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后的三十多年来,约占一半以上的水利工程用于河道的治理。到1983年全县已开挖、疏浚大型河道八条,称为宿县的“八大河流”,大、中沟1832条,河、沟布局合理,排蓄兼用,收到显著效益。
新汴河是1966年至1970年开挖而成的人工河,是治理淮河的主要工程之一。在宿县境内长40.4公里,它的最大排洪量为1450立方米/秒,通过沱、濉两河分流排洪,使排洪能力提高3~5倍,最高洪峰降低1~3米,基本消除了我县北部地区汛期顶托倒灌现象。
浍河过去浍河没有堤防,每至汛期洪水泛滥成灾。1976年对浍河进行了治理,并兴建了拦河闸,可灌溉农田达3.46万亩。现在成为我县南部主要行洪河道之一。
沱河1951年和1957年我县对沱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道治理。1966年开挖新汴河时,又截沱河上游的来水入新汴河,沱河泛滥成灾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70年代因芦岭矿区的塌陷,造成沱河大堤下沉,酿成险段,每至汛期,需加固加高下沉的大堤,耗费较大。
唐河解放后有三次变迁。新汴河开挖后,肖濉新河引河截断了唐河上游来水经地下涵入沱河,下段河水入濉河。唐河也是排除内涝的河道,现排涝面积达9.6万亩。
濉河历史上曾是黄河的分洪道。原河道淤塞严重,每至汛期溃堤决口。1957年虽经两次治理,灾害未能消除。新汴河开挖后,濉水从老苻离东截入新汴河以排洪。又在中上游修建了苻离、张树、灰古、草坝等节制闸,提高了行洪、排涝、灌溉能力。
奎河1951年、1956年分段进行治理,但标准偏低,河道断面达三年一遇排涝标准的35~40%。1966年以后,徐州市工业废水大量排入奎河,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变成滔滔黑水,鱼虾不生,草木不长。曾多次与江苏省有关单位联系治理问题,但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澥河1958年进行疏浚拓宽,截弯取直,水患大为减轻,现在标准为五年一遇的53%。
新河1953年从宿县任井沟口到三铺龙玉庙截入小黄河。1956年截入新河自蒿沟入北沱河。1954年、1956年、1976年曾多次对新河进行过阶段疏浚,得到较好的治理。
下一篇:第三节 水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