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吴可传
吴可(1901—1927)宿县水池铺人,中共早期党员,幼失父母,被徐州“教养院”(外国人创立)收留。稍长,以半工半读就学于教会中学,目睹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的残酷迫害及外国教士对院内儿童的摧残虐待,心灵上种下了对帝国主义侵略者仇恨的种子。
1923年秋,吴可毅然离开徐州,在友人的资助下,去北平考入中国大学,进一步接受革命教育。是年寒假返宿,宣传革命思想,指导宿县的旅外学生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宿县小组。
吴可在北平求学期间,曾因领导进步学生反对中国大学校长吕复,被学校当局关押7天后开除学籍。吴可继续留在北平,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曾任北平市党部工人部部长。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等被北洋军阀逮捕,吴可以“同案罪”被通缉。同年农历十月,吴可、刘愈等与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王荷波等召开秘密会议,被敌人发现而逮捕,11月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市黄寺附近,牺牲时年仅27岁。
1949年12月10日,由周恩来总理、薛子正同志主持,将王荷波、吴可等18位烈士的遗骨迁往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安葬。
沈维干传
沈维干(1904—1930)字器之,后更名静斋。宿县东二铺大张村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职于工人赤卫队。长期住华南广州佛山镇。虽每月有百元的收入,但生活异常简朴,布衣蔬食,不嗜烟酒,节余款项全部用于革命活动上。沈维干除自己参加救国运动外,还关心青年一代成长。1926年,曾先后函邀宿县青年十余人,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为第六期学员。沈在生活上尽量给予照顾。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沈不幸被捕,与黄埔学生方坚同被关押。
后来沈家筹得千元,托人打通关节,维干始得出狱。沈出狱后先往香港,后辗转至江西中央苏区。1930年,沈调任红七军第一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不久,在隆昌战役中光荣牺牲,年仅26岁。
王效白传
王效白,原名吟声,字暮春,曾化名“效白”、“笑白”。1898年生于宿县顺河集小王厂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其父王家帮忠厚老实,节衣缩食,供效白求学。效白先读私塾,后又到顺河、孙庙子等地读书。17岁考入徐州培心中学,20岁进安徽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读书,阅读了李大钊等编辑的《新青年》,对革命有了启蒙认识。
1931年宿县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反动政府与驻宿军阀勾结,向全县农民征收鸦片捐120万元,逼得广大农民倾家荡产。王效白挺身而起,于1932年4月在顺河集东王场子召开秘密抗烟捐会议。5月8日率众攻入王场子孟口,砍死催捐员。9日王效白在王垅子召开农民大会,提出“取消苛捐杂税,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会后,攻占了顺河集。区长李新铭逃窜。运动得到中共徐州特委和宿县中心县委的重视,孙淑平、戴晓东亲临顺河,王效白按照党的指示编起义军为五个大队,继续斗争,攻克鹤山集,老街、秦湾等地,将老街烟捐筹备员张振九的财产分给贫农,镇压了恶霸牛竟九。起义军又攻占夹沟、褚庄、五柳、灰古等地,所到之处,严惩地主豪绅,农民群众欢欣鼓舞,效白在灰古主持召开了庆祝大会。会后,起义军分兵三路,连续攻占了永安、蒿沟、桃沟、时村,队伍扩大到万人。革命风暴席卷宿县东北大地,迫使敌人撤去县长陈吉庭。新县长章世嘉上任耍花招,提出与王效白谈判。
反动政府与地方劣绅勾结,狼狈为奸,他们趁王效白进县城谈判的机会,对抗烟捐的骨干进行疯狂反扑,杀害抗捐领导干部多人。在党的领导下,王效白于8月初和梅山戴晓东取得联系,于8月13日发动了梅山暴动,活捉区长张久轩及其弟张久余,将其枪毙示众。梅山暴动胜利后,决定将队伍转至洪泽湖,不料王效白率部队经宿县解集泉涯时,被敌人包围,弹尽粮绝,效白被俘,不屈就义,时年34岁。
王效白发动的顺河暴动和梅山暴动,前后延续四个多月,队伍壮大到万余人,活动范围约1000多平方里,是宿县现代革命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烈士们的革命斗争精神,一直为宿县广大人民所歌颂。
李启耕传
李启耕(1902—1933)字宜春,党外用名李荣光,宿县人。1902年出身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2年加入共青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牺牲于河南,时年31岁,是我党早期对革命卓有贡献的共产主义战士。
启耕在中学读书时,曾组织同学反对洋人教师,被校方开除。后由党资助赴北京考入北京农大。经乐天宇、杨开智介绍,加入共青团,1924年入党,后为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兼该机关党支部书记。经常与李大钊的秘书彭桂生接头,开展地下工作,曾组织农民队伍进城参加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市民游行。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调回安徽省工作,其公开身份为芜湖第二农业学校教师。同年秋,常恒芳策动陈雷在太湖宣布独立,响应北伐,截断孙传芳、陈调元军队的后路。时李启耕与周新民先后至太湖,协助搞政治工作。1927年初,左派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于武汉黄土坡创设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招收本省各县党务干部120余人,指定李启耕任副校长兼教务长。李任职期间,经常邀请恽代英、肖楚女、李立三、向警予、李纯一、乐天宇等人来校讲课。启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陈独秀放弃领导的右倾思想。在此期间,李启耕曾与柯庆施共同筹建安徽省临时委员会,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李启耕与柯庆施一道于7月16日返回安庆,后去上海,与王若飞、陈乔年同住一楼。由王若飞介绍与王采贞(王若飞的交通员)结婚。1929年与徐凤笑一起去莫斯科学习,并参加了“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回国,留在上海工作,后任江苏省委组织部科长。1933年任中央巡视员,巡视山东、安徽、河南。后去河南省委工作。到郑州后,当年不幸为国民党特务暗杀。
李家兴传
李家兴(1879—1938),宿县夹沟镇人。“七七事变”后,李家兴以“红枪会”为名,号召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抗日,数月,参加者千余人。
