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系统
(1)县委
1926年10月底,宿县党组织在县城里孔庙奉祀宫召开代表大会,成立首届宿县县委。到会代表30多人(全县党、团员50多人)。会议选举刘孝祜为县委书记,委员有朱务平、徐凤笑、杨梓宜、邵葵、李一庄等。中共宿县委员会设组织部、宣传部,朱务平任组织部长,李一庄任宣传部长,并先后建立了工运、农运、青运、妇运、政治、军事六个委员会。不久,县委书记刘孝祜调走,徐凤笑继任书记。当年冬,徐凤笑去武汉参加安徽省省委举办的党务干部训练班学习,县委工作由朱务平、王吴山负责。
1927年7月,成立宿县中心县委,领导永城、泗县、涡阳三县县委。宿县由中心县委直接管理,不另建立县委。中心县委书记为徐凤笑,委员有朱务平、孔效三、孔禾青、孔子寿、沈慈之、李时庄、杨梓宜、邵葵、张实之。县委分工:农运由朱务平负责;工运由孔效三负责;武装由孔禾青负责。1928年9月徐凤笑调上海法南区工作,江苏省委派张仲逸(又名王焕章)来宿接任县委书记(宿县中心县委当时属江苏省委领导)。张来宿后,即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传达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进行整党,要求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机关,并清理内部,将一些非工农出身被认为革命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清除出党。被开除的党员有孔禾青、李仲华、李一庄、杨梓宜、徐仙舟、杨梦生、尹颖卿、王吴山、周秀文等30多人(有的属于自动脱党)。改组了宿县县委及各区委和乡支部。改组后的县委设常委5人,执委9人。全县有28个支部1240名党员。当年12月,张仲逸调到徐海蚌特委工作,孔子寿接任县委书记。
1929年5月底,由于敌人大搜捕,县委书记孔子寿避居夹沟大五柳。县委书记由胡俊三代理。1930年5月,胡俊三调走,上级党组织派赵龙云来宿任县委书记。7月下旬,为贯彻执行徐海蚌特委暴动计划,宿县县委和各区委都改组成为行动委员会,赵龙云任县行委会书记。不久,赵龙云在东三铺、水池铺暴动失败后被捕牺牲。12月,徐海蚌特委派范玉贤(化名冯秀华)来宿工作。
1931年初,范玉贤任宿县中心县委书记,辖宿县、永城、灵璧三县,下设组织部、县军委、宣传部、团中心县委等。中心县委成员仍为宿县县委成员。当年秋,范玉贤调走,汤迪非接任中心县委书记。11月,县委秘书陆庆霖被捕,供出共产党员21人,使县委组织受到很大破坏。次年一月,“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汤迪非被调到上海战地委员会工作,组织部长任训常接任中心县委书记。5月,任训常在领导古饶集农民抗烟捐斗争中不幸牺牲。9月底,上级派孙达之任宿县县委书记。1933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孙达之在宿城东关全兴粮行被捕,不久牺牲于徐州东关黄河滩。由于徐州党、团特委组织也被国民党特务傅谦之等破坏,从此,宿县党组织因失去上下联系而中止活动。直到抗日战争开始后,宿县党组织才恢复。
1937年12月底,中共苏豫鲁特委书记郭子化指示获释出狱的原宿县中心县委委员戴晓东负责恢复宿县党组织。戴返宿后,建立宿县特支,发展党员。戴晓东任特支书记。1938年9月,中共山东分局湖西特委任命戴晓东任萧县中心县委书记,宿县特支(书记李时庄)属萧县中心县委领导。
1939年6月,组建宿东、宿西两个县委。宿西县委书记为李时庄,宿东县委书记为孔子寿,委员有赵汇川、赵一鸣、夏继侠、李须、石青等。1941年2月,成立宿东工作委员会和宿东办事处,工委书记为李春元。6月,撤销宿东工委和办事处,分别成立县委、县政府。曹介任县委书记,副书记为李春元、毛更甦。8月下旬成立宿灵县委,县委书记为姚克。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等。1942年秋,曹介调任萧铜县委书记,宿东县委书记由毛更甦接任。1944年,宿东县委书记李春元、副书记戴士雅,委员有岳之平、阎允、赵一鸣、朱继德等。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政治部、敌工站等。1945年10月,宿灵县并入宿东县,李玉亭任县委书记、戴士雅任副书记。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政治部等。1946年9月,宿东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全部攻占,宿东县委西撤。1947年秋,上级决定恢复宿东地区,指定以赵一鸣为首组织宿东县的领导班子,临时确定赵一鸣为县委书记兼县长。1948年夏,基本上收复了宿东地区,郑良瑞任宿东县委书记、戴士雅任副书记。当年11月16日宿城解放。1949年6月,宿东、宿西合并为宿县,县委书记为田启松,委员有郑良瑞、郑英保、周圣权、张鸿、征营、朱瑞领。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秘书处、县农会、青年团、总工会、妇联会等机构。1952年增设统战部。1956年县委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财贸部、工业部、文教部、监委会、审干室、县直总支、党训班等机构。1957年设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财贸部,统战部、工交部、政法部、审干室、县直党委等机构。
