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秋七月,大雨。陈胜等900人被征戍边,行至蕲县大泽乡,因雨阻延期。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濉水暴涨,水逆流,一昼夜方止。
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夏、秋,淫雨连旬,坏民房屋,淹没田禾,是岁大饥。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沛郡大旱,从三月到八月无雨、草木枯槁,赤地百里,庄稼无收。是冬,百姓流离,十室九空。
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九月,濉水泛滥60里,平地水深丈余,禾苗淹没,房屋倒塌,人畜死亡无数。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连年大水,是年又冬旱,至次春无雨,夏蝗虫遍地,庄稼、草木被食殆尽,岁大饥。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河决东镇,破濉而下,宿州北境,全部淹没,房屋倒塌,人畜死亡,不计其数。元统二年,春季大旱,夏蝗遍野。
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冬,大雨雪。从九月至次年二月才止。民自毁房以续薪。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夏,大旱,飞蝗从北向南,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五谷殆尽,草木皆空。人无食粮,畜无草料,先人食牲畜,后人相食。
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夏,旱,风霾累日,天昏地暗,腥气袭人。秋,淫雨不止,五谷不登。冬,积阴月余,人们吃烧皆无。次年春,岁大饥,尸横遍野。
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夏,飞蝗入境,至秋不绝,秋禾无收。十四年,濉河决于苻离,南北驿路被冲断10余里,弥漫皆成水乡。十五年,夏六至七月,淫雨不止。冬十二月至次年春二月,雨雪交作,麦尽萎,市无粮米,一束薪价值千钱。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夏涝、秋旱,蝗虫、青虫并起,食禾豆殆尽。次年夏又大旱,禾苗皆枯。冬,饥寒交迫,人死亡过半。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六月十五日起,大雨七昼夜,平地水深数尺,房屋倒塌无数,人在大树上巢宿。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大旱,二月初四日,风自西北来,草木皆出火。二月十一日未时,风沙迷天,昼瞑。秋,蝗虫蔽野,田无遗穗,岁大饥,人相食。以妇、子易米三升,无受者。十四年,春大饥,人相食,道绝行人。五月大疫,有的村庄死亡一空。
清顺治九年(1652)春,旱;夏,大雨20余日,河又决荆隆口,宿境田庐淹没,尽成水乡。次年春,又大雨、大水,人畜溺死无数。岁大饥,白骨遍野,无人掩埋。
清康熙九年(1670)冬,大雪积月,人畜多有冻死。次年春旱,夏蝗,秋大雨,冬又大雪,民饥。
清康熙十二年(1673)夏,淫雨两月,河决毛城铺。民多巢居。次年河复决,岁饥,民多流离。
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至八月,不雨,禾苗尽枯。秋蝗食树叶草棵殆尽,人食榆树皮和野草根,饿死无数。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夏,淫雨凡五月,水暴涨,河决数处。岁饥,斗米千钱,卖儿鬻女成市,道殣相望。
清雍正六年(1728)九月初七,宿州雨雹,小如卵,大如拳,砸坏房屋,损毁秋禾,人畜伤亡无数。次年秋七月,河决毛城铺,黄水入濉,濉河泛滥,宿州北部尽被淹没。
清乾隆七年(1742)五月十九日,飙风猝起,淫雨弥月,无禾,岁饥。据《安徽通志》载:“乾隆九年宿州水灾、十一年水灾、十三年水灾、十五年水灾、十八年水灾。”
清乾隆五十年(1785)四月,黑风自西北来,咫尺间人不相见,毁庐拔树,人有被风吹到一、二十里以外者。是年五月至冬不雨,麦不熟,秋无禾,民食草木榆橛殆尽,继而人相食。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宿州黄水溢,田庐淹没。五十五年,黄水又溢,隋堤以北皆受害。
清嘉庆元年(1796),宿州大饥,二年又饥。三年秋水灾,四年秋水灾,五年、六年、七年秋皆水灾;八年旱灾。