1938年5月19日,日本侵略军从东面攻入夹沟地区,进逼宿县,百姓四处逃难。李家兴闻讯愤然召集红枪会员40余人,亲自率领迎击日军,从夹沟出发,至秦湾遇日军前哨骑兵五人,李家兴奋勇当先,挥刀劈下为首日兵,其余四人掉头鼠窜。李家兴率众紧追不舍。行约半里,又遇敌坦克三辆,李家兴毫不畏惧,当先冲去,众亦随拥上。敌人以机枪扫射,当即七人中弹倒地,李家兴壮烈牺牲。时年60岁。
常俊亭传
常俊亭(1918—1939),女,字漱玉,宿县城关人。父常道立,针灸名医。俊亭七岁入学,聪明伶俐,成绩优异,跳班升级,十二岁时就考入宿城毓秀女中。善演讲,口才出众。“九·一八”事变后,俊亭萌发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在枕头上精心刺绣国耻纪念日“九·一八”三字。
1936年俊亭毕业于凤阳师范,到江苏南京八卦洲小学任教。她一贯宣传妇女解放,主张妇女婚姻自主,抗拒家长包办婚姻。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俊亭从江苏毅然回宿。与同学王国祯、黄锡兰、沈道蕴等人参加了抗日总动员委员会组织的教育人员战时后方服务团。俊亭绘画、歌咏、演剧无不擅长。1938年春,俊亭随宣传队到宿县湖沟、任桥一带慰问前线驻军,演出时观众皆感动得流泪。
1938年5月,宿县沦陷,俊亭投身抗日洪流,由学生军团转至陕北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分至微山湖地区和男同志并肩作战。后随王烽舞领导的一大队到萧县、丰县一带活动,被留在苏鲁豫特委机关负责组建妇女委员会工作。1939年5月,苏鲁豫特委改为苏鲁豫区党委(省级),并建立了湖边地委,常俊亭调到湖边地委任妇女部长,她为培养妇女干部,亲自编写教材、讲课,为《团结报》撰写稿件,赢得湖边群众的好评。
1939年7月,湖边地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湖西肃托事件”,常俊亭被王须仁诬陷为“托派”。被捕后,虽受尽酷刑,但她始终不向错误路线妥协,充分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同年9月15日遇害,时年21岁。不久,中共中央派罗荣桓亲临湖边地区纠正这一事件,并为常俊亭平反昭雪。
王恒赵传
王恒赵(1906—1941),字连璧,宿县展桥人。1934年曾执教于大店区王庙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目睹敌伪暴行,怒火中烧,遂抱定救国拯民之志,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着手成立农民自卫组织“连庄会”,有200多人参加。经常袭击日伪及地方反动势力,组织不断壮大。1938年,改称“抗日游击队”,王任大队长。后又与新四军取得联系,不断向主力部队输送抗日武装力量。
一天,日伪军从宿城往秦桥,路过三铺,事前为游击队侦知,王遂率队连夜赶至三铺,先埋伏于公路两侧,敌军不防,进入伏击圈,遭到痛击。激战两小时,日伪逃窜,缴获长短枪14支。
时蒿沟地区维持会头子赵自奎,认贼作父,狐假虎威,无恶不作,群众恨之入骨。王恒赵决心为民除害,率部夜袭蒿沟,击毙赵自奎,缴获长枪325支,短枪20支,机枪四挺。1939年成立宿东抗日办事处,1940年改为宿东县县政府,赵一鸣任县长,王恒赵任大队长。
1941年宿东地区先后组织起农协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引起地主反动派的极端仇视。有一个叫赵承峦的人,购得二十响快慢机驳壳枪一把,以献枪为名,约王去宿县东三铺北关家取枪。王欣然前往,赵佯为热情接待,暗中布置圈套,借口试枪,当场将王恒赵杀害,时年35岁。
为缅怀先烈,将其出生地命名连璧乡。
胡启哲传
胡启哲(1905—1941),宿县桃山乡袁洼村人。1938年入伍,加入肖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三支队十八大队,后随部队改编,加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游击七大队,苏皖纵队第一团,五纵队三支队七团等部工作,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等职。
1940年冬,胡启哲奉调去盐城抗大学习。1941年春,国民党进攻盐城地区。当时胡启哲率领同学在陈南仓附近对敌作战。启哲英勇善战,射击准确,为掩护同学安全撤退而身受重伤,不得已就近隐蔽于未经了解的农民家中。不料该户系坏分子,当夜竟将胡启哲杀害,隐埋村外。战后,经部队寻找,始将其遗骨运回盐城安葬。
王峙宇传
王峙宇(1913—1942)原名国祯,宿县蕲县区人。他是皖东北农民抗日自卫队第六队创始人。早年就读于安徽省立宿县第四中等职业学校。当时学校学生分两派:一派倾向封建势力头子李时松,称“西派”;一派接近革命群众,领导人即王峙宇,称“南派”。峙宇经常团结思想进步的青年,阅读进步刊物,并对思想反动者开展斗争,曾一度痛打顽固分子陈龙海、黄锡铭等,深受群众拥护。
抗日战争爆发后,峙宇即在其家乡蕲县一带以防匪为名,组织地方武装,成立“连庄会”,进行抗日活动。
1940年,新四军第四师为扩大抗日根据地。自涡北挺进淮上,前锋进入蕲县地区。上级党组织即派沈维淦等往宿南地区与王峙宇取得联系,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成立了“皖东北农民抗日自卫队第六支队”,王峙宇任队长。除经常给宿南乡的敌人以打击外,还负责护送自津浦线东、西过路的我方部队人员。
1941年,因形势发展与斗争需要,新四军主力部队东撤,敌人企图吃掉六支队,先后于南坪、湖沟、蕲县等地设立据点,又在东坪、桃园、双堆、刘村等处成立集公所,致使王峙宇处于困境。中共上级党组织曾派姚克等专程到宿南地区配合峙宇成立“宿南工作委员会”,并委托新四军参谋长张震亲临王峙宇驻处面授机宜。惜峙宇错误估计抗日形势,造成六支队不应有的损失。时阜阳地区为国民党李先洲部队控制。素闻宿南区抗日六支队之名,企图收编,遂定计以赠送枪支、弹药为诱饵,并通过其副官李时松与王峙宇的同学关系,骗王到阜阳。峙宇未慎重考虑,竟前往赴约,遂为李先洲扣押。敌人又耍阴谋,提出以交出宿南抗日六支队中共产党员张子才、郭运通等人作为释放王峙宇的条件。王托人密送便条给宿南抗日六支队党委,嘱战友勿以己为念,应团结抗日,死亦瞑目。1942年1月2日夜,王峙宇为李先洲秘密杀害于阜阳南十八里的刘棚,其卫士尹小来、侯广申亦同时遇难。
王国藩传
王国藩,1921年出生于宿南蕲县集大王庄。童年即景仰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稍长,受该地革命先觉者王峙宇的影响,在家乡组织儿童团,开展革命活动。党为培养这一革命幼苗,将其送至淮北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学习。结业后,即参加地方抗日工作。在蕲县集及津浦路以东一带从事交通联络工作,护送革命干部及进步青年至皖东北革命根据地。
1942年,宿东县县委举办青年训练班,王国藩任指导员。
当时驻宿县湖沟的伪军头子单俊卿(外号单三),实为一方恶霸,系王国藩继母的堂兄。上级党组织命王国藩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对敌防务侦察。王国藩机智勇敢,当即化装成伪政府特派员,趁一节日,长衫皮鞋,牵羊担酒,公然列队前往。单三设宴招待,又邀请参观防地,以炫耀自己,从而使王国藩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不久,上级任命王国藩为宿南区区长。王国藩即以新四军四师为后盾,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南和韩金山,东联单俊卿,北打张思敏,西拒南坪集的伪军,从而开创了有利局面。当时形势错综复杂,在宿蒙公路两侧又发现土匪猖獗,人民时遭抢劫。王国藩当即组织群众,成立连庄会,保卫家乡,使百姓转危为安。这样民主政权在群众中威望越来越高,抗日力量越来越大,敌人非常恐惧和仇恨,尤其是伪军司令单三,千方百计想消灭人民武装政权。他先对王国藩施以威胁利诱,失败后,竟下毒手将王国藩的独子摔死。接着以韩金山、于纯德为首,阴谋围歼王国藩的区队。王国藩依靠群众,及时得到情报,抢先行动,乘敌不备,歼灭了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阴谋,取得了斗争的主动权。
