸复堤。
2、北沱河,源于宿县小黄河,经灵璧至许圩入泗境,长约20.3公里,在草沟与唐河交汇处,折向南流至樊集和南汴河汇合入沱湖。系清乾隆十二年开挖的人工河,俗称小草沟。1949年,西起灵璧县界沟与藕庄之间,接纳杨家沟,穿过汴河堤,向东南至灵(璧)固(镇)公路进行平地开河,下入沱河老河槽,以下疏浚到草沟集。1956年冬至次年春,从草沟至大安集两岸复堤一次。1964年由宿县地区总队重新整理一次,施工到窦井子附近。
3、南沱河,源于南黄河故道,经河南商丘、永城,本省濉溪、灵璧、泗县、五河等县入崇潼河。在泗县境内上起张集,下至沱湖口,长约17公里。民国26年曾动议兴修,业已勘测,因抗日战争爆发未能施工。1957年冬与次年春治理一次,但标准低,承泄不了外来客水,以致每逢汛期,唐、沱河地区受洪水顶托,形成内涝。

(六)新汴河开挖
新汴河源于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河线经宿县西七子岭引沱河,向东汇濉河引河,至蒿沟借道新北沱河,抵芦湾折向东南,穿隋堤公路,至灵璧县西南沿界洪新河向东,于岳河口西进入泗县境。寻沿界洪新河而东过徐家岗入江苏省泗洪县,再折向东南入洪泽湖溧河洼。全长128.1公里,泗县境内长37.4公里。
新汴河是一条行洪河道,无区间流域汇入,筑堤漫滩排水。设计标准采用5年1遇排涝,20年1遇防洪,50年1遇校核;设计流量5年为900立方米/秒,20年为1460立方米/秒。河水深5.1~6米,河底宽115米。堤距:濉河引河口以上350米,以下均为600米。在泗县切断的唐河、石梁河分别建地下涵,与新汴河立体交叉泄水,为配合控制利用,泗县与泗洪县在交界处建团结闸节制。涵洞均按5年1遇排涝,20年1遇校核标准设计。
新汴河于1966年冬开挖。由新汴河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宿县专区分县成立9个施工总队和1个专区直属总队。泗县施工总队总队长苏广聘、副总队长陈仁奇,率领民工8万人,负责徐家岗切岭工程段施工,1969年春全面结束,长6公里,最大切岭深度18.5米。
新汴河本干土方8278万立方米,影响地区处理工程土方798万立方米。其中泗县段2602万立方米。配套工程和影响地区处理工程共做砼92814立方米,砌石81768立方米。用钢筋2469吨,水泥26119吨,木材92814立方米,调用铁架人力胶轮车8万辆,20马力柴油拉坡机470台。共投入劳动工日4788万,总投资8223.8万元。其中泗县段投资3607万元。
新汴河开挖后,使濉、沱河来水和内水高低分排,洪涝分开,消除了上下游治水矛盾,减轻了平原地区内涝。
1949~1985年泗县水利工程投资、工程量、三材用量、投入工日一览表

二、排灌站建设
全县共有排灌站84处。其中电力站71处,装机120台,5139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2.78万亩,已达到16万亩;排涝面积3.9万亩,已达到2.9万亩。电力站除小许、邢沟、高道口3站外,均以灌为主。机械排灌站13处,装机26台,860马力,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排涝4.7万亩。机械站系早期建成,大部在沿河低洼易涝地区,侧重于排,结合灌溉。由于使用周期长,且无专人管理,房屋、机械损坏严重,到1973年,排涝面积己降为1.8万亩,1978年排涝效益为零。

