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建国前,泗县人口生育处于无政府状态。60年代初,全县城乡逐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停顿。1971年8月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着手计划生育工作。1972年,县委主要负责人担任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各区和县直属各单位都配备专人抓这项工作,业务由保健站和各级医院负责。1973年,全县出生率从上一年的39.7‰下降到27.7‰。1974年设立办公室,计划生育工作逐步深入,出生率不断下降,从出生率最高的1969年的44.5‰下降到1983年的10.06‰,下降了34.44‰。1979~1985年的7年间,新婚夫妻平均婚龄为24岁;7年中共出生新婴61819人,其中一胎率占48.7%。1980~1985年,用于计划生育经费95.8万元,其中四项手术(结扎、放环、人工流产、引产)经费38.9万元。1980年,泗县被评为安徽省计划生育先进县。
县府每年召开一次先进代表会,表彰晚婚晚育和积极做计划生育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人。1982年3月,县政府召开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表扬和奖励先进单位66个,先进个人代表156人。同年10月,泗县出席地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16人,先进单位7个。

二、节育晚育
((一)避孕
60年代初,大多采用安全期避孕,而后逐步推广使用节育环、避孕套等工具避孕。
1972年,全县育龄妇女65738人,口服避孕药的12768人,上节育环的3619人,人工流产的1583人,使用其他避孕工具的1661人。1973年,落实避孕的共37113人。1974年,育龄妇女58963人,上节育环的13950人,人工流产的2652人,用避孕工具的3523人,节育率65%。1975年,上节育环的14484人,人工流产的421人。1976年,上节育环的45548人。
1982年,全县育龄妇女80034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的63609人,加上做绝育手术的人数,节育率达90.4%。

(二)绝育
70年代初,人们对绝育手术不了解,不愿做。1971年仅做男女输精、卵管结扎术61人,占上坏人数的4%。后由于技术不断提高,宣传逐步深入,做绝育手术的人数逐渐增加。1972年,做男女结扎术的144人;1973年,男扎89人,女扎286人;1980年,男扎697人,女扎2921人;1985年,男扎846人,女扎4235人。1979~1985年,男扎共3963人,女扎共19663人,合计23626人。

三、晚婚
建国前,泗县人结婚年龄普遍偏小,男一般18~20岁,最小的16岁,女性比男性还要小1~2岁。建国后,婚姻法规定男、女婚龄分别为20和18岁。60年代初期,政府提倡晚婚,城镇职工和居民婚龄一般推迟到20~22岁,农村婚龄仍无多大改变。“文化大革命”后期,城市居民、下放知识青年婚龄一般超过25岁。1979~1985年,共有新婚夫妻22919对,平均婚龄24周岁;其中晚婚(男26、女24岁,夫妻合计50岁)的18244对,占新婚夫妇的73.5%。1979年,新婚夫妻2846对,其中晚婚夫妇2718对,占新婚夫妇的95.5%。


四、政策措施
泗县计划生育,按中央和省、地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具体情况,1982年制定了如下政策措施:(一)对实行晚婚的夫妇,由女方所在单位发给奖金10元;对实行晚育的夫妇,由男方所在单位发给奖金10元。男到女家的,晚婚奖由男方所在单位发给;晚育奖由女方所在单位发给。(二)对领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夫妇,一次发给奖金30~50元,男女双方所在单位各给一半。(三)独生子女在外地入托儿所、幼儿园的,由男女双方所在单位按本县标准各发给一半托幼补助费;如一方是农村社员或城镇居民,另一方是国家干部、职工的,由其所在单位发给。有条件的单位,对独生子女可实行免费入托、入幼,免费或半免费入学、就医到14周岁。(四)在产假期间领证的独生子女母亲,除产假和增加的晚育、领证假外,如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继续休假的,可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根据具体情况批准,适当延长其休假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8个月。此期间发原工资的80%。在小孩满周岁以后领证的,不再享受假期照顾。独生子女的母亲在休假期间没有生产奖,但不影响调资、晋级。(五)独生子女每年两次免费健康检查,县直各单位的到县保健站检查,农村和城关镇的到所在区、镇医院检查。(六)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七)对自觉去做人工流产、引产、结扎手术者,可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少量的营养补助费,但经动员去做的不予补助。第三胎起再做人流、引产的,不再给营养补助费,不享受假期照顾。(八)计划生育奖励所需的经费,农村从罚金或提取的公益金中解决;国营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由企业福利基金、利润留成中解决,如确有困难的可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在企业管理费中补充;机关、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由职工福利费项下开支。(九)凡属计划生育就诊的挂号、四项手术经费、药费由政府供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