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前,我县没有林业专门机构,1952年我县始设国营林场。1954年初建国营苗圃。随着林业的迅速发展,林场苗圃不断扩大。
一、苗圃
1954年在苻离集横口乡建立国营苗圃20亩,有3名专业育苗工人。1955年苗圃迁至苻离集北张楼。1956年,苗圃迁至宿南任桥区扩建(张楼土质因适宜果木生长,遂改为园艺场)时,任桥苗圃有地150亩(另有不少抛荒地),职工15人,干部2人。
1965年,由于任桥苗圃划归固镇县,我县将任桥苗圃部分职工迁至紫芦湖重新建圃,苗圃面积有1800亩,房屋20间,马车1辆,牲畜8头,职工26人,其中干部4人,属事业单位。苗木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调拨。1968年改事业单位为企业管理、差额补贴的办法,年育苗200余亩,出售苗木收入约2万元左右。
1969年,紫芦湖苗圃由下迁的安徽农学院占用,便在东二铺新建苗圃,面积1300亩,有正式职工26人,干部3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2名。十多年来,二铺苗圃累计育苗5373亩,出圃树苗2400万株,收入84万元。建圃第三年已自给有余,多年被评为宿县地区苗圃先进单位。
1977年,苗圃土地因被县养鸡场占用一部分,减少到1200亩。其中苗圃700亩,试验林140亩,用材林101亩,粮田100亩,其他用地170亩。正式职工已发展到61人,临时工25人。购置拖拉机1台,大牲畜6头,房屋1200平方米(其中温室45平方米)。此外还引进培育了各种花卉、珍贵树种425个品种。1977年以后,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千元以止,年年结余。
二、林场
(1)老海寺林场国营,属县,位于栏杆区境内。该场东临小史家,西邻石相集,南接大旺疃,北连褚兰区黑山窝。1956年开始大面积造林,1958年基本结束,并于1958年建场,总面积1万亩,其中有林地8千亩。下设一个分场——张楼分场。现有96个树种,主要树种为侧柏、刺槐,占有林面积的70%。场内林木,现已普遍成材。蓄积量约1.4万平方米。该场因可耕地较少,加之土质瘠薄,水源缺乏,交通闭塞,自营收入甚微,场内职工工资及其它费用,过去由上级林业部门予以补贴。自1980年,开支经费改由本场支付。1983年,该场有职工19人,房屋20间,汽车1部,牲畜3头。
附:张楼林场
张楼林场是老海寺林场的一个分场,位于苻离区丁集乡境内。有山场5200亩,有林地2400亩,良田110亩。1970年前为“张楼园艺场”。1970年划归“宿县五七大学”管理,更名为宿县五七大学张楼分校。1979年,宿县五七大学撤销,该场仍交回林业部门,恢复原场名称。因有良田繁育苗木,近年收入较丰,职工生产、生活秩序井然。
(2)镇头寺林场国营,建于1952年,是宿县境内最大的林场。位于夹沟西部山区,隶属宿县行署林业局。内有镇头、大方、龙泉、秦山诸寺,依照地形和林木分布,形成镇头寺、大方寺、秦山寺三大片,总面积2.93万亩,其中大方寺片(含龙泉寺)1.30万亩,镇头寺片1.30万亩,秦山寺片6000亩。该场为事业单位,到1983年有职工140人,以管护现有树木为主,兼育少量树苗及引进树种试验。镇头寺林场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内有参天古木及稀有、珍贵树种。初步调查统计,这里有120多个树种,其中稀有树10余种。树种最多的是大方寺山窝,这片树林面积越1.20万亩,其中三分之一为次生林,主要树种有麻栎、五角枫、栓皮栎、黄连木、椴树、山麻秸等。灌木则有山胡椒、算盘子、黄荆条、小构树、枸杞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杜仲、桂花、油树、马尾松等。其中一棵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古青檀,则为淮北青檀之最。大方寺由于林深路崎,山峦重叠,人迹罕至,解放前曾为土匪出没的场所。民国时期,兵匪三次焚庙,寺右两人合抱粗的山麻秸树,三人合抱粗的古皂角树和其它10余棵古树均被毁坏。建场后,还引进不少的优良树种,如六十年代引进的川楝,现已高达10余米;胸径30厘米;引种的核桃,第三年结实,现已高10余米;竹子竟长到20米高,胸径达15厘米。场部一株高20米,树冠直径8米的大雪松,系1959年引进,为淮北引种雪松之始。
70年代,在镇头寺林场场区内建成一座容量为220万立方米的五柳水库,常年碧波粼粼,犹如一面巨大的明镜镶嵌于青翠的群山之中。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避暑游览胜地。