(一)中型电灌站
1、枯河头电灌站,位于草庙区新濉河南岸,与枯河头集隔河相对,1955年建。该站为泗县早期建成的一个机械提水工程,装15马力柴油机12台,设备简陋,进水池系深挖方,出水池系打坝堆方,无砼建筑工程,机房为简易工棚。面向全县,除供灌区农业和生活用水外,并流动服务,机械向外出租,春夏两季用于农田灌溉,秋冬两季用于兴修水利、排水。
1964年调进80马力柴油机3台,518型水泵3台。1973年,芜湖宣传队支援退役发电机改制电动机3台,功率165千瓦,与原泵配套,设计流量1.3立方米/秒。灌区北起新濉河,南至宋岗,东临泗(县)找(沟)公路,西至清水沟。直接受益1万亩。1976年建王岗二级站,灌区扩大送水至藕塘沟附近,间接受益0.5万亩。
灌区配主干渠3道,其中一级站2道,共长5公里;二级站1道,长4.2公里。支渠20条,总长10.7公里;节制闸3座,支渠节制闸17座,渡槽3处,桥17座,过路涵3处。渠系配套工程良好,唯站址建于河滩,地面高程20米,上游八里桥闭闸,河水下落见底,正常水位14米左右,与进水池底部水位相平,只有靠龙沟引水。70年代大旱,曾于河底筑滚水坝抬高水位。今新濉河污染严重,不宜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
2、大刘电灌站,位于草庙区大刘庄北,古汴河南岸。1969年冬动工,次年夏建成送水,扬程7.5米,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装机7SI-12-8型2台,206千瓦,配518型水泵2台。设计受益1.2万亩,达到0.9万亩。以古汴河为水源,旱时古汴河枯竭,利用港河闸引新濉河水补给。旱涝保收0.7万田。
3、小孟电灌站,位于草庙区城北小孟庄石梁河东岸,1969年建。设计扬程6.8米,出水流量1立方米/秒。装机J093-6型2台,110千瓦、配20ZLB-70型水泵2台,引用石梁河水源。设计受益面积1万亩,达到0.7万亩,保证灌溉面积0.5万亩。
4、小许电力排灌站,位于屏山区城北八里桥西500米处新濉河北岸。1963年建,为排灌两用,侧重于排。原装80马力柴油机3台,配Ⅰ-50轴流泵3台。1964年5月,又增80马力柴油机4台,配BV-50型立式轴流泵4台。1970年增设电机。由于上游吴集、屏山一带来水涌入灌区,历年实际排涝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后于赵沟南岸邢沟沟口建闸控制,使部分来水由赵沟东下,排涝不下于1万亩。1982年撤柴油机,专用电机,配JO-93-6型电机4台,220千瓦,20ZLB-70型水泵4台。设计流量2立方米/秒,扬程6.8米,灌溉1万亩,排涝0.5万亩,并向屏山二级站、蒲刘二级站送水,间接受益1.1万亩。今因河水污染,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5、邢沟电力排灌站,位于屏山区邢陈庄新濉河北岸,1969年7月动工,1970年4月告竣,是泗县最大的排灌站。设计扬程6.8米,装JO2-91-6型电机7台,385千瓦,配20ZLB-70型水泵7台,设计出水流量3.5立方米/秒,排涝2万亩,灌溉1.4万亩,排涝达到1万亩。80年代后,因水源污染,灌溉面积减少到0.1万亩。后水系调整,无排涝任务。
6、高道口电力排灌站,位于长沟区前李庄东,新濉河南岸,1973年建。装J0-82-6型电机6台,168千瓦,配12寸混流泵6台,1978年改为55千瓦电机3台,配16丰产50型水泵3台。设计扬程6.2米,灌溉0.8万亩,引新濉河水源。
7、小桂庄电灌站,位于长沟区小桂庄农场西600米处的唐河东岸,1973年建。设计扬程6米,装JO-93-6型电机2台,110千瓦,配20ZLB-70型水泵2台。设计出水流量1立方米/秒,灌溉1万亩。引唐河水源,水质良好,灌区地形西高东低,灌溉时顺坡而下,条件甚好,唯泵室略高,大旱时河水下降,无法提水,待改进。
8、上马铺电灌站,位于长沟区上马铺西,唐河西岸,北临泗(县)宿(县)公路,1978年建。装电机2台,110千瓦,配20ZLB型水泵2台。设计扬程5.3米,出水流量1立方米/秒,灌溉1万亩,达到0.4万亩。引唐河水,水质良好,水源可靠。
9、大季电灌站,位于墩集区九里沟乡大季村新汴河南岸。1974年4月建。安装JO2-91-6型电机4台,配20ZLB-70型水泵4台。设计扬程7.5米,出水流量2立方米/秒,灌溉2万亩,实际受益0.6万亩,旱涝保收0.4万亩。引用新汴河水,灌区地势平坦,北高南低,比降为1:10000,向南送水顺利,水源丰富,水质良好。
10、墩集电灌站,位于墩集区小孙庄北,火箭沟东岸,通过火箭沟引用新汴河水源,1977年建成。地面高程28米,属丘陵岗地。装电机JO3-280-4型4台,功率300千瓦,配350S-16型水泵4台。设计出水流量1.6立方米/秒,进水水位15米,出水水位28米,扬程13米,受益1.7万亩。承担墩集周围等高线28米高程以下地区灌溉和向齐岗二级站送水。由于站址建在丘陵岗地,附属工程量大,造价高,经济效益低。机房系深挖方,低于附近除涝水位,建成后多次发生淹机事故;水渠系切岗开河,有滑坡隐患,均待改进利用。
11、老虎沟电灌站,位于墩集区尹庙村火箭沟西岸,1973年建。由火箭沟引用新汴河水源,地势东高西低。从渠首向石梁河成自然慢坡,比降约为1∶10000,地面高程19.5~18.5米,送水条件有利。装电机2台,功率110千瓦,配16丰产50型水泵2台,设计出水流量0.8立方米/秒。进水水位16.0米,出水水位20.5米,扬程4.5米。设计灌溉0.8万亩,达到0.3万亩。
12、赤东电灌站,坐落山头区潼河山头闸东北,1975年建。装电机JO2-93-6型4台,配20ZLB-70型水泵4台,设计出水流量2立方米/秒,受益1.5万亩。通过引水渠引用潼河水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灌区地势平坦,西高东低,比降为1∶8000,送水顺利。但因渠系配套不全,至今尚未使用。