1944年10月,一架美军飞机被日军高射炮击中,坠落在白圩附近。王国潘闻讯,带队赶赴现场,准备收拾飞机残骸运回驻地,适逢驻宿的日军亦赶到,王国藩率领区队长潘成焕与日军交战,不幸为国捐躯,年仅23岁。
胡方亮传
胡方亮(1916—1945),宿县曹村区杨堡人(原属萧县)。少时胸怀救国大志。“九·一八”事变时,胡方亮正在读书,曾抄古诗一首以明志:“男儿立志出乡关,事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是青山。”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胡方亮刚好从铜山师范学校毕业。他利用在大李庄教会学校任教的机会,一面向学生宣传抗日主张,一面深入农村组织革命力量,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大李庄、小李庄、赵庄、贾庄等村青年觉悟不断提高,成立了“农民救国会”。
徐州失守后,胡离开学校,组织起一支40余人的游击队,以陈疃为中心,活动于东至张山,西至铁路西沈峪、皇藏、镇头一带地区,人员很炔发展到100多人。于此同时,孙象涵、杜玉贤、顾寒星、黄凤殿等组成彭南大队。为增强抗日力量,胡方亮这支游击队正式编入孙象涵的抗日人民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三支队十八大队,为连的建制,胡任指导员。
1940年,胡被调到抗大分校学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返回部队,任三连连长,后升一营副营长,再调至三营任营长。胡平时训练部队从严,战斗力强。袭击敌人,常常以少胜多,曾以一个连的兵力击溃宿迁草沟日伪军一个营的进攻。不久,移防淮海,赢得歼灭的伪军鲁同轩与顽57军一部的战斗胜利。1943年又以一个营的兵力,伏击灵北渔沟的敌人。消灭敌一个营,击毙伪团长温克刚。
日军投降后,胡方亮部队编入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不久,投入津浦路前线作战。在攻打鲁南薛城冯治安部战斗中,胡率所部支援主力军夺取凤凰山时,牺牲于黑山头,时年29岁。
王昌飞传
王昌飞(1929—1946),宿县曹村人,贫农成份。他七岁时讨饭为生,父王宗文为伊桥大地主孟昭栋的长工。一次母病,王昌飞去孟昭栋家找父,被孟家孩子阻止入门,并恶言辱骂;王昌飞气愤不过,当即将其痛打一顿。
由于家贫,王昌飞14岁方得入学。由于成绩优良,深得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潘英老师的赞赏,经常给王昌飞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潘英转至八路军中工作。1942年夏被派到伊桥。王昌飞得到潘英的进一步培养,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潘英共同发动群众,斗争地主孟昭栋。不久,王昌飞升任宿县路东区区委书记。
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共产党主力暂时东撤。王昌飞奉命留在地方坚持对敌斗争。当时敌伪猖獗,到处搜捕王昌飞,王昌飞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对敌进行隐蔽斗争,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单集西头草园中。敌人从密报中得此消息,立即派兵捕捉,幸为地方妇女主任李小青发觉,为掩护王昌飞脱险,李小青故意把敌人引向自己。王昌飞乘机藏身于高粱地中,才得脱险。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当时国民党铜山县县长耿继勋(外号聋子)发动清乡扫荡,王昌飞奉命了解敌人部署情况,不幸被孟昭栋(任国民党铜山县情报组组长)发现,将王昌飞捕获并施以火烙毒刑,企图迫使王昌飞屈服,王昌飞英勇不屈,揭露敌人种种罪恶,孟昭栋恼羞成怒,于1946年10月17日将王昌飞杀害。王昌飞临刑时高呼口号,从容就义。
余德水传
余德水(1914—1946),宿县褚兰区张楼村人,佃农出身。德水孩童时即为地主家劳动,深受阶级压迫之苦。及长,离家到江苏镇江保安团当兵。练武之余,学习文化,为以后参加革命创造了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德水脱离保安团,返回故里。未几,家乡沦陷。地方革命政权建立后,余德水参加了农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深得群众信任,被吸收入党,并当选为农会主席。不久,余德水接受上级指示,筹建肖、宿、铜游击大队,开辟革命根据地。德水想弄到武器,便托亲友介绍混进肖十区敌人区公所当兵,凭其机智,未及两月,即携带长短枪各一支回到农会。
余德水携枪潜逃,使敌人大为震惊。敌区长谢碧如密派爪牙王永秀,侦察德水行踪。一天,令特务排长王绍伦于深夜突袭褚兰东张楼、东营里两村,逮捕了余德水及以货郎身份作掩护为抗日游击队购买军用品的郭学常两人。敌人在回谢碧如区公所途中,先将郭学常杀害,到伪区公所后,谢碧如对余德水严刑审讯,要他交出地方农会会员、共产党员名单和枪支。余德水破口大骂谢碧如认贼作父,丧尽天良。谢碧如恼羞成怒,对德水狠下毒手。每问一句,就向余德水身上戳一刀。德水身受刀伤二十余处而未吐只字。最后被挖去双目,壮烈牺牲。时年32岁。
田文山传
田文山(1915—1942),支河乡田湖人,在原于村小学读书,因日军侵略,学校停办,文山只得辍学务农。1938年5月,文山在田里收麦,突见日军数名从阚疃方向来,入村到处捉鸡、鸭、羊、猪。其中一个日本兵逼田文山带路寻找妇女。田文山佯为应付,暗作打算,决心除此豺狼。他在粪箕内置磨刀石,腰插镰刀,伪称带日军往河西寻找妇女。时值旱季,河水浅,踏着河心的石块即可过河。行至河中,田故意失足歪倒,跟在后面的日本兵也倒在水中,田文山趁机用磨刀石向其头部狠狠砸去,不等日本兵清醒过来,迅速夺下他的刺刀将其刺死,随即将尸体埋了,从容不迫地回到家中。人们称赞他是“孤胆英雄”。不久,田文山参加抗日游击队,于1942年牺牲。
王正杰传
王正杰(1911—1941),宿县解集人。抗日战争爆发,王以满腔爱国热忱参加救国会。他经常独自腰插短枪,打死个别出动的日军。一次,日军向纪家湖一带扫荡,王埋伏于荒冢旁,射死一个前哨敌兵。后面部队发现只王正杰一人,即从四面向坟地合围。正杰迅速转移到一座庙内隐藏。日军到坟地不见王,又追踪到庙内,双方接火,王正杰终因弹尽被俘。王被俘后宁死不屈,在狱中绝食而死。
傅克兰传
傅克兰,宿县崔园人。生卒年月不详。因嫁西寺坡大杨家杨明耀为妻,人多呼之杨大嫂。
1941年的西寺坡以东为宿东抗日游击活动区。一天夜里,抗日游击队干部沈维芳、李苏、刘晓华三人为执行任务来傅克兰家,傅克兰热情接待,安排住处。翌日黎明,日伪突将大杨村包围。值此紧要关头,傅克兰镇静机智,要同志们听其吩咐。因沈维芳是本地人,故让他肩挑水桶,充作帮工;李苏是外乡人,藏在内屋床下;刘晓华与其年龄相仿,便假称是自己的丈夫,卧病床上。又嘱:敌人来时,由她应付,不可惊慌。
刚准备好,敌人破门入院,沈维芳首先被敌人发现,沈以杨家帮工对答,敌信以为真,允许外出。敌人进屋后,发现床上有人,即揭被,见刘晓华头勒毛巾,呻吟不止。傅克兰声明是自己的丈夫,因病卧床。敌人看刘晓华与傅克兰的年龄相仿,也不怀疑。敌人到处搜索,翻抢什物,藏在床下的李苏有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傅克兰机智地迅速将油灯推落,室内一片漆黑,李苏趁机从床下出来,夺门而出。傅克兰也迅速向李苏相反的方向跑去。等敌人清醒过来时,同志们已在大雾的掩护下安全脱险。
郭一鸣传