附:古树名木
①闵祠圆柏在曹村区闵祠院内,传为闵子骞手植,故称“闵柏”。树龄约2500年,树高16米,胸径1.3米,目前生长正常。这株圆柏是我县现存古柏中最老、最大的一株。
②宣山圆柏在栏杆区张山公社宣山大队村前西山脚下,为一孑立坟树。树龄依据坟的年代推测约在400年以上,树高11米,胸径90厘米。苍枝翠叶,古状可掬。分叉处向东南方向伸出一长枝,随风摇曳,似在向游客招手,故有“淮北迎客松”之称。
③黄疃圆柏在夹沟区黄疃小学内。树龄约400年,树高10米,主干高8米,胸径80厘米,枝叶繁茂。此处原为“火神庙”,黄疃小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所设。
④闵祠银杏在闵祠院内,传为闵子骞手植。树高13米,胸径91厘米,人们称此树为“闵公孙”。
⑤二郎寺银杏在夹沟集西2华里处,寺前有古银杏一株,称为“二郎银杏”。根据综合分析和推算,其树龄当在2000年以上。树高26米,胸径1.5米,侧枝分三层开展,冠幅200平方米,是我县最大的一株古银杏。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成祖朱棣北征,曾屯兵二郎寺北1里处(今称之为皇殿湖)。成祖即宿于二郎寺内,并系马于这棵银杏树上。现树下有巨石一块,传为朱棣军校所置。大石表面光滑,当为历代人们坐在此石上纳凉所致。1953年被狂风折断七根树枝,最大的一枝直径达50厘米。1964年,树叉间曾生出一株幼苗,几年后枯死。1980年以前,枝叶尚嫌稀疏,并常见枯枝,近年转旺,有“返老还童”之状。
⑥镇疃银杏生长在夹沟集西北15华里处的镇疃寺院内,树高12米,胸径1.88米,冠幅120平方米,年给果50~200斤。据秦山寺107岁的老僧说,他记事时,树就这么大了。1982年经北京林学院专家考察推算,树龄约在1000年以上。
⑦老海寺银杏在老海寺林场院内,有两株古老银杏。东为雌树,高28米,胸径90厘米,年结果300~400斤。树龄约500年左右。西为雄树,高25米,胸径1.4米,据1982年考察测定,树龄约在900年以上。
⑧大尚庄古槐在栏杆区解集公社大尚庄。树高7.5米,胸围3.6米。主干高1.5米,树冠覆盖125平方米。主干向阳面外皮枯朽已达200年以上。古槐树下原有一只铁铸香炉,不知何人何时所铸。70年代被人抬去当夯用而遗失。树下还有一口井,水清冽,井盘石被井绳磨成道道深沟,足见其年代久远。
⑨大店唐槐在店区肖柳村前宿灵公路南侧。古槐树高8米,胸径84厘米。相传唐代罗成在此拴过马,故称为“唐槐”。宋代置灵璧县,此槐在宿灵两县交界处,后划归宿州。当时灵璧县有人在“唐槐”东栽一槐,称为“灵槐”。两槐之间,建一庙,名为“宿灵庵”,为两县分界处。1939年灵槐被风吹断,庵亦倾圮,唐槐幸存。1965年在干高1米处,出现一个朽洞,渐可入人。1983年冬一个精神病人来此洞内避寒,因生火取暖,烧着洞壁,火虽被群众扑灭,然树干内已烧成2米高的深洞,这样,树的东南侧枝就枯死了。
⑩古青檀在夹沟西16里大方寺右侧。高35米,地径2米,主干高1.5米,干枝粗大枝叶繁茂,冠幅500平方米,为淮北青檀之最。据分析这棵青檀树龄至少在1500年以上。
巨柘一株在宿苻公路西侧的十里铺。树高10米,胸围1.88米,冠幅125平方米,树龄约200年。枝叶繁茂,苍劲挺拔,屹立于坦荡的田畴中。专家认为,淮北平原有此巨柘,尤为罕见。另一株在大泽乡涉故台前,枕台斜卧,状似虬龙,故曰“柘龙”。此树不知何人何时所植,数度死而复生。据传此树每百年枯死、复生一次。每到枯朽期均从主干胸高处枯朽,然后又在枯朽处萌发新技,并逐渐长成新的主干和峥嵘的枝叶,依旧枕台斜卧。
石相柑桔在栏杆区石相集农民张道营院内,树高4.2米,四根主干,树冠覆盖4平方米,枝叶繁茂。1982年已结果三十多斤,其味甘美,这是我县唯一的一棵柑桔树。这棵桔树是1950年张道营的姐姐张道珍将吃过的桔子种,种在院内生成的。开始几年,年年冻死,次年春又萌发。现已长成大树,没有冻害,这棵柑桔树在我县生长并结果,果实没有明显的变异。打破了“桔过淮河变为枳”的历史说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1983年10月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李书椿副教授对这株桔树作了鉴定。
蕲县厚壳树蕲县区浍河南岸的戴庵村一棵长了数百年的大树,人们一直不知道树名,因其结的果实是红色的,所以当地人便称之为“红果树”。1983年10月,经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副教授李书椿鉴定为厚壳树。这棵树原长在三贤(陈胜、吴广、葛婴)庙院内,庙宇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