1966年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委会、财贸政治部、工交政治部、农村政治部、统战部、学习毛主席著作办公室等机构。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造反组织的冲击下,县委组织解体。直到1970年1月,成立了宿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才行使县委职权。1970年12月恢复县委。1976年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办公室(与县革委会办公室同一机构两个名称)、县直党委等机构。1984年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会、农工部、统战部、县直党委、党校、信访办公室等机构。
(2)区委
早在1927年秋,宿县就建立了濉溪区、临涣区、时村区、南坪区、古饶区以及城关区党的委员会。城关区由县委代管,没有另建区委。1928年7月,宿县县委下辖临涣、百善、口子等六个区委,共有党员270人。1931年,宿县县委辖夹沟、时村、口子集、苻离、西五铺、城关等区委。抗日战争期间,1941年6月,宿东县委下设联璧区、鹤山区、宿北区、草寺区、濉河区;宿灵县委设一区、宿南区等区委。区委设置变化不定。1949年,宿县解放后,初辖24个区,后合并为16个区,各区均有中共党的委员会。区委会设有区委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干事等5人。1985年,区委设正、副书记各1名,组织、宣传、纪检委员各1名。
(3)镇委
建国初,宿县曾设城关、苻离两个区级镇和夹沟、时村、湖沟、褚兰、大店等乡级镇。1984年县级机构改革后,设三个标准镇,四个区级镇,六个乡级镇。标准镇配党委正、副书记3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与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同一机构);区级镇配镇委正、副书记各1人,设组织、宣传、纪检委员各1人。乡级镇配党委书记、副书记。设干事1人,负责组织、宣传、纪检等工作。
(4)乡党委
建国前,乡一级党的组织领导工作由党员乡长兼任,很少设书记。建国后,政权组织及党的组织逐渐健全。1955年乡设党总支,配总支书记1人、副总支书记1人,并兼任青年团书记。1956年底,撤区并乡,建立乡党委。1958年乡党委配有书记1人、副书记3~5人,组织委员、组织干事各1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各1人,生产委员、工交委员、红专干事、秘书等各1人。1985年乡党委配正、副书记各1人,组织、宣传、纪检干事1人。
(5)支部
1926年7月共产党员朱务平在宿县临涣集建立了宿县第一个党支部——临涣独支。支部书记朱务平,委员有徐凤笑、谢霄九、刘之元等。8月,宿城团的独支要求上级党组织把临涣党的独支移到宿城,上级党组织派冯心到宿城作实地调查,并组建了宿城临时大支部,作为工作的中心。当时,宿城有党员6人。临涣独支由徐凤笑负责。10月,根据上级指示,把临涣独支移到宿城,成立宿县县委。到1928年7月中旬,全县党员发展到270人,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建立城关、夹沟、濉溪、临涣、口子等十几个党支部。(见1928年8月28日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罗士藩《对宿县党的指示》)9月,宿县县委改组,把大批知识分子视为革命意志薄弱者开除出党(也有部分是自动脱党的)。11月,全县建立了28个支部,党员240人。宿县解放时,有党员1172人。1954年全县建立269个支部,党员4230人;1965年有支部1006个,党员14180人;到1984年底全县共有支部1440个,党员33516人。
二、建国后历届党代会
中共宿县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于1955年5月2日至5月10日在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90人,因事因病缺席的代表14人,列席代表83人。5月9日下午,与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新的宿县县委。选举宋家劳等23人为县委委员。举行了第一次全委会议,选举宋家芳为县委书记,牛维元为副书记,陈复东为第二副书记。5月10日,大会选举成立了宿县党的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9人,监委书记陈复东,副书记杨秀松。大会通过了《关于五年来党的建设的决议》。
中共宿县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于1958年3月3日在县工人政治课堂召开。出席开幕式的代表353名,81名代表因事因病缺席。会议选举了新的县委成员,县委委员23人,候补委员5人。在第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张斌为第一书记,吴尚志为第二书记,张德群、谷宗芹、李振兴、花怀珍、谢友道5人为书记处书记。
中共宿县第三届党员代表大会,于1960年2月28日在宿城召开,历时4天,3月2日结束。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500人,列席代表159人,共659人。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县委委员29人,候补委员7人,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14人,候补代表1人。在第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县委常委15人,选举张鸿为第一书记,薛兆本、吴尚志、张德群、谷宗芹、唐震、谢友道、花怀珍、李振兴、施道礼、宋光才为书记处书记。