郭一鸣(1921—1944),原名郭爱莲,夹沟区支河乡郭园村人。7岁入私塾读书,成绩优良。因家贫,1933年停学。1938年宿县沦陷,次年4月,他参加了人民义勇军第七大队。从此,郭一鸣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0年春、夏间,郭一鸣到苏北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团工作。不久在该团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通信员、文书。1942年7月,郭一鸣同刘彦德一起被调到中共建阳县敌工部工作。敌工部下设三个组,湖垛一带和一、二区为一个组,郭一鸣任组长,同该组徐华、郑重等人经常向敌据点,敌伪军机关散发传单、贴标语,宣传党的政策。
1942年底,盐城敌特工站站长马以祥在湖垛伪据点密谋策划,欲对我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中共盐阜地委敌工部掌握这一情况后,命令建阳县敌工部迅即捉拿马以祥。郭一鸣接受这一任务后,和徐华等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事先和湖垛伪据点敌工队里的秘密关系接上线。一天深夜,潜水过河,进入据点,活捉了马以祥。经过教育,马以祥提供了有益的情报。马以祥被释放后,不敢再死心踏地为日军效劳了。
1943年夏,建阳县敌工部为了加强策反工作,成立敌工东站、西站和南站,郭一鸣任西站站长。他通过关系先后为县、区武装搞到不少枪支、弹药、布匹和其他物资。
1944年,驻湖垛据点的伪连长祁和江经常下乡“扫荡”,杀人放火,群众切齿。县敌工部下令搞掉这个据点。郭一鸣接受任务后,和六区区长王炳文、西站敌工干部一起商量,利用武陵乡伪乡长吴树万的关系,做通了祁连的机枪班长沈伯春的工作,答应作内线。一天深夜,郭一鸣带一小分队,在县总队的配合下,渡过大河,诱捕哨兵后,神速地活捉了祁和江,并俘获了130多个伪军,缴获长、短枪近百支。建阳县政府在古岔犹召开了公审汉奸祁和江大会。
同年春,郭一鸣的战友徐华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幸被伪湖丰乡乡长骆采之、伪自卫队长金国顺一伙诱骗枪杀。郭一鸣等为了给徐华烈士报仇,决定严惩凶手。在很短时间内,查明了骆、金的活动规律,于一个夏夜,郭一鸣带一小分队,涉水越过土圩,活捉了金国顺、卞昆、王如早等。骆采之住在镇长院内的小楼上,郭一鸣轻快地爬上楼顶,揭开天窗玻璃,系绳吊进,活捉骆采之。随即把四个恶贯满盈的坏蛋一齐处决。
1944年冬,郭一鸣出席中共建阳县委在沙家庄召开的党员活动分子大会,会议结束后,郭一鸣准备去湖垛北边的汤家碾子活动,当他走至马厂时,遭到埋伏伪军的袭击而牺牲,年仅23岁。
王雪渔传
王雪渔(1872—1954)字荣棠,祖居宿县苻离。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自幼就学家塾,光绪时应试,中秀才,后以“庚子赔款”公费,留学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攻史地。
王于留学期间,受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曾加入同盟会。目睹日本明治维新,兴办学校,而科学发达,国家富强,遂抱教育救国的大志。回国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首创幼幼两等小学于宿县城内“习艺所”旧址。这是宿县地区最早设立的学校。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宿县光复,依据新章,改州为县,王以老同盟会会员的身份被推为宿县议会议长。因其性情高洁,无心从政,故辞去议长职务,于民国元年(1912)复办宿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同时在其家乡创立藏梅与丁集小学两所。
王目睹中国农业落后,乃兴办职业学校,初名蚕桑学校,后增设农科。改称农业学校。民国七年(1918)秋农校改为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又改称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为皖北地区最高学府。
王任校长期间,除启发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思想外,还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所以,宿县地区早期的主要共产党员,干部(如孔子寿、王烽舞、赵一鸣、江善夫、余小仙、陈凤阳、汪慎思等)多为农校学生。
民国十八年(1929)57岁的王雪渔辞去校长职务,息影山林。宿县沦陷后,日伪头子闻王曾留日,先后数次请王出山任职,均遭拒绝。
王雪渔善文、工诗,生前有《邀翠轩诗文集》稿本,惜今不存。晚年患白内障,双目失明,1954年不慎失足坠井身故,享年82岁。
尹清云顾传标传
宿县民间艺人在群众中享有盛名的,莫过于尹清云(1905—1960),顾传标(1912—1967)二人。尹绰号“大萝卜”,顾绰号“小耳朵”。二人皆自幼学艺,尹清云束发即闯荡江湖,顾传标8岁就登台演出。尹清云身材矮小(一米五),上刀山轻如燕、捷如猴;顾传标能钻过刀山上的铡刀,马术有八步赶铲、美人抖雪的绝技,倒立、跟头、舞台高翻、空中钓竿、口环转人等尤为绝伦。且为人温和善良,好解人之难。建国后,任宿县杂剧团团长。惜其在“文革”中被迫自缢死,年55岁。尹清云病故于1960年,享年55岁。
张秀廷传
张秀廷(1938—1966)宿县褚兰区杨庄公社人。195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608部队三连任卫生员。1966年在抗洪抢险中壮烈牺牲,济南部队批准为一等功臣。
张秀廷的祖辈在旧社会给地主当雇工,母亲给地主家当奶妈,受尽压迫剥削。张秀廷入伍时,就在枪套上写下:“紧握手中枪,牢记血泪仇,紧跟共产党,永远不回头”的誓言。1966年2月10日,张秀廷准备接爱人来部队过春节。这天晚上,刘官庄被凌洪包围,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张秀廷毫不犹豫,当即放弃接爱人,率领12名战士组成的突击抢险队,冲向刘官庄。当时天黑风大,他冒着严寒,脱掉棉裤,跳进水里,迎着急流上,顶着冰凌闯,一直战斗到牺牲。
程秉义传
程秉义(1927—1967)祖居宿县栏杆区小集公社阻沟寺。1949年参加教育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赵庄、房上等小学校长等职,从事教育工作17年,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1966年逝世,终年39岁。
宿县解放后,农民积极集资办学,程秉义到冯庄小学义务当教师。1949年春末,农村青黄不接,学校濒于停课。程秉义说服自己的爱人,变卖首饰,资助学校,渡过春荒。
程秉义重视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师生写革命烈士传十余篇,又组织学生凭吊淮海战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程秉义教育工作成绩显著,1960年春安徽省人民政府在房上小学召开了政治思想教育现场会。当年程秉义被选为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又出席了全国新闻、卫生、文教先进单位与个人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荣获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奖状。从1958年至1963年先后获得县、地、省人民政府及各级党委颁发的奖旗多面。
