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宿县,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发祥地,位于淮北平原的北端。其北部,群山拱卫,层峦列屏;其南部,河渠纵横,平原。山间平畴和河网平原组成南北长约91公里、东西宽约44公里、总面积为2700多平方公里的一片膏腴之地。
宿县,东邻灵璧,西靠濉溪,南接怀远、固镇,北部与萧县及江苏的铜山毗连。南北大动脉京沪铁路纵贯全境,苻(苻离)夹(夹河寨)和青(青疃)芦(芦岭)两条铁路支线贯穿中部。县城居中略偏西,雄踞在横亘东西的古汴堤上,峙立在铁路、公路的辐射中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彝、苗、壮、傣、白、朝鲜、布依、哈尼、普米、维吾尔等15个民族。全县有16个区(镇)、87个乡、788个行政村、3022个自然庄。
在宿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定居、繁衍、生息。周代为宿国。春秋时,宋国曾一度迁都于宿地的相城。七雄纷争时,宿地属楚。秦朝统一后,宿地属泗水郡,置蕲县、苻离等县。西汉时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鼎立时,曹操曾划宿地一部分入魏之谯郡;魏明帝时分沛国置汝阴郡,宿地大部属之。西晋时,宿地分属沛国和谯郡。南北朝对峙,宿地长期沦为战场,归属无定。隋代统一南北,宿地属彭城郡。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置宿州于甬桥镇,以苻离、虹、蕲、临涣四县属之。宿州,宋代属淮南路,元代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明代属江南临濠府,清代属安徽省凤阳府。民国肇建,废宿州称宿县,属安徽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宿县属安徽省宿县地区管辖至今。
宿县史称要塞,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河山交会,形势险要。苻离北部山口,素有“百战道”之称,为著名的“苻离之塞”,自古为英雄逐鹿之所,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多次重大战役在宿县这块土地上展开。公元前223年,秦、楚两军在蕲南展开激战,结果强秦击溃楚军,楚大将项燕“含恨太息,掣剑垂刎”。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九百戍卒筑台盟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首义天下。汉高帝二年(前205),楚汉大战于濉水之上。项羽迫击汊军10万入濉水,濉水为之不流。汉基初肇,兵革未息。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率军亲征,两军决战于蕲西会垂。刘邦身负箭伤击败英布,平定淮南,取得了稳定汉初政权的关键性胜利。及至魏晋,中原多故,南北分壤,谯、沛二郡长期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宿地则“久成戎马之郊,遗民南迁,郡多侨置”。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汴渠),横穿宿境,使填内甬桥遂成重镇。唐宪宗时,“东南漕运悉经汴水(汴渠)”,甬桥镇“当舟楫之会”,成为中原和东南联系的枢纽,漕运的咽喉,因而割地置宿州以镇守。宋、金对峙之际,宿州地处前哨,旋得旋失,人民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由于宋王朝内投降派掣肘,加之准备不足,战术运用不当,数万宋军被金兵大败于苻离,这就是爱国诗人张孝祥、辛弃疾等叹惜的“苻离之败”。宋军失利,被迫作出“隆兴和议”,从此宿地尽归于金。当时宿州仅存“空城”,宿地满目疮痍,万户萧疏,以致生民百不存一。降至元明,宿州又迭遭浩劫,连年罹兵,至今民间尚传“三洗凤阳府、九洗南宿州”之说。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军数经宿境北上,宿县人民箪食相迎。捻军崛起时,宿地“从捻者甚众”。反清斗争遍及各地,屡败清军,数围州城。
宿县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从不屈服于任何压迫。从秦朝末年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到民国初年王效白掀起抗烟捐风暴,热血志士代不乏人。1922年,共产党人江善夫把马列主义的火种带进古城宿州。1926年,中共宿县县委正式成立。从此,宿县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党的领导下,农民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革命目标更加明确,芦村、东三铺、水池铺、梅山等地的农民暴动,大灭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祖国大好河山的危急关头,中共宿县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奋起抗战。为了更好地组织发动群众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各地相继建立了在党领导下的抗日人民政权。宿县的山野、平原、湖洼、河湾,到处成了埋葬侵略者的战场。彭雪枫率领新四军四师的抗日健儿,活跃在宿县的山野、平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批爱国的热血志士和抗日除暴的英雄,相继涌现。共产党人赵一鸣、赵汇川、王烽舞、王恒赵、郑良瑞、孙象涵以及李家兴、李本铭父子、孤胆英雄王正杰、老秀才李文宗等英雄人物,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曲正义的颂歌,至今为宿县人民所赞赏、传颂。