清嘉庆十二年(1807)二月二十八日,黄风飙起,树梢发火光。夏大旱。十三年夏雹灾,大如鸡卵,积深一、二尺,毁田庐。十四年旱灾,十五年夏旱灾,秋水灾。
清道光四年(1824)六月,大旱,蝗生,群鸦及蛤蟆争食之,禾苗稍存。至秋,大雨,河溢禾尽。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天然闸、大八里屯闸并启,水如建瓴,宿州北数十集被淹,水深丈许,人畜死亡无数。次年大饥荒。
清咸丰六年(1856)夏,大旱,飞蝗蔽野。七年春,大饥,米珠薪桂,卖儿鬻女者到处可见。
清咸丰八年(1858),宿州南门内火灾,延烧数百家。四月城隍庙火灾,延烧十数家。咸丰九年,河南街火灾延烧数十家;三月仓门火灾,延烧百余家;五月西门内发生火灾,延烧数百家,火扑官署。
清咸丰十年(1860)夏,大水,东北城墙倒塌数丈,城内房屋泡倒无数。
清同治十二年(1873),水、旱、风、虫四种灾害发生,禾苗无收,岁大饥,路有饿殍。
清光绪元年(1875)宿州大旱。次年春至夏亢旱,继有蝗灾。三年仍有蝗灾。四年大饥。
清光绪六年(1880)九月二十一日,南门口火灾,延烧数百家。
清光绪九年(1883)七月起,淫雨数10天不止。大水由虞、永、砀、夏建瓴而下,宿州东北时村等十数集田禾尽被淹没,驿路被冲断20余里。是年北部灾重。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旱,飞蝗入境,遮天蔽日,飞声呜呜,民望之,心惊胆战;所过之处,草木皆空。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幼蝗虫遍地,农民在田周围挖沟,驱虫入沟,土埋火烧,捕挖两月方尽,然禾苗已伤。是年春旱,五月始雨,秋季作物多未能播种,秋又大水,失收。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饥荒,斗米千钱,树皮吃尽,人相食。宿州北谢家洼刘姓,有一老妇,乘家人不在,把自己几个月的小孙子放在锅里煮食之。
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连下3天暴雨,平地水深丈许。接着淫雨连绵,直至八月十五日才止,秋禾全没。
民国二年(1913)四月间,西南热风,连刮18天,到秋后才落雨,禾收无几。
民国十四年(1925),大旱。十五、十六、十七年连续三年大旱,麦仅薄收,黄豆几乎绝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夏,雹灾,宿北一带秋禾被打毁,秋又大水。
民国三十四年(1945)春末,宿北雹灾,打坏小麦,秋大水,田禾淹没。
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淫雨月余,黄豆霉烂。翌年秋,七、八、九三个月的初旬,连降三次暴雨,有数处河堤决口,灾民近70万。
1950年7月,阴雨连绵,河水陡涨,有部分河堤决口。秋后又连降三次大雨,全县被淹秋田270万亩。第二次水灾后,抢种晚秋作物,又遭水淹,灾情严重。
1951年秋,濉河、唐河先后有数处决口,淹耕地达180万亩,受灾人口达55万人。
1952年冬季,连降四次大雨,造成大水灾。
1953年春,小麦遭受严重霜灾,夏、秋两季发生旱灾,部分庄稼旱死或落叶。
1954年7月26日,濉、奎、沱等主要河流水位高涨,南部浍河水溢,淹没庄稼,冲倒房屋。
1955年,因头一年水灾严重,秋季作物歉收,形成春荒。
1956年6月2日到26日,先后降雨848.9毫米。以后阴雨56天,各河水位上涨,致使平地积水,没有收割的小麦烂在地里,已收割的小麦无法脱粒而生芽,造成很大损失。
1957年8月,连遭九次水灾。9月,天旱无雨,先涝后旱,晚秋作物大量减产。
1958年至1960年,由于农村政策失误,以及严重自然灾害,加上国际、国内社会政治因素,群众缺衣少食。1960年春人畜死亡率大增。入夏少雨,康湖、老汪湖、车湖一带发生蝗虫。宿县第一次用飞机灭蝗。
1962年春旱,午季减产。夏秋间,水、雹相继成灾。5月20日至29日大雨10天,造成严重水灾。
1965年,小麦遭受旱灾、病虫害,产量大大降低。
1968年冬,雨雪连续20多天,冷到零下12.8℃。
1972年,麦收时节阴雨数十天,麦在垛上生芽、霉烂,全县小麦损失过半。
1973年7月,有部分社队遭受雹灾和暴风雨袭击。
1981年,先是春旱,六月又旱。
1982年秋,大水,全县受灾农田达60多万亩。宿北欧河上游决口,支河、赵台等地受灾尤重。
1983年,大豆普遍发生天蛾虫灾,受灾严重的有50万亩以上,一般减产二至三成,最重的减产五成。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瘟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