程秉义因工作繁重,过度劳累,肺病日渐加重,经常咯血,身体十分虚弱,但仍一直坚持工作。1966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寒假开始,学校决定留工友杨清斌护校。他让杨清斌回家团圆,护校工作由他担任。腊月二十八日凌晨,程秉义肺病复发,吐血不止,急送医院抢救无效,于除夕晚停止了呼吸。消息传来,师生们无不失声痛哭。
曹爱勤传
曹爱勤(1934—1967)宿县时村区南乡人。1934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连指导员等职,1967年在霍邱县因抢救落水学生而壮烈牺牲。
1967年7月12日晨,曹爱勤率领一部分战士过河执行任务,当时有5名学生要求同渡,因水流湍急,船至河心颠簸剧烈,5名学生和1名战士落水。曹爱勤纵身跳入激流,其余战士亦随着下水,当救出3名学生后,发现第四名学生攀着一位战士的脖颈,吃力地游着,眼看有淹没的危险。曹爱勤再一次向前游去,尽力举起那位学生,交给前来接应的战友。这时他已精疲力尽,但尚有一名学生在激流中浮沉。曹爱勤毫不犹豫,又一次扎入水中。当他把第五名学生推过急流,接近堤岸时,终因气力用尽,二人同时投入水中。曹爱勤拼命憋气,再一次把学生顶出水面,幸前来抢救的战友赶到,把学生接上了岸,5位同学得救了,而曹爱勤因在水下时间过长,停止了呼吸。
梅其藻传
梅其藻(1888—1968)字鉴衡,号雪峰,宿县人,著名国画家、书法家。自幼聪颖嗜学。在宿县正谊中学毕业后,即在宿城的仓院小学、县立高等小学、省立第四甲种农校、县立中学、毓秀女中、启秀女中教美术课和书法课,前后达40年之久。建国后,梅其藻离开学校,先在宿县文化馆研究美术、书法,1956年任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文联委员,后任理事。他曾任省政协第一届委员、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届代表。1965年正值文艺界极左思潮开始泛滥之际,梅返居桑梓,三年后病逝。
梅其藻早年长于山水画,蜚声画坛,历次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中,都有他的作品,全国美术画册中收有他的山水画,《潇湘白云图》、《三峡归云》是其代表作。建国后,以花鸟画为主,所画的松、梅、竹、荷、牡丹、石榴、枇杷、水仙等,神韵飞动、笔力浑厚。1956年由全国美协组织的美术作品到苏联展出,他的荷花得到好评。日本编制的世界名画集中,收有他的一幅山水画。195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荷花条幅。国内报刊上多次发表过他的作品。
他的书法精于篆、隶,1957年全国书法展览展出他的隶书——毛主席《沁园春·雪》。这个展览在日本展出时,日本书法界对他的书法深为叹赏,并有专文评赞。
梅其藻终生奉行“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的箴言,不断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他奖掖后进,关心青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尤为人们所称道。
陈淑贞传
陈淑贞(1925—1981),著名劳动模范。宿县城西陈营村人。1925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土地改革后,一心跟共产党走合作化道路,动员8名农民组织互助组,陈淑贞被群众选为互助组组长。1953年4月,麦苗遭到一场严重霜灾,陈淑贞带领互助组成员,施肥浇水,奋战三昼夜,使桔萎的麦苗复苏,并取得了午季小麦单产140斤的好收成,较单干户每亩多收50斤左右,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这样,单干户纷纷要求参加互助组,互助组由8户增加到16户。不久,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陈淑贞当选为社长。1957年,陈淑贞的合作社社员增加到104户,按上级要求,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为高级社。1958年,正式成立了“三八人民公社”,陈淑贞任社长。
陈淑贞的模范事迹传遍淮北,在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影响很大。安徽作家鲁彦周以此为素材,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三八河边》,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剧本,拍成《三八河边》电影,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扮演该片主角。1958年8月,陈淑贞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大会期间,陈淑贞不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而且与申纪兰、张秋香、李开等劳动模范一起,到周恩来总理家作客。同年10月16日,国家副主席刘少奇来到宿县,会见了陈淑贞。1959年2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书记处书记彭真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宿视察,也会见了陈淑贞。1959年9月,陈淑贞与安徽省省长黄岩等一起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大会。同年10月,与宿县著名救灾模范黄景堂等,乘飞机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2周年庆祝大典。在苏期间,又先后访问了基辅、卡霍夫卡,参观了苏联的集体农庄。1960年后,曾一度调县农科所工作。1981年不幸因车祸伤重去世,终年56岁。
方先觉传
方先觉(1903—1982)号子珊,祖居今宿县栏杆张山乡方家村,生于1903年。青年时曾就读于南京工业学校,后入黄埔军校,为第三期毕业生,并受训于高教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排、连、营、团长。抗日期间,曾率部参加台儿庄、九江等战役。1938年调任国民党预十师副师长。1939年,因重创南昌日军赢得声誊。
1940年预十师参加皖南青阳战役,方晋升为正师长,不久编入第十军。1941年参加长沙会战,经四昼夜奋战,日军败北。此即当时轰动世界的“长沙大捷”。方因指挥有方,升为中将军长。
1942年方的第十军奉命移驻衡阳,日军从武汉倾巢南犯,先占长沙,再攻衡阳,方被围困,孤军奋战47日,最后因弹尽粮绝逃到重庆,蒋介石设宴为方洗尘。
1945年春方就任1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昆明207师(青年军)师长。后又调任汉中地区青年军206师师长,蒋介石将其次子蒋纬国派往该师任营长,以示对方的垂青。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委任方为整编88师(即原师)师长兼徐州警备司令。
方于徐州任职期间,曾参加进攻解放区的内战,因连吃败仗,被调任南京国民党第一训练处副处长,代该处处长王敬久负责收容各地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南京解放前夕,调往温州地区任军事训练部长,不久,即离开大陆去台湾。1983年病卒于台湾。
赵一鸣传