1948年冬,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成幕拉开,宿县地近徐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成为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在两军鏖战的关键时刻,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曾设于我县。中原野战军一部于11月15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宿县城,扼住徐(州)、蚌(埠)间的咽喉,切断徐州数十万国民党军与南京的联系。阻黄维兵团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镇,遏李延年、刘汝明部于宿南重镇——固镇,使敌人处于被动挨打的困填,为夺取伟大的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打进了一个有力的楔子。宿县人民在这场空前的大决战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宿县系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北部散布着海拔200米以下的大小不等的丘陵,有山丘387座,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5,其余为丘陵间小平原和河间黄泛平原。主要河流有闻名于世的人工河——新汴河,其次为古老的濉河、唐河、沱河、浍河、奎河等,加上数以百计的纵横沟渠、山泉、水库,滋润着2000多平方公里的沃野田畴。宿县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全年实际日照数达2300多小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宿县气候的特征。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为0℃,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为27.4℃;全年平均气温为14.4℃,可谓温暖宜人。无霜期平均为21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近900毫米。据百年气象资料分析,大旱九年一遇,大涝十四五年一遇,偏旱偏涝平均三四年一遇,大部分总是风调雨顺。
宿县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主要产小麦、油菜、玉米、大豆、棉花、高粱、水稻、花生、芝麻、红芋等,另外烟叶、三麻(红麻、黄麻、苎麻)、薄荷、香菜籽、西瓜、甜叶菊等亦多产。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3.77亿元,粮食总产量61万吨,其中小麦总产近32万吨。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以1.28亿元的农田基本建设总投资,疏浚和开挖了新汴河、沱河、浍河、濉河、唐河等30余条、长达500多公里的河道;修建大小桥梁、涵洞、节制闸共4300多座;修建的总库容量达2000多万立方米的水库29座;修建总装机量为1万多马力的排灌站140多座,使50多万亩农田旱涝保收。汽车、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逐年增加,现已拥有1万多台。全县近400人的各类农业干部中,相当于农艺师和助理农艺师职称的有100多人。他们活跃在乡间田头,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他们的艰辛劳动结下了丰硕的成果。1982年以来获得一项省级二等奖和七项省级三等奖。
宿县土、特、名产较多。苻离集烧鸡,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以肉质细腻、个体适中的本地麻鸡为主要原料,严格按照十余道工序精心制作,佐以十多味芳香的中药材。不仅色、香、味、形俱佳,南北适口,而且具有益中健脾、滋阴补肾等功效。故驰名国内,远销海外,仅苻离集一地每天上市烧鸡就达5000只以上。近年来,苻离集烧鸡罐头畅销全国各地。年产3000吨的苻离集烧鸡总厂建成投产。标志食品工业革命新阶段的软包装也已试验成功。
素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之称的夹沟香稻米,本是碧波荡漾的古陴湖畔的“天生圣米”(即稆稻),久享盛誉,曾作为“贡品”献于京师。夹沟大紫红芋,肉如青玉,香甜可口,远近闻名。宿全蝎、宿半夏,是我县主要外销中药材。我县已查明的植物药材有170多种;动物药材有蟾酥、龙骨、鸡内金27种。
宿县又是全国平原绿化的先进县之一,整个大地堆绿滴翠,生机盎然。以发展林业致富的褚兰区杜楼村的农田防护独具一格,被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专家誉为“杜楼模式”,为平原绿化、林粮间作闯出了一条新路。1985年全县有林业面积达30多万亩,木材蓄积量近百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900多万元,几乎占农业总产值的1/4。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放宽,全县出现了养猪、养鸡、养牛、养兔、养羊、养鸭、养鱼、养蜂等业的大发展,养殖专业户已发展到7300多户。1985年底大牲畜存栏达15.4万头(匹),生猪存栏达18.16万口,家禽饲养量达1000多万只,养鱼1500多万尾。我县广大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出现了五业并举、六畜兴旺的景象。
在广阔的良田沃野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矿产。工业的乌金——煤,总储量以10亿吨计,是淮北大煤田富饶的一角。已建成投产的朱仙庄、芦岭两煤矿,年产煤300万吨。桃园和蕲东两煤矿也已开始建设。另外还有金、铁、磷、白云石、瓷矿石、白土矿、大理石等十几种矿藏,储量亦颇可观,且多在开采利用中。
宿县现代工业始于晚清修筑津浦铁路时,英国人在黄山头开办的采石厂。而工业基础的奠定,则是在70年代中后期。198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现在已拥有厂、矿200多个,全县共有全民职工22000多人,集体职工9400多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85年生产的主要工业品70多种,年产各类曲酒4400多吨,啤酒4200多吨,酒精近4000吨,液糖4400多吨,棉布250多万米,毛呢86000多米,生丝近60吨,丝织品60多万米,轧花6000多吨,水泥37000多吨,糕点1000多吨,油桶26000余只……目前,我县工业已敞开大门,实行全方位开放,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到1985年底,全县有各种经济联系项目62个,引进资金500多万元,引进各类技术人员230多人。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1985年全县各类企业已有19000多个。其中乡办企业350多个,村办130多个,合作和联产企业2400多个,个体企业16000多个。从事各类乡镇企业生产的人员达57000多人,完成企业总产值1.53亿元,实现利润1700万元,60多种主要产品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宿县水陆交通便利,京沪、苻夹、青芦等铁路纵横交错于境内,有火车站11个。1985年客运量150多万人次,是建国前的15倍;货运量14.5万多吨,是建国前的6倍。公路主干线四通八达,全县87个乡全部实现了汽车货运,65个乡通了客运班车。长途汽车可直达河南、山东、江苏、上海、扬州、郑州、开封、合肥、徐州等省、市。新汴河、古濉河等河道上机帆船劈波斩浪,弥补了陆路运输的不足。国家、集体、个体一起办水上运输,使货物周转量达4200多万吨公里。