(二)小型电灌站
全县有小型电灌站59座:潼河水系14座,老濉河水系8座,民利河水系4座,新濉河水系10座,石粱河水系3座,唐沱河水系6座,引用新汴河水源的14座。设计装机80台,2492千瓦,实际装机73台,2764千瓦;受益11.85万亩,达到9.2万亩。这些小型电灌站,均在70年代建成,多分布在县东与江苏省交界各河道下游,自然水源充沛的各区。东北边陲的山头区有22座,占33.9%;东南边陲的墩集区7座,占11.9%,其他各区依次为:黑塔区、草庙区、草沟区、丁湖区、屏山区各5座,长沟区3座,黄圩区2座,大庄区1座。

(三)机械排灌站
全县有机械排灌站13座:老濉河流域3座,新濉河流域2座,唐河流域3座,石梁河流域4座,南沱河流域1座。设计装机共24台,820马力,实际装机26台,860马力。设计受益共2.8万亩,曾达到5万亩。这些机械排灌站均建在沿河洼地易涝地区,亦灌亦排,多用于排,因多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建成,工程标准低。后经河流治理,疏水通畅,现大多已拆除、毁坏。

三、闸、涵建设
(一)节制闸
八里桥闸位于城北八里桥新濉河上,1958年建。孔径4米,高6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10孔闸带桥。初建安装手摇启闭机10台,1973年换成单吊头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1975年后,闸下河床100米范围内冲刷严重,1980年实测冲刷最深2.2米,5月用块石护底,向下游延伸31.5米,左岸护坡35米,右岸护坡25米。1982年配建电控小楼1座,全桥闸国家投资48万元。
该桥闸是县内最早建成的调节水位蓄水灌溉骨干工程,属大型水利建筑。原设计控制流域5380平方公里,1969年,新汴河竣工,符离集之东引濉入汴,截2626平方公里;1974年,奎、濉河规划定为2929平方公里,1982年3月查定2676平方公里,泗县境内仅68平方公里。流域内建电力排灌站4座,其中万亩以上灌区中型站3座。后因上游工业用水泄入,河水污染,无灌溉价值。
山头闸位于山头南0.5公里潼河上,1958年建。孔径4米,孔高6.05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4孔闸带桥。1968年春,苏、皖协议扩建8孔,1971年建成,孔径4.6米,宽顶堰砼砌石结构型12孔闸带桥,装钢筋砼平板闸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2台,手摇启闭机10台。国家投资60万元。1973年10月配套投入使用。该闸控制流域550平方公里,其中县境仅51.3平方公里,正常蓄水190万立方米。闸以上建电力排灌站8座,其中赤东电灌站通过引水渠向闸下输水,蓄排兼顾,可灌溉农田5.7万亩。
魏岗闸原在吴海西北民利河上,1958年建。4孔拦河节制闸,最大泄水量130立方米/秒,严重束水。1976年,民利河扩大治理,将原闸舍弃,1979年于下游魏岗另建新闸。孔径4米,高6.65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8孔闸带桥,反拱型式砼底板,是泗县第一座反拱底板平板闸门水闸,装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8台,国家投资49万元。该闸控制流域307平方公里,泄洪流量384立方米/秒,正常蓄水340立方米。水位闸上16.7米,闸下16.64米;汛期闸上最高水位17米,闸底高程12.18米,除涝能力10年1遇。
周庄闸位于城北30公里老濉河上,1959年建。孔径3米,高6.0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5孔闸带桥,安装手摇启闭机5台,国家投资18万元。设计控制流域331平方公里。后水系调整,上游来水部分引入杨庄沟。1973年查定流域66.3平方公里。1974年奎、濉河规划,灵璧县境内来水截入虹灵沟南注新濉河,后不起蓄水作用,很少启闭。据1985年调查,闸上、下河床积淤1米以上。
