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鲁景仁
鲁景仁(?~899),宿州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将领,治军有方,临阵身先士卒,随黄巢南征,屡立战功。大军攻克广州后,巢率军北返,鲁景仁因病留驻广州,后与瑶族起义军联合,声势日盛,深得各族人民拥戴。
僖宗广明元年(880)六月,鲁景仁率起义军5000人攻克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并以此为根据地,对抗唐王朝的暴政,讨诛贪官污吏。昭宗光化二年(899),唐王朝武安军节度使派李琼攻连州,城破,鲁景仁被俘,不屈,自尽而死。
王希吕
王希吕(生卒年月不详),宿州人,宋室南渡后寓居嘉兴。孝宗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第,在帝侧任右正言。当时皇后亲戚张说专横弄权,无人敢指斥。王希吕与侍御史李衡共同弹劾张说,孝宗不理睬。后希吕面向孝宗直陈,帝怒欲起,希吕挽御衣毕其说,以此名闻遐迩。淳熙五年(1178),希吕迁兵部尚书,后转任吏部尚书。希吕天资刚劲,遇利害无所口避。居官一向清廉,归老至家,无屋可居,寓居憎舍。帝闻之,赐钱造第。后以疾终。
陈福
陈福(生卒年月不详),宿城人,明洪武年间任工部郎中。永乐初年,升任顺天府(今北京市)府尹,不久迁任应天府(今南京市)府尹。陈办事勤谨,不为子孙后代经营家产。粗衣淡食,节余薪俸用来周济族中老人或乡里贫困人家,时人称为乡贤。
张黻
张黻(生卒年月不详),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宿州知州,有政声。
张黻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举进土,初任京师后军都督府经历(经历,官名,掌出纳文书)。性格耿介,不避权贵。刑部员外郎林俊因揭露恶僧继晓而遭迫害,张黻设法营救,因之被投进监狱,后又贬谪外地。
成化十四年,张黻任宿州知州。居宿5年间,廉静持身,勤敏务公,用心劝课农桑,着力兴办教育。不妄兴劳役,不妄取赋税,兴利革弊,筹划颇细,治理有方,彰善惩恶,吏不敢为好邪之事,百姓得以太平。由宿州离任时,行李萧然。百姓扶老携幼,当道请留,致使马不能前,车不能进。百姓上前欲脱其靴,以示强留。张黻坚持不肯,当场作诗以抚慰百姓:“数载深渐政未平,临岐无语对苍生。莫将双泪频频洒,天遣春风(指前来接任的知州)慰尔情。”(《明史》第194卷有传)
雷振春
雷振春(1862~1919),字朝彦,宿城人。青年时,曾在西关一丝店当学徒。清光绪六年(1880),因把讨账得来的钱在赌场输光而外逃投军。十四年,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二十一年,投入袁世凯新建的陆军,初任陆军工兵营队官,再任北洋将弁学堂总办。二十六年,任奉天巡防营总办,后任江北提督。曾一度被撤职居宿城。辛亥革命爆发,雷振春为保全自己,密谋假独立,于11月2日在宿城组织“保安军”,自任总司令。23日,追随张勋偷偷北上。民国2年(1913),又随张勋南来,在南京与讨袁军激战。攻陷南京后,雷大肆杀戮,乘机大发横财。3年,在北京出任袁世凯的军警执法处处长,授衔震威将军。4年,袁世凯称帝时,授雷以爵位。5年,又移为安徽督军。其间,雷振春在宿城大河南街东头大事营造私宅。其房舍院落依清朝某亲王在北京的房院模式营造,蔚为壮观。雷振春还在宿城北关外奶奶庙附近大事修筑祖坟,坟周围以石墙保护,并以汉白玉雕饰之。6年7月,张勋在北京复辟,雷振春任陆军部尚书。复辟失败后,雷被捕判刑,后被特赦,长期居天津私邸,直至病逝。
邵心恕
邵心恕(1855~1927),字道屏,排行第四,人称邵四先生,宿城西南郊小谭庄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邵在其先人的影响和教诲之下,幼年学习勤苦,博览群书,尤其爱好研究文字学及舆地学,成为一方名士。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宿城创办幼幼两等小学