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代宿县设有学正、训导等学官,掌管教育及文庙祭祀事宜。当时城内有书院、义学,乡村有私塾、门馆。书院有文山、正谊、古濉(在濉溪),其中正谊书院对以后宿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最大。
正谊书院地址在今宿地行署,原名培菁书院,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知州赵霖以公款购民宅——培菁园遗址扩建而成,故名培菁书院。取菁莪造士,培养人才之意。道光十二年,知州周天爵集资重修,易名“正谊书院”,同时建考棚。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改书院为学校。城内设有师范,高、初等小学校,乡村集镇也建有初等学校,群众称之为“洋学堂”。
民国初年,宿县劝学所成立,学校渐有增加。民国十三年(1924),全县有各类学校203所。民国十六年(1927)后,战争频仍,学校多半停办,全县公、私立学校仅存80所。其中高等小学校15所,初等小学校64所,职业学校1所。学生只有3902人(女生275人),教职员工267人,常年教育经费2.71万元。
1938年宿县沦陷,日本侵略军开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但入学的人数不多,教育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共产党在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大力兴办游击区教育,组织青少年入学,并动员广大群众积极上冬学,开展群众识字运动,以提高广大群众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了宿县,不久内战开始,战争环境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解放战争期间全县只有中小学215所(其中初中8所),在校学生22255人,小学入学数占学龄儿童人数的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旧的教育制度,建立了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不但巩固了已有的学校,而且又兴办了不少新的学校。1951年,全县有中小学386所,学生61456人,比解放战争期间增长近二倍。业余教育也有新的发展,冬学、民校学员有31202人,业余职工学校学员有1460人。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学校教育又有新的发展,全县中小学增加到589所,学生116933人。十年动乱中,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全县中小学有856所,学生21446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全县农村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城镇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1985年全县在校中小学生达22286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4%。这在宿县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