中共宿县第四届党员代表大会,于1970年12月5日至9日在宿城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县委,经民主协商,选举出席省第三次党代会的代表。会议选举县委委员37人,候补委员4人。在第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出常委12人,选举魏洪福为书记,郑英保、杨志为副书记。
中共宿县第五届党员代表大会,于1982年元月16日至20日在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492人,候补代表21人。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共宿县第五届委员会,选举出席省第四届党代会的代表15人。选举出县委委员41人,候补委员4人。举行第一次县委全委会议,选举常委11人,选举李志坚为书记,梁学孔、李振兴、刘锡志、许继舜为副书记。选举产生了中共宿县第五届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9人,纪检会书记李振兴、副书记李大志、李景桂、张凤玉、张承恩
中共宿县第六届党员代表大会,于1984年7月11日至13日在县工人政治课堂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399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2%,其中男327人,占代表总数的82%,女代表72人,占18%。代表中,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2人,占0.5%;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16人,占4%,其余都是建国后入党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0人,占代表总数的10%。代表中年龄最大的70岁,年龄最小的21岁,40岁以下的占代表总数的40%,平均年龄42.2岁。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县以上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54人、专业户代表26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大会通过充分酝酿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共宿县第六届委员会,同时选出了中共宿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选举县委委员34人,候补委员5人。第一次县委全委会议,选举王昭耀为书记,梁学孔、刘锡志、许继舜为副书记。选举常委8人。选举尹振华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张承恩、江松云为副书记。
三、组织状况
(一)建国后若干年份党的组织状况

(三)领导人更选

(续上表)

四、党员教育
建国后,县委十分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1950年初,县委即建立了干部训练班。1953年将干训班改为党员训练班,后来改为县委党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8年底恢复了党校名称。自党校恢复以来,主要采取短期脱产学习的方式,分期分批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据统计,到1984年底,县委党校先后举办了34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共培训了干部7170人。对农村区、乡的党员则利用冬春农闲季节适当集中培训。
五、党纪检查
1950年1月,中共宿县县委根据中共皖北区宿县地委关于“为适应目前全国胜利的形势,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均能担负起日益复杂和繁重的建设任务,党的组织纪律必须高度统一集中,因此决定成立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党的纪律,保证党的各项具体政策、任务顺利地正确地贯彻和实施”的通知精神,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5月10日,成立纪律监察委员会,同时撤销原纪律检查委员会,陈复东任书记、杨秀松任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纪律监察工作陷于瘫痪。1967年5月县革命委员会设组织处理组,吴运祥任组长,办理党政干部违纪案件。1976年6月县委组织部下设纪律检查科,张承恩任科长。1979年9月县委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李振兴任书记、李景桂任副书记。1984年7月,中共宿县第六届党代会召开,大会同时选举产生了中共宿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尹振华任书记,张承恩、姜松云任副书记,常委四人,下设一室(办公室)、三科(检查科、审理科、信访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国民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