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基本呈长方形。西距宿县行署所在地宿州市89公里,西南去省会合肥市233公里,均有汽车直达。
泗县境内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3.8%,湖洼地约占27%,低山残丘地约占2.7%,岗地约占6.5%。岗地偏于东南一隅。低山残丘分布于北、西和东北部。湖洼地多达十四五处,以西南部为最,故古有“地僻人烟冷,鱼多水气腥”之说。这种平原、山丘相间接,湖洼、岗陵相拱抱的地形特点,是泗县历史上水旱灾害多见的一个重要因素。丘岗地高易旱,湖洼田低易涝,故旧有“土皮薄,砂礓窝,庄稼没有野草多,三日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似湖泊”的歌谣。
泗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霜期短,具有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气候条件。
泗县古为禹的封地夏丘,历史悠久。清为直隶州,民国期间,先后是安徽省第七区首席县、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解放区淮北七专署所在地。全县现有1898个自然村,设10区、2镇、47乡,辖4个居民委员会、461个行政村。人口65万有零,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满、蒙、黎、苗、壮等族260多人,约占总人口0.4‰。
泗县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清代,长直沟、吴圩等地有不少农民参加过捻军的革命活动。民国19年(1930),在中共泗县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爆发一次农民暴动,暴动失败牺牲领导成员和骨干分子18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革命知识分子,为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战斗,光荣献身的近千人。民国37年,在渡江解放南京战役中,全县有10万多人支援前线。1951年,全县人民为抗美援朝捐献现金近1.9万元(折成新人民币),粮食47万多斤。
泗县粮食作物有10多种,产于严岗、齐岗一带的“青秆粘”稻,清代列为“贡品”。经济作物中的芦竹,是制作一种西洋乐器的发音材料,为泗县特产,北京、上海等地常来人收购。产于朱山、马厂一带的药用植物半夏,个大,体圆,色白,粉足,质地优于他产,特称“泗马半夏”。动物,野生的有貉(俗称狗獾)、黄鼠狼、灵猫、蟾蜍等等,蟾蜍的“酥”,灵猫的“香液”,黄鼠狼的皮毛,貉的皮、油,均较珍贵。饲养的山羊,其板皮张幅中长,皮厚细(一般可剥7~8层),毛粗壮,弹力强,是制作高级服装和西服领带的优质材料,远销美、英、法和联邦德国等国家,泗县因之被列为全国山羊生产基地县,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奖旗。

建国前,泗县经济、文化建设均甚落后。农业,由于大量土地为地主阶级所占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地瘠(据县《土壤志》载,全县现有区域内的土地有71.89%是三四等劣质土壤),肥少,水利失修,灾害多见,耕作粗放,生产工具落后,科学知识贫乏,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1949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仅2646多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粮食亩产百斤左右。此为正常年景产量,水旱年头则只收几十斤、十几斤,甚至籽粒不见。工业,基础异常薄弱,1949年全县只有一些私人开设的手工匠铺和作坊,生产规模小,水平低,机械、化工、电器制造等工业均属阙如。商业,民国22~25年间,全县900多家商店的年营业额最高仅455万元。经济建设落后,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极为困苦,城乡平民大多是衣无两件整,粗食淡饮,居室简陋。正常年景,每到春二三月,乡村农户常常是“千家数粒炊,万户吞菜汤”;城镇贫民且有家无生计,沿街乞讨的。荒歉岁月,更可见“逃荒背乡井,路有饿死骨”的惨景。它如教育,民国36年的发展高潮期,全县只有小学134所,学生9471人;普通中学2所,学生约400人;简师1所,学生150人。卫生,全县只有71个公私立医院、诊所,中、西医务人员(包括走方散医)不足300人。卫生设施差,医疗设备简陋,防病治病能力甚弱,天花、麻疹、白喉、黑热病等传染病流行广,危害大。霍乱亦间有发生。出生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均寿龄偏低,男女平均寿龄为34.74岁。交通,陆运均是土路,无一条晴雨通车的公路。水路河窄水浅,只能通行自航木帆船,吨位小,运载能力甚低。

