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全日制小学
民国时期,宿县教育事业落后,各类学校设备简陋,还有部分私塾更为陈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连年遭受水灾,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党和人民政府在组织生产自救的同时,教育、鼓励灾区教师和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坚持了灾区教育,战胜了灾荒,巩固了已有的学校。县人民政府为表彰先进,评选了坚持灾区教育的模范教师、模范校董,颁发了奖状、奖品,鼓舞了全体教育工作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52年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自动献工献料办起了乡、村小学,小学有了很大发展。全县小学增加到689所,在校学生81164人,教职工2660人。1958年全县小学有576所,学生109788人,教职员工3654人。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遭到一场严重浩劫,学龄儿童入学率曾一度下降到60%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贯彻了“调整、改革、巩固、提高”方针,全县小学教育又得到稳步发展与提高。1982年全县小学有724所,学生173742人,教师6628人。
建国后宿县全日制小学教育发展概况表

(续上表)

学制与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解放后小学仍沿用四、二制,即初小修业四年,高小修业二年。1951年党中央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试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四、二分段制。1953年试行,结果因师资、设备条件较差而停了下来。1969年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至今未变。
二、耕读小学
耕读小学是小学教育中贯彻“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中所产生的新事物。1958年全县办起91所,学生1631人。它的办学原则是:“群众自愿自筹经费,自请教师,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由于是群众办学,因而也称民办小学。
办学形式,小型分散,就近入学,方便走读。课程设置、学业考核、升学等与公办小学一样。安徽省教育厅还新编了耕读小学专用课本。1966年全县有耕读小学870所,学生2900人。1967年耕读小学一律改为公办。教师公、民办进行搭配教学,耕读小学不复存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