赵一鸣(1908—1983)宿县人。原籍山东金乡县,周岁即随父母逃荒流落到宿县定居。8岁读私塾,1923年考进宿县乙种商业学校读书,该校教师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给一鸣以进步影响。1924年在党的领导下,成立宿县非基督教大同盟,组织学生游行,宣传革命,一鸣是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1925年,经王东藩、江汉伯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因年轻转入共青团过组织生活。1927年北伐军攻克宿县城,不久成立工会,一鸣即负责工会工作,两次组织工人进行大同盟罢工,均获得胜利。1928年担任县委巡视员,在当年召开的县团代会上,被选为团县委委员,不久担任了团县委书记,参加县委。
1929年四月底,一鸣到徐州参加特委扩大会议,因会址被敌人发现,一鸣与到会的7位同志同时被捕。敌人从一鸣身上搜出日记本、党的六大文件和“宿县共青团二、三月工作报告”(未成槁)。一鸣考虑自己已经暴露,应该独自承担责任,掩护其他未暴露的同志。这样,除特委书记李斯外,其他同志不久相继出狱,而一鸣被判刑3年,后被押解到苏州高等法院监狱。在狱中,赵一鸣不但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百般折磨,始终坚贞不屈,还和同狱的革命同志酝酿建立了狱中党组织,发动绝食斗争。反动当局以“罢饭闹事罪”给一鸣加刑3个月,转送第三模范监狱,不久又转该监分驻所。一鸣在该所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积极从事狱中斗争,这样,当局又给一鸣及同狱4人各加刑二年六个月,押送第三模范监狱执行。1930年秋又在狱中成立了党支部,一鸣任支部书记,不久,因送信人王宝旺出卖,一鸣又以“在监内组织反革命团体”罪,再次加刑一年零两个月。赵一鸣由于坚持不懈地在狱中坚持斗争,先后被三次加刑,共判有期徒刑六年十一个月。先后被敌人关押在丹阳监狱、句容监狱、南京第一模范监狱和苏州反省院,直至1933年,一鸣的大姐花钱营救,才被释放。
一鸣出狱后,先后到上海、宿县、西安等地寻找组织关系,未果,又返回宿县,秘密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年底,一鸣同王恒赵等十余位同志成立了宿县抗敌救亡社蒿沟分社。1933年初,组织了连庄会这一群众武装自卫组织,给后来建立抗日游击队准备了条件。
1938年春,匡亚民从陕北回宿,一鸣与他取得联系,恢复了党籍,又介绍王恒赵入党。宿县沦陷后,赵一鸣和王恒赵等组织起第一批武装力量。这批武装于1938年冬由王烽舞等带到山东编入苏鲁豫支队。一鸣继续留在地方组织第二批武装力量。经过半年时间,发展到近千人。1939年6、7月间打响了蔡桥战斗,打得日寇向西寺坡方向溃退。1939年秋建立萧、宿、铜、灵游击根据地,一鸣任股北区区长。1940年初成立宿东办事处,一鸣任办事处主任。同年五月正式建立宿东县,一鸣任县长。1941年秋,区委书记岳之平被塔桥伪军抓走,一鸣闻讯赶去,给敌人造成兵临城下之势,通过已被争取的伪军头面人物传话,“如不交人,立即拔掉据点”。敌人恐慌,意欲交人,又怕对鬼子交不了差。经双方商定,在伪军押送县城途中,我方在途中伏击,伪军假打真放,这样,将岳之平救了回来。连璧区区长关焕章被灰古集伪军打伤抓去后,也采取同样的办法,将关焕章救回。1944年一鸣任宿东县委书记兼县长。
1946年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宿东地区环境恶化,一鸣按照上级“就地坚持打游击”的指示,带领县直机关和警卫连转战宿东各地。1947年初,环境更为险恶,赵一鸣只好西撤到河南平岗,被任命为商、鹿、亳、柘县县委书记。同年9月又任宿、蒙、怀工委书记。10月任宿东县委书记兼县长。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恢复了萧、宿、铜根据地。1948年秋淮海战役前夕,收复了整个宿东,各级政权相继建立,武装部队顺利扩大,江淮军区和豫、皖、苏军区打通,成立了江淮三专区,一鸣出任专员。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后,一鸣任三专区支前司令。1949年4月,一鸣回专员公署工作。建国后,曾先后担任宿县行署专员、芜湖市市长、省卫生厅厅长、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1983年因病去世。
郑良瑞传
郑良瑞(1902—1983)宿县东西铺老王寨人,贫农出身。1926年投身革命,1928年入党,历任战士、排长、连指导员、大队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委委员等职。
郑良瑞8岁丧母,兄妹二人跟着做木匠活的父亲逃荒在外。12岁入私塾,因家贫,时读时辍。1926年,23岁的郑良瑞为了找出路,到广州投考黄埔军校,被取在直属黄埔军校的学生军里。是年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不少共产党员被捕,良瑞脱离该校到南京又转汉口,入黄埔分校独立大炮连当士兵。7月,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良瑞不得不离开部队经九江到上海,在上海干了一段时间小工,1937年底回宿县。
1928年初良瑞参加了王景、王景超等人组织的”学生读书会”(党的外围组织,)
反对地方的土豪劣绅。不久到宿城参加农民协会,任宣传员,做党的秘密工作。是年四月,良瑞经朱务平,王洁民介绍正式加入共产党。当时一片白色恐怖,党的组织活动已转入地下,良瑞的活动范围在宿县东三铺、水池铺、西寺坡车站一带。
1930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良瑞被捕入宿县监狱,虽经酷刑逼供,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敌人也无确凿证据,后被勒索500块银元才获释。良瑞并未因倾家荡产而对革命灰心。1931年7月良瑞瞒着父亲到宿县东关找到王东藩接上了组织关系。组织上要良瑞到濉溪烈山以做小生意为掩护做秘密工作。后因县委负责人被捕牺牲,良瑞在烈山又一次失掉组织关系。良瑞从烈山到淮南九龙岗当了井下工人,后被资本家开除。1933年又到上海做工。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良瑞回宿县找到戴晓东、王烽舞等人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参加了宿东抗日人民自卫队,负责后勤工作。
1938年底,自卫队奉命北上,集中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正式编为四大队三营九连,良瑞任副排长。1939年春末夏初,良瑞奉命同桑英法一道回家乡扩军。由于良瑞的群众基础好,仅20多天的时间,就有30多名青年入伍。因日军“扫荡”,无法将新战士带回部队,不得已由桑英法带着这批青年在道庄子一带跟随赵江川的部队活动。郑良瑞独自过铁道西去找部队,五月在濉溪徐里找到苏鲁豫支队改委吴法宪,才知道部队已到陇海路北面去了,只好将新战士编入胡炳云大队。完成任务后,良瑞又回到家乡。同余小仙、陈凤阳、谷树平等商议建立武装。他们消灭了土匪丁玉才,缴获步枪十余支,机枪一挺,建立了一支武装队伍。这一段时间,我党为了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干部和队伍不断经西寺坡一带过铁路,良瑞出色地完成了对张爱萍、刘玉柱、刘瑞龙、吴芝圃等人的接送任务。
1939年秋,良瑞按张爱萍同志的指示,将部队扩大,命名为沱河大队,良瑞任指导员。不久在花庄西大吴家与日军交锋,击毙敌人一名,余敌狼狈逃回城内。不久,又消灭了伪司令化盘九。是年十月,泞河大队和蕲县、刘村的抗日部队组成刘、关、张大队,张爱萍派王立黄负责指挥,良瑞任大队军需。不久因皖东北部队缺员。这支部队奉命编入主力,由桑英法带去,郑良瑞仍留在地方工作。
1940年,良瑞留在地方又组织起两个排,继续活动在津浦路东、宿灵公路以南地区,后和宿东县陈如衡配合将部队带到皖东北。这时皖东北我军主力撤离,敌伪活动猖獗,良瑞的部队到达后,一举消灭了魏庄孜的维持会,活捉维持会长并斩首示众。接着又攻老渡口的敌人据点,良瑞率领战士用手榴弹炸敌碉堡,敌人连夜逃回盱眙县城。主力部队回皖东北后,良瑞又带领自己的部队回到地方。