宿县的邮电事业日益发达。古代驿道纵横穿越宿境,南接寿春、濠州,北及彭城,东连淮泗,西通大梁。境内大店、睢阳、百善、夹沟四大驿站,旧址尚存。1912年,宿县设立邮政局、所,但发展缓慢,到宿县解放时,全县仅有邮路160多公里。建国后,宿县的邮电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邮路达4000多公里,邮路网遍及城乡各个角落。
宿县商业源远流长。唐代建宿州于“汴水咽喉”甬桥镇,东南漕运,舳舻相接,商旅云集。随着朝代兴替,商业几度兴衰。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发展,镇江、南京、宁波、河南、山西等地的商人,纷纷涌进宿州,开设商号,经营土特产品、京广杂货。津浦铁路通车,给宿县的商业带来了生机。当时有岐丰、恒隆、凌云庄、元亨利、双合成等大商号和天凤祥、豫泰生、义记、德丰恒等百余家中小商号。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不少中、小商号资金短缺,周转不灵,以致本亏利损而倒闭;整个商业市场如雨后残花,衰败凋零。解放后,私营工商业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病体”很快康复。尔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纳入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轨道。国营、合作社营、集体商业,相辅相成,共同繁荣。至1984年,全县各类商业机构和零售网点达4000多个,其中国营200多个,供销社近800个,有证个体户3000个左右,从业人员已近万人。1985年农村集市贸易成交总额达7000多万元,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液糖、厂丝、薄荷油、香菜籽、红芋干、芝麻、山羊板皮、兔毛等出口量大增。198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400多万元。建国36年来,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3亿多元。全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储蓄逐年递增,1985年农民储蓄余额达6000多万元,连续四年居全省前列。
“士勤学问,民务农桑,有朴厚之风、礼让之俗”,是宿县人民的传统美德。古有文山、培菁、正谊、古濉四大书院,散馆私塾,随地而设。民元之后,开办学堂,改良私塾。被誉为“皖北高等学府”的安徽省第四中等职业学校(简称“四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爱国青年。但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文化、教育、卫生等发展极为缓慢。到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小学200余所,而且绝大部分是初小,在校学生仅2万多人,普通中学12所(其中高中1所),在校学生1800多人。淮海战役的硝烟未散,宿县的教育事业即开始恢复,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文化教育事业恢复、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拥有小学688所,在校学生171500多人;中学122所(其中高中6所),在校学生51300多人。教职员工近9000人。从1978年起恢复了60年代初停办的宿县师范学校,开办中等师范函授学校1所、电视大学2个班。高等师范函授3个班、农民函授大学1所、农业广播学校1所、农民业余中学2所、农民业余小学566所。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不仅传播了科技知识,而且充实、壮大了科技队伍。全县科技人员超过3000人。他们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县农药厂的长效磷杀虫剂,获国家新产品金质奖;县农机厂的衬衫衣领整烫机,县酱品厂的佐餐酱油、五香芝麻辣椒块、上八宝咸菜,都获得优质产品奖;县化工厂的企鹅牌鞋油,获轻工部一级产品称号,该厂生产的多一美奶霜,填补了省内空白。
历史上疫病盛行,死者相望,路断人稀的惨象,已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一去不复返了。长期严重危害我县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天花、霍乱、黑热病等烈性传染病,已基本上消除。全县现有各级医疗机构100多个,床位1000多张,医疗设备较为齐全。2000多医疗科技人员为解除人们的疾苦而日夜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198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上控制在10‰以下。