刘圩闸位于周庄闸下刘圩南老濉河上,1959年建。孔径3米,高5.4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5孔闸带桥,安装手摇启闭机5台,国家投资24万元。原控制流域331平方公里,1973年查定为94平方公里,1982年复查定为136平方公里。设计水位18.5米。为蓄水、交通两用闸桥。
唐河闸(小余闸)位于长沟西南4公里小余庄东唐河上,1959年建。孔径3米,高4米,闸室长14米,闸底高程16.5米,开关桥面高程28米,宽顶堰砼砌石混合结构型7孔蓄水闸。闸门系钢筋砼叠梁式手摇启动。国家投资22万元。控制流域733平方公里。水位闸上19.9米,闸下19.6米;最高蓄水位19.5米,有效蓄水150万立方米。1967年新汴河开挖后,唐河闸为唐河地下涵附属工程,起蓄水和调节唐河水位作用。唐河水位高于新汴河时,唐河水可抢排入汴;灌溉时,从新汴河引水入唐,保证农业用水,水质优良。
枯河闸位于枯河头新濉河左岸小凄河首,1964年建。孔径4米,高4米,宽顶堰砼砌石结构型4孔闸带桥,装电动、手摇两用启闭机4台,国家投资18万元。原设计排涝139平方公里,设计灌溉6万亩,现分流民利河,娄桥以北来水45立方米/秒入新濉河,流域缩小到13.8平方公里。该闸起排洪、蓄水、交通作用。
幸福闸(南关闸)位于城南关石梁河上,1966年建。孔径4米,高5.5米,宽顶堰砼砌石结构型5孔闸带桥,装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5台,国家投资22万元,排涝流量130立方米/秒。控制流域200平方公里,1973年查定为13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闸上18米,闸下14米,蓄水量58万立方米。旱时,通过上游港河口进水闸涵,引水补给,可灌溉3万亩和供泗城生活、生产用水。
同沟闸位于樊集乡东南樊吴大沟上,1979年建。孔径4米,孔高7米,宽顶堰砼砌石结构型3孔闸带桥,底板采用双悬臂肋形板梁型式。此种型式闸底板国内首次采用。安装10吨手摇启闭机3台。国家投资21万元。设计排涝75平方公里,拦河蓄水灌溉2万亩,是计划兴建中的沱湖同沟翻水站的前期工程。
团结闸位于徐岗东皖、苏两省交界新汴河上,1969年始建。孔径6米,孔高8米,宽顶堰砼砌石结构型18孔闸带桥,装10吨钻平板电卷扬启闭机18台。闸底高程13.4米,闸顶高程21.4米。闸两端配建电控小楼2座,闸下左侧建船闸。属大型水利建筑,国家投资450万元。原设计控制流域10865平方公里,泄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设计水位,闸上19.97米,闸下19.91米;最高蓄水位18.50米,正常蓄水1000万立方米。水质优良,利于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和供沿河工业、生活用水。

(二)地下涵
唐河地下涵位于唐河闸北800米唐河、新汴河交叉处,1969年建。孔径4米,高4.8米,孔长310米,浆砌块石墩墙砼拱顶型15孔地下涵带闸,国家投资488万元。控制流域733平方公里,泄洪流量510立方米/秒,排涝流量320立方米/秒,排涝能力10年1遇。是实现唐、汴立体交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治、内外分流的一项重点工程,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地下涵。
石梁河地下涵位于城东南石梁河、新汴河交叉处,1968年建。成孔径4.2米,高5.2米,孔长278.4米,浆砌块石墩墙砼拱顶型6孔地下涵带闸。钢筋砼薄壳闸门,电动、手摇两用启闭。国家投资240万元。控制流域248平方公里,泄洪流量270立方米/秒,除涝25.5万亩。最高蓄水位17米,正常蓄水58万立方米。涝时排石梁河上游来水,旱时有新濉河水补给。河水污染严重,不利灌溉。