由于游击队内部的地方观念、宗派主义,排挤郑良瑞,加上革命队伍内部混进了阶级异己分子芦道忠、朱敬业等,造成盛圩孜、倪圩孜两次战斗失利。在此情况下,郑良瑞识大体,顾大局,忍辱负重,支撑全局。将部队整顿后,化整为零,对敌人进行反“扫荡”斗争。1942年初正式成立了县大队,良瑞任大队长。1942年底,宿灵大队改为县总队,郑良瑞任总队副。
1943年4、5月间,良瑞到皖东北参加整党学习,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学习结束回来后,接任宿灵县县长。1944年4月,邳睢铜地委召开英模大会,郑良瑞被评为模范县长,1945年5月,宿灵县、宿东县合并为宿县,良瑞任副县长。
1946年夏,蒋介石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县委暂时撤到宿怀县。随即又撤到河南。1947年上级指示收复宿东地区,良瑞立即带一支六七十人的小部队回到宿东,赵一鸣任县长,陈如衡任副县长,郑良瑞任县委书记。群众看到自己的部队回来了,喜出望外,在群众帮助下,很快收复了宿东地区。1948年4月,在灵北某村成立新地委,郑良瑞被选为地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良瑞任宿县县长,省半汤工人疗养院院长等职,1983年10月因病逝世。
韩景玉传
以做烧鸡著称于世的韩景玉(1908—1983),原籍山东省泗水县。因年荒家贫,于1917年随父母逃荒来到宿县老苻离集,寄居在北门外一座破庙里,靠拾柴卖开水糊口度日。
津浦铁路通车后,韩景玉全家于1918年春迁至苻离集车站,先以卖烧饼为主,后兼卖卤鸡。
1910年山东德州人管再洲来苻离经营德州扒鸡。1915年,江苏丰县人魏广明来苻离经营红曲鸡。二十年代,韩亦学习生产,形成了管、韩、魏三家鼎立经营烧鸡的竞争局面。韩家为提高竞争能力,集各家之长,在原有制作基础上,加上八味中药材。后又走访老中医,再加上三奈、良姜、草果三味辛温药物。这样,经过精心制作,不仅色、香、味形俱佳,而且还具有舒气、健胃的效用。在操作上又增加剪断软骨、折断肋骨两道工序,使造型更加美观。遂命名为“苻离集烧鸡”,赢得了顾客的好评,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在同行业中跃居首位。
1956年苻离集成立烧鸡联营社,韩景玉任副社长,后扩大为国营苻离集烧鸡厂,韩景玉任副厂长。同年韩景玉以特等技师的身份赴北京参加全国食品展览会,受到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的接见。
韩景玉于1982年退休,1983年冬因患脑溢血逝世,享年74岁。
张朝春传
张朝春烈士(1963—1984),1963年10月出生在宿县灰古区高滩村。1982年入伍,不久,编入云南边防军,曾数次被评为学习雷锋的积极分子,并三次受过嘉奖,1985年3月光荣牺牲于边防前线。
1984年12月下旬的一天,张朝春正坚守在云南边防前线一六六阵地,突然接到父亲病故的家信,本想请假回家,但想到大敌当前,就把信往口袋里一装,拿起枪走上前沿观察敌情。他向指导员汇报父亲病故的消息时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我要化悲痛为力量,狠狠打击敌人。”
一六六高地地势,敌方阵地较高,我方较低,经常受到敌方封锁,身为副班长的张朝春,积极协助班长摸索制敌方法,其中一号哨位距敌只几十米,张朝春主动要求带领两名战士坚守。从1984年12月19日至28日,他一个人击毙敌人四名,用火箭筒摧毁敌人火力点两个、屯兵洞一个。1985年1月,张朝春与班长率领战士在50多天的防御中共毙敌35名。由于敌人的火力封锁,战士经常两三天喝不上水、吃不上饭,张朝春先后15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山下为战友背水背饭。
1985年2月中旬,张朝春又收到叔父病故、哥哥触电身亡的家信。家中剩下年迈的母亲,体弱的嫂嫂与两个年幼的弟弟。张朝春以顽强的毅力,忍着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没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继续坚守在阵地上。3月,经再三请求,张朝春参加了小尖山战斗,并担任了突击队队长。临行前,他把自己的手表及五元津贴费交给留守的战友,嘱咐说:如果牺牲了,就把它交给党组织,是最后一次党费。战斗打响了,张朝春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勇猛冲杀,连续击毙七名敌人,坚守阵地一昼夜,与战友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3月9日晨7时,张朝春奉命返回原阵地,中途不幸被敌炮弹气浪冲倒,跌下悬崖,光荣牺牲。张朝春在1984年12月进入猴山前沿阵地时就写了“誓死抗击越寇、坚决保卫祖国”的血书,终于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林方标传
林方标,宿县褚兰区林官庄人。生卒年月不详,清嘉庆十六(1811)辛未武科探花。历任甘肃甘州提标、城守参将,并差赴新疆塔尔巴哈台屯防。道光时,调任浙江衢州镇总兵,兼署浙江提督。后因老告退,病卒。
抗日战争前林官庄每年逢春会(农历二月初二)时,乡人为纪念林方标,将其生前遗物如刀枪等展出供人参观。今故居尚存。
雷震春传
雷震春,字朝彦,祖籍合肥。自幼随父母来宿定居。
清光绪六年(1880),雷因家贫,投军入伍。后入北洋武备学堂,转至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先后曾任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江北提督等职。民国二年(1913),任江西查办使。曾参与张勋的辫子军进南京,趁火抢劫,得发横财,即于宿县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公馆。并强运原清室某陵的汉白玉雕,将其祖茔修整一新。
未几,辫帅张勋北上,雷同往,出任北京军警执法处处长,授衔“震威将军”。宣统复辟,任陆军部尚书。复辟失败后,雷曾一度被捕判刑。“特赦”出狱后长期居住在天津。
马祥斌传
马祥斌,字文伯,祖籍灵璧县,久居宿县。
马早年从军,后任巡防营管带。曾一度出任蚌埠警察厅厅长。民国二年(1913),倪嗣冲督皖,马任安武军第一旅补充营营长。后升为团长、旅长。
民国十五年(1926),北伐军击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马遂易帜,投入革命,编为独立第五师,并任师长。后因参加合肥战役,力挫直鲁联军张宗昌部,被蒋介石委任为暂编第十一军军长。后来,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勾结先前投降马祥斌的原北洋军官张敬尧、袁家骥,在亳县将马祥斌劫至徐州,由褚玉璞(北洋军阀将领)劝降,未成。马又被解送到济南。张宗昌亲自出面,劝马放弃革命,为马拒绝,张见马志不可夺,遂将其杀害。

历史上原属宿县的一些著名人物,附录于后,以资查考。
桓谭传
桓谭(公元前23—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淮北市)人。东汉初著名学者。对天文学很有研究,主张浑天说,亦谙音律。谭父为成帝时大乐令,谭以父任为郎。新莽时期做过掌乐大夫,光武帝时任议郎给事中。因不满朝政,曾上书要求改革,未被采纳。后来又上疏光武帝,要求禁止谶纬迷信,同样遭拒绝。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光武帝建灵台,公布图谶于天下,他再次反对,触怒了光武帝,被斥为“非圣无法”,几乎要拿他斩首。后来,虽免除死罪,仍遭贬谪,出为六安郡丞,途中病死。唐元和中,宪宗东巡至沛,使使者到谭家祭祀,乡里以为荣。谭家藏书甚多,故时人语曰:“挟君山之书,富比猗顿。”
