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我县的医药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仅有中医中药。1913年江苏丰县人刘汉三,在宿城大东门内开普济医院,这是我县第一家西医诊所,外科能做脓肿切开手术。后有山东人王国宝在小隅口开华兴诊所。1916年美国基督教会在南关建民爱医院(今地区医院前身),有病床30张,主要医务人员都是美国人。内科能处理疑难病症,外科能做下腹手术。1938年宿县沦陷后,日本人在城内开设3个诊所,即“内川元良”、“内仓”、“田中”诊所。日本投降后,这三个诊所即关闭。1945年国民党县政府在宿城建立了县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5人,设备简陋,不分科室。宿城还出现了中医医师工会,理事长为陈粹吾;西医医师工会,理事长为王灿臣,两会会员近200人。
建国后,我县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县有卫生院,各区、乡、村陆续建立起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器械逐年增加。据1982年统计,有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麻风病院、卫生进修学校各一所,县直卫生医疗单位5个,区镇卫生院16个,公社(乡)卫生所88个,大队卫生室722个。另外工业、农林、水利、财贸、交通系统还有门诊部(所)、医院38所,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我县的重点医疗单位有以下几个:
(1)宿县人民医院宿县人民医院创建于1949年,为县直门诊室。1950年随宿县人民政府迁到苻离,命名为宿县卫生院。仅有病床20张,医务工作人员16人。1954年又随县政府搬回宿城。这时,全院工作人员增加到123人,病床增加到100多张,科室也增加了。由于宿县专署迁到蚌埠,南关的专署医院交给了宿县,遂改为宿县人民医院,原县卫生院改为中医研究所。1964年专署由蚌埠迁回宿城,南关的宿县人民医院也由专署收回。1971年在宿城北关新建了一座县医院,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现在的宿县人民医院,临床和辅助科室齐全,有内科、神经内科、小儿科、传染病科、普外科、骨科、泌尿科、妇产科、眼科、口腔科、中医科、针灸科、检验科、放射科、理疗科及心电图室、超声波室、胃镜室。医疗设备配套,技术力量较强,现有医务人员194人,其中主治医师15人,西医师48人,中医师7人。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院部设有人事、业务、总务等股。目前宿县人民医院已成为我县综合性的医疗中心。
(2)卫生防疫站1956年宿县建立起卫生防疫站,当时全站人员14人,化验室只有一台显微镜,卫生防疫工作刚刚起步。1957年防疫站迁到环城南路今站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防疫工作受到严重破坏,机构解散,人员下放,卫生防疫工作无人过问。十年浩劫过后,防疫站重新建立,设有防疫组、卫生组、地方病组、化验室、库房。人员齐全,设备配套,化验室能开展各项防疫检验项目。同时各区都配备了防疫员。现在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卫生防疫网
(3)妇幼保健站我县妇幼保健站于1952年建立。当时仅能开展新法接生和处理一般难产。1957年县举办妇幼保健培训班。从各区卫生院抽调女医务员学习新法接生,治疗妇幼疾病,半年结业仍回原单位工作。1961年推广三调三不调(妇女经期调干不调湿、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孕期调轻不调重)和四期(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保障了妇女的健康。
“文化大革命”时期,妇幼工作也遭到破坏。重建后的妇幼保健站有医师6人,医士6人,保健员一人。各区也都有了专职保健员,指导妇幼保健工作。
(4)麻风病院六十年代我县发现了麻风病。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普查,并于1963年在蕲县区白安公社(乡)建立了一所麻风病院,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收容了一批麻风病患者。至1981年共收病人103人,治愈97人。经随访复查,无一例复发,死亡3人,还有3例病人未愈。同年该院与灵璧的麻风病院合并。
(5)县卫生进修学校宿县卫生进修学校建于1980年,座落在宿城北关护城河北岸,与县人民医院为邻。师资以县医院医生为主、固定编制只有6人。这所学校所担负的任务主要是培训区、乡医院初、中级卫生人员,学习期限为三个月、六个月、1年不等。建校以来,已办进修班8期,培训各类卫生人员560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