建国以来,泗县经济、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既有挫折,又有发展、成就的过程。
1949~1957年,经过土地改革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变革,各项事业发展,粮食由耕地面积单产100.4斤上升到156.8斤;农业总产值5104.47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92.86%。工业,由手工作坊发展到工厂,工业门类增多,1957年工业总产值42万元,比1949年有所增长。商业、交通、邮电、文教、卫生、科技等方面也都有较大发展。
1958年,由于左倾冒进,“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生活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严重,泗县各项建设受到挫折。农业产量、产值连年虚假,造成三年人为灾害;商业管理混乱,物资匮乏,市场萧条;人民生活严重困难。
1961~1965年,冒进、浮夸之风得到扭转,工作渐趋求实,但受自然灾害影响,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有很大波动性。其中粮食产量,1961年总产12148.75万斤,1962年增至14391万斤,而1963年猛降到6115.03万斤,1964年回升为16604.07万斤,1965年又下降到10895.41万斤。
“文化大革命”中,泗县各项事业受到冲击,损失严重。其中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事业受害尤甚。学校教育质量低,效果差;文学艺术领域禁令森严,作品贫乏、单调,大多偏颇于政治宣传;社会风气不正,派性斗争激烈,精神污染严重,流氓、诈骗、盗窃、抢劫、杀人等刑事犯罪增多,社会、工作、生活秩序极端紊乱。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制定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泗县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各种经营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经济建设活力大大增强,各项事业发展速度加快,成就显著。
农业——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统称职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内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农民收入增加,生产情绪高涨,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26492万元,比1949年增长9倍多。从1982年起,全县连续4年人均产粮过千斤,成为全国粮食翻番县之一。棉花、油料总产分别由1949年的30和70万斤增长到1308和4032万斤以上。蚕茧产量超过40万斤,跨入了全国蚕桑生产基地县的行列。农村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不断发展,1985年有各种专业户888户,其中67户年总收入达万元以上。经济联合体127个,固定资产32.52万元,年总收入163.34万元,向国家提交税金2.05万元。
工业——逐步建立起以建材、轻纺、食品工业为重心,化学、机械工业为辅佐的工业新体系。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515万元(按1985年价格计算),其中新兴起的乡、村、联合、个体办的工业企业产值496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7.19%。在县办工业中,泗州酒厂生产的“泗州特曲”,1983年被评为宿县地区大曲酒类第一名。泗县阀门厂生产的Z44H-16Q快速排污阀,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地区、巴基斯坦等国家。泗县鞋厂生产的SXV—1型药物布鞋,1985年在安徽省轻工产品评比中荣获第一,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优秀产品奖,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孟仁寿药厂生产的“八宝眼药”,1984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泗县磷肥厂各项指标完成较好,1985年2月在全省46家磷肥厂评比中获银杯奖。
商业——逐步建立起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供销合作商业、集体商业为助手,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商业体系。通过开放城乡集贸市场,疏通商业渠道,商品购销活跃,市场欣欣向荣。1985年,全县有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其他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100多个,个体有证商户3500多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740万元,是民国25年的28倍。
交通——1985年有干、支线公路12条和水运码头1处。陆运有248公里以上的路面可以晴雨通车,占公路总里程的63.6%。车运量48.1万吨,周转量4701万吨公里。水运,1984年有船舶94艘,年吞吐量9万多吨。
邮电——1985年有邮电局、所29处,邮路单程240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3347公里。年邮电业务量525142元。
文化——1985年有县、区、乡文化馆、站17所,电影发行公司1所,电影院、影剧院9所,电影放映队53个,戏曲剧团1个,图书馆1所。1982年以来,有7件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14岁少儿杨惠东的国画《我的老师》,获全国少年儿童美展优秀奖,并被选入《中学美术教材图例》。
教育——1985年有小学452所,普通中学54所,农职业中学4所,师范学校1所。各类学校学生数,与民国36年相比,最低的增长0.83倍(师范),最高的增长63.03倍(普通中学)。成人教育有电大、函授、高等自学考试等,分别填补了建国前的空白。
卫生——1985年有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卫生干部进修学校各1所,区中心医院、卫生院11所,乡卫生院16所,村卫生网点434个,厂、校、机关门诊部、所、室43个,各类卫生医务人员878人;卫生医疗机构和卫生医务人员,分别是建国前的7.15倍和4.93倍。县人民医院一般能进行脑骨探查、脊柱吻合、心肌修补等较大手术。疾病防治能力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男女人均寿龄达67.88岁,比建国前延长了33岁多。
科技——1984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2241人。1981年,县渔场工程师王四玉研究成功“鲭鱼人工繁殖”技术,填补了全省空白。1983年,县气象局主编的《泗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利用》一书,分别获宿县地区和安徽省区划成果三等奖和四等奖。1985年,泗县被命名为全国科学普及县。
人民物质生活大大改善。1985年,农村人均收入307元,城镇人均储蓄498元,城乡出现了许多万元户。农村私人建造的砖瓦房和小楼达164.5万平方米。缝纫机、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等中、高档商品已进入农家。
社会精神风貌有了很大变化。十年动乱中打、砸、抢的坏风气已经肃清,敬老,爱幼,睦邻解纷,急公尚义,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常有所见。1984年,全县涌现出643个“五好家庭”(“五好”是:学习、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好;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勤奋劳动、勤俭持家好;民主和睦、团结互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勇于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树立新的家风好)。1985年,有16个单位、22个村分别被评为文明单位和文明村。

建国36年来,泗县各项事业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距离现代化建设要求还很远。耕地较多(农业人口人均2.3亩以上),劳力充足,人民勤奋自强,有一定数量的各种专业人才,城乡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等内在优势,还没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工业基础薄弱,矿藏资源不足,劣质土壤比重过大等客观劣势,也没能很好扭转或摆脱其影响。中共泗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据此客观实际,制定了“五个轮子(区、乡、村、联户、个体)一起转”和“十个方面(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建材、服务业)一起上”的总体发展战略,并且从工农业两个重点方面提出下列措施:
工业:走“内涵改造和外延并重,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带动机械、化工,加强县办工业”和“注重发展乡镇企业,狠抓加工,主攻建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路子,实行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责任制,挖潜结合改造,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设备,注重培养技术骨干力量,以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农业:注重改土培肥,推广农业机械,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和抗灾保产能力,进一步调整内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一个亦农、亦工、亦商、亦运、亦建、亦服的多种发展渠道的农业新体系。
可以预见,这一战略任务完成之后,泗县的面貌必将大为改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