桓谭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否定天有意志,认为政权的得失和人间的祸福全在于人类的行为。指出信鬼神、好卜筮、讲祭祀,并不能挽救腐败王朝的灭亡。他还认为神仙是不存在的,寡欲养性并不能长生。桓谭说:人的生命是由形体和精神相结合形成的。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如同火光和烛体的关系一样,火光的强弱是随烛体和油脂的长短多少为转移的,精神的强弱也是随形体的强弱为转移的,烛体燃烧完毕,灯火无法复燃,人的形体衰老死亡,精神也随之消灭。人老如秃灯,人死如灯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必然经过生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依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的神仙方术,迷信思想是一种严厉的批判和勇敢的挑战。
《后汉书》本传说,桓谭著有《新论》一书,共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有《桓子新论》十七卷。原书早已佚失。清孙冯翼有辑本,严可均亦有辑本,这些辑本均收编在《全汉文》中。现传《新论·形神》一篇,又收录在梁僧佑所编的《弘明集》中。
嵇康传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今濉溪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相传其先祖姓奚,会稽上虞人,因避难迁铚。铚有嵇山,家住山侧,因以为姓。嵇康曾任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康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因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昭集团,遭钟会构陷被司马昭杀害。临刑时,有太学生3000人上书求救,不许。康索琴而弹,慨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40岁。
在哲学自烈观方面,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他还认为元气中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变化推动了万物的发生。他说:“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太师箴》)。这就是说人和物,都是由天地间阴阳二气的作用孕育而成的。他还说:“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声无哀乐论》)这是认为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是自然界自身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嵇康长于四言诗,风格清峻秀逸。代表作有《幽愤诗》、《赠秀才入军十八首》等。他擅长散文,成就远在诗歌以上。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但文中标榜放荡不羁的名士风度,消极影响也不小。嵇康善鼓琴,所作《琴赋》是描写音乐的名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五卷,至宋代仅存十卷。近代有鲁迅辑校的《嵇康集》和戴明扬的《嵇康集校注》。《晋书》有传。
戴逵戴颙传
戴逵(?—396)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字安道,谯郡铚(今濉溪县)人。后迁居会稽剡县(治所在今浙江嵊县西南),终生隐居不仕。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所画山水、人物,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之评。工书法,善鼓琴。
逵性高洁,不慕名利。孝武帝时,屡次征召,皆不就。病卒于家。他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见《广宏明集》)与高僧慧远等反复辩论。又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和轮回说。在《流火赋》中说:“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逵又不满于西晋名士的放诞、纵欲,曾撰《放达的为非道论》以辩驳。著有《竹林七贤论》二卷,已散佚。《全晋文辑佚》中载有文二十余条。《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卷,已佚,今存《流火赋》(残)、《闲游览》等文,散见于《初学记》、《艺文类聚》。《晋书》有传。
戴颙,逵子,字仲若。雕塑家,善琴、工书画。曾游吴下,隐于桐庐。每当春日,携双柑斗酒出游。人间他到什么地方去?颙回答:“往听黄鹂之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他的放荡不羁,可以想见。著《逍遥论》,注《中庸》,阐述庄、周学说。南朝元嘉中,朝廷屡次征召,皆不就,终老林泉。
刘臻传
刘臻,字宣挚,相(今淮北市)人。隋文学家。年18举秀才,仕梁,历任邵陵王东阁祭酒、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北周时,为冢宰宇文护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出其手。后为露门学士,授大都督,封饶阳县子,历任篮田令、畿伯下大夫。入隋,进位仪同三司。左仆射高伐陈,臻随军掌管文书,进爵为伯。皇太子杨勇引为学士。爱好经史,精通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开皇十八年死,年72。据本传,原有集十卷,已佚。今仅存《河边树诗》一首,描写枯树,寄寓其迟暮之感,载《文苑英华》。《北史》、《隋书》有传。
傅友德传
傅友德(?—1394),相(今淮北市)人。明代开国名将。少年骁勇,善击刺骑射。元末从龙凤将喜喜入蜀。喜喜败,投明玉珍,不能用,遂走投陈友谅。朱元璋攻江州,至小孤山,傅率所部降,用为将。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阳湖之战中,先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后带伤截击陈军于泾江口。次年又从征武昌,率数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平武昌后,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因战功卓著,升任江淮行省参知政事。又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定汴、洛,进克大部。又从克太原,定山西。克庆阳,定陕西。洪武四年(1371)任征虏前将军,与汤和分道伐蜀。率军由文县(今属甘肃),打开了入川门户,趁势拔汉州(今四川广汉),围成都,迫夏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赞友德功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万征云南,出奇制胜,消灭了元梁王军主力,迫梁王自杀。十七年,论功进封颍国公。二十七年,因事被朱元璋赐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