(三)小型涵闸
建国前无涵闸。建国后,先后建小型涵闸36座,用于排涝25座,用于引水灌溉9座,工业用水涵闸2座。其分布是:
龙河2座。左岸系睢宁县境;右岸有东秦沟涵、团结渠涵。
潼河11座。左岸尹吴张涵、林沟涵、洪沟涵、东山河沟涵、西山河沟涵、小墩涵、张店涵、姚沟涵、小贺西涵;右岸老潼河闸、小余沟闸。
老濉河4座。左岸傅家沟闸;右岸顺利沟闸,小曹河闸、小倪闸。
新濉河11座。左岸陈坝涵、赵沟闸、搜箭沟涵、小许沟涵、邢沟涵、大徐沟闸、孟沟闸、魏沟闸、丰收沟闸;右岸港河口闸、高道口涵。
(古)汴河2座。东汴河鱼场闸,西汴河马铺闸。
新汴河6座。左岸三蒋闸、化肥厂闸、彭铺闸;右岸单沟闸、大季闸、大彭闸。
小型涵闸结构多系石拱,部分砼石墩板粱,闸门均系钢筋砼平板,螺旋杆或手摇卷扬启闭。

四、桥梁建设
民国前,全县有名桥梁20余座。城四关5座:西关大桥(众善桥)、南关桥(虹桥)、大北关桥(来龙桥)、小北关桥、东关桥。城内6座:三思桥、文渊桥、彰善桥、圜阆桥、太平桥、旌德桥。城外12座:陡门桥(东八里桥)、北八里桥、魏家集桥、尹庙桥、尤家庙桥、秦桥、枯河桥、梁桥、新集桥、渭桥、草沟东七孔桥、草沟北三孔桥等。因流水冲击,战争破坏,长年失修,至建国初所存无几。
建国以来,结合兴修水利建筑桥梁。全县16条河道建桥70座,闸带桥10座;57条大沟建桥195座;476条中沟建桥643座。仅将主要桥梁按建桥时间顺序记载于下:
西关大桥(原名众善桥)位于泗城西城河(石梁河)上,始建于唐,后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成孔径6米石拱5孔桥。1970年修复老桥。1980年于老桥北侧建大跨径35米1孔钢筋砼双曲拱桥,新老桥并立,中设保护栏杆。桥宽14米,桥长68米。桥河断面宽70米,底宽40米。除涝能力10年1遇。
枯河桥位于枯河头新濉河上,1958年建,砼砌石混合墩墙木板桥面。1976年,原桥废,于东侧建孔跨35米,高10米,桥宽7米钢筋砼双曲拱结构3孔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骆庙桥位于骆庙潼河上,1958年建。孔跨5.5米,桥宽4米,钢筋砼板梁6孔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许庙桥位于泗睢两县交界处许庙庄老濉河上,1956年建。3孔石拱桥,中孔跨径10米,两侧2孔各跨径8米。除涝能力10年1遇。
泗五大桥(胜利大桥)位于泗城国防大街南端新汴河上,1968年建。孔跨30米,高8.8米,全长246米,桥宽9.2米,钢筋砼双曲7孔拱桥。泄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除涝能力10年1遇,是泗县境内最早兴建的钢筋砼双曲拱桥梁。
南关桥位于泗城南关石梁河上,1980年建。孔跨16米,高94米,全长68米,钢筋砼板梁4孔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四山桥位于四山集西老濉河上,1971年建。孔跨12米,宽7米,全长62米,4孔石拱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对面张桥位于对面张家老濉河上,1971年建。孔跨12米,宽7米,全长70米,3孔石拱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找沟桥位于泗睢两县交界处找沟集北龙河上,1971年建。孔跨4米,高5米,全长40米,砼拱型6孔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草沟东桥位于草沟集东北沱河上,1978年建。孔跨25米,高8米,宽7.5米,全长156米,钢筋砼5孔双曲拱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草沟北桥位于草沟集北北沱河上(原3孔木桥,废),1981年建。孔跨30米,高8米,宽7米,全长81米,钢筋砼2孔双曲拱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上马铺桥位于上马铺唐河上,1970年建。大跨度40米1孔双曲石拱桥。除涝能力10年1遇。是泗县境内跨度最大的石拱桥。
朱王桥位于朱王庄东老濉河上,1981年建。孔跨25米,高7.8米,宽7米,全长94米,3孔双曲拱桥。排涝流量223立方米/秒,泄洪342立方米/秒,除涝能力10年1遇。
大何桥位于大何庄北潼河上,1981年建。孔跨6米,高5米,宽3米,全长54米,钢筋砼7孔板梁桥。除涝能力5年1遇。
韩桥位于泗县、泗洪两县交界韩桥庄东老濉河出口处,1981年建。孔跨25米,高7.8米,宽5米,全长94米,3孔双曲拱桥。排涝流量243立方米/秒,泄洪373立方米/秒,除涝能力10年1遇。
霸王桥位于霸王城西石梁河上,1985年建。孔跨25米,高8.1米,宽7米,全长87米,3孔双曲拱桥。除涝能力10年1遇。