经济建设的繁荣,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目前全县已拥有文化馆、站60多个,影剧院11座,大型图书馆1座,专业剧团3个,农民业余剧团56个,专业文艺创作组1个,业余文艺创作组16个。70年代中即有300余名业余创作人员,每年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都在百件以上。1984年在全国各类报刊共发表作品140多件。1983年县动物表演团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快乐的动物园》。1985年,我县灰古乡农民自办的大众驯兽团又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彩色宽银幕立体喜剧故事片《驯狮三郎》。农民作家沙丙德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彩色的田野》;作家海涛继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红高粱》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硝烟》。诗歌、曲艺、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篆刻、民间剪纸等艺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梅纯一的《春花秋实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放异彩;陶仲珩的雏鸡,王襟三的花卉,蔡世明、唐干的木刻,王少石的篆刻在全国乃至世界艺坛均有一定的影响。全县还涌现出一批中青年书法新秀,李百忍的草书,孟繁青的魏碑,黄振铎的汉隶,于孝伯的篆书各具特色。各类艺术品似三春繁花,装点了我县的文艺园地,也给我省文坛增添了异彩。
宿县山川钟秀,人杰地灵。优秀的文臣武将、士人学子,代不乏人。尤其到了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宿县人民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奉献出无数优秀儿女。工人运动领袖吴可,共产主义战士李启耕,我党早期的军事指挥员沈维干,巾帼英雄常俊婷,投笔从戎的抗日英雄王恒赵……他们是无数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中的杰出代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勇敢的建设者和忠诚的保卫者。工业战线上的模范共产党员路大同等,成为我县工人阶级的光辉典范和带头人。农业战线上的陈淑贞带领妇女互助组走合作化道路,夺得农业丰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爱民模范张秀廷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献身。边防战士张朝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杀敌,毙敌20多名,光荣牺牲。小学校长程秉义,毕生忠于教育事业,关心教师、热爱学生,17年如一日刻苦工作,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美术教育家梅雪峰,终生从事艺术活动,蜚声书坛画苑。工程师邵子罗发明的电子量革机,填补了我国皮革出口工业的一项空白,为国争了光。农艺师叶家绳潜心钻研、不断实验,育成宿麦1号、2号、173号小麦良种,亩产突破千斤大关。他们是我县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突出代表。他们艰苦奋斗、埋头实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
“徐南形胜数仁州,望里郊原画里收。”如画的宿州大地不仅在历史上孕育了众多的杰出人物,也曾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前来优游寓居,尤其是位于古濉河之阴、高皇山之阳的古苻离,舟车交集,人烟稠密,更是文人墨客乐而忘归之处。韩愈、白居易、皮日休等就曾在此寓居。韩愈在这里写下了有名的《贺苻离白兔状》。白居易11岁时随父白季庚移家来到苻离,16岁在苻离的“睢南古原”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名句。直到32岁拔萃登科后移居洛阳,才与苻离友人依依惜别。此后,他在数十年宦海浮沉中,一直把苻离当作第二故乡。追怀之思,眷恋之情,常常流露在诗赋文词之中。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宋代大诗人苏轼和张先、范成大,明末四才子之一的侯方域,清代诗人曹寅(曹雪芹的祖父),文艺理论家兼诗人王士祯、袁枚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词章。琳琅满目的诗文,给这块古老的大地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悠久的历史年代,给如画的宿县山山水水遗留下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如诗意盎然的“扶疏余韵”、庄严肃穆的“闵墓松风”、深沉静谧的“谯楼暮鼓”、韵味悠扬的“烟寺晨钟”、层峦堆绿的“相灵叠翠”、喧嚣欢腾的“苻离晓渡”、旷远迷朦的“隋堤烟柳”、蔚然深秀的“徐园芳树”。宿州八景的诗情画意,写下了许多优美清新的篇章。闵子祠、涉故台、蕲县故城、九女坟、皮日休墓、闵子汉墓群、八角琉璃井、白居易故居遗址、苏东坡墨竹刻石等名胜,吸引着人们前往观瞻游览。
宿县,这块古老的土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焕发了青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勤劳的人民,给我县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的工业基础原本薄弱,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工业门类日渐齐全,已经建成食品、建材、轻工、重工、化工、纺织等7个行业,主要产品70余种。产值逐年提高,是全省7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县份之一。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近2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麦豆的麸饼和玉米、红芋片,每年可提供精饲料4亿多斤。农作物秸杆10多亿斤。加上由于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腾出的充足的劳力,有发展养殖业的巨大潜力。县委、县政府根据上述优势,制定了发展宿县经济的战略方针: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突破口,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标准镇的建设,逐步形成小城镇网络型的经济体系,实现产值翻番富民的战略目标。
宿县,正在她勤劳勇敢的百万儿女的装扮下,迅速地改变着容颜。她,正迈着矫健的步伐,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信心百倍地走向光辉灿烂的21世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