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特别是津浦铁路通车后,一些外地和本地的绅商巨富,纷纷在宿州兴办工厂,开设店铺。农村一些少地或无地的破产农民便成了这些工厂、店铺招募的对象,受雇充当工人或店铺学徒。他们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也毫无保障,老板可以随时随地解雇工人,而工人则不能随便离开。如:生生布厂老板王少卿就规定工人入厂时,必须签订契约,如工人在学徒期间离开工厂,就要偿还全部伙食费。工作时间往往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宿城工商业、交通邮电逐步发展起来,一些工厂、店铺的资本也有较大的增长,生产的品种、经营的范围逐步扩大,吸收了大批的从业人员,仅小车行的运输工人就有200多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宿城遭到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狂轰滥炸,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从抗战胜利直到宿城解放,整个城市百孔千疮,大批人员失业,生活无着,一片破败景象。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立即开展对失业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1948年底着手筹备和举办新民主主义学习班,学员结业后,即分配到机关、学校等部门工作。对暂时无法安置,生活又有困难的进行救济。同时,又对全县失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做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安置。仅1954年城关和苻离镇两处就介绍519人就业。1956年7月底至10月初,结合工资改革,又对农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进行调查登记。其中一次介绍给地方单位雇用和外地招工就业的就有357人。
1958年由于盲目发展地方工业,从业人员激增,大批农村青年进入工厂。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工矿企业下马,动员工人下放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被打乱,城镇待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日益增多。从1968年开始,把城镇知识青年一批批地下放到农村劳动,一度又造成一些工矿企业人员紧张。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手工业和个体商贩,发展了服务业和各项公用事业,加上劳动人事部门办理公职人员的退、离休,安排其子女顶替,这样解决了一大批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1980年县劳动部门成立劳动服务公司,进行劳动就业试点,开办各种商店,安置待业人员。从1981年我县开始试行“公开考核,择优录用”的招工办法,安置待业青年。当年底,“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安置工作基本就绪。
1982年以来,县政府和劳动部门,大力提倡待业青年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另一方面,又鼓励各厂矿企业采取集资入股的措施,筹集资金,扩大生产,增强企业活力。
宿县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

(续上表)
上一篇:第八节 信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