五、水库、机井建设
(一)水库
全县有山塘水库19处,筑堤总长9790米,块石护坡1257米,建引水上山石槽1道,放水涵闸18座,溢洪道10条,石渠387米,控制山岗流域约9平方公里,占山岗面积7%,有效库容23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9万亩,发展养鱼水面0.06万亩。1985年止,初具规模的小型水库有10处。
1、下杨水库,位于墩集南岗西脚,下杨庄东湖,1977年建。属低丘陵区,石梁河水系。积水0.8平方公里,最大库容38.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万立方米,水面200亩,可灌田0.15万亩。
2、周吴水库,位于墩集岗地东侧,1964年建。属低丘陵区,石梁河水系。积水3平方公里。最大库容4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9.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0.1万亩。
3、鹿鸣山水库,位于鹿鸣山南麓,1958年建。属唐河水系。流域面积0.19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1.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万立方米。拦水大坝长400米,总土方2.6万立方米。大坝正常蓄水位26米,溢洪水深0.6米,安全超高0.5米。水源可提唐河水补给,开引水渠1条,建渡槽1道,装配55千瓦电动机1台,灌溉0.5万亩。
4、上房水库,位于屏山北麓,1958年建。属新濉河水系。来水面积0.19平方公里,最大库容8.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24万立方米,水面30亩,灌溉0.05万亩。
5、涂山水库,位于屏山区的涂山西侧,1974年建。属新濉河水系。最大库容38.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5.9万立方米,水面70亩,流域面积0.43平方公里,灌溉0.1万亩。
6、小张水库,位于涂山东南脚下,1958年建。后又相继扩大。来水面积0.5平方公里,最大库客26.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9.2万立方米,水面90亩,灌溉0.11万亩。
7、黑山水库,位于黑塔区马厂乡黑山西侧,1977年建。属老濉河水系。来水面积0.69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3.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05万立方米,灌溉0.05万亩。
8、鞍山水库,位于鞍山西侧,在黑山水库之北,1976年建。属老濉河水系。流域面积0.69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2.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万立方米,灌溉0.05万亩。
9、周圩水库,位于黑塔区朱山北,1976年建。属老濉河水系。流域面积0.655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4.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44万立方米,灌溉0.05万亩。
10、朱山水库,位于黑塔区朱山东侧山脚下,1958年建。属老濉河水系。流域面积0.26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7万立方米,灌溉0.03万亩。

(二)机井
全县从1967~1981年底,共打井4583眼,已配套3034眼。其中电配195眼,机配2755眼,电、机双配套84眼,共配备柴油机2834台,29092马力,电动机244台,1649.3千瓦,离心泵3008台,深井泵26台,12马力的喷灌机47台。因不正常使用,部分被泥沙淤积。据1985年统计,可利用的3371眼,报废的1212眼。
井灌区,以北部黄圩、大庄为重点,均为一字形排井,有利装电,井群密度为200~300米,井深一般为25~30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40立方米以上。丘陵、岗地及河井混合灌区也有部分散井,多是100米以下的深井。单井出水量,每小时10~56立方米不等,也有达80立方米以上的。因造价过高,多用于工业和生活用水。
全县井灌区分为北部、南部、西南部。北部面积最大,大面积连片,西起虹灵沟,东至泗(城)找(沟)公路,南起民利河,北至县界,包括大庄全区、山头区的1/2,黄圩区的2/3地区;南部灌区多在龙须沟下游和樊吴大沟下游东部地区,面积较小,分布在丁湖、墩集两区;西南部灌区全在草沟区的西部和中部。机井分布情况如下:
黄圩区原有机井1092眼,今有887眼。
大庄区原有机井801眼,今有670眼。
山头区原有机井244眼,今有179眼。
黑塔区原有机井113眼,今有73眼。
屏山区原有机井186眼,今有112眼。
长沟区原有机井393眼,今有285眼。
墩集区原有机井200眼,今有133眼。
丁湖区原有机井304眼,今有236眼。
草庙区原有机井165眼,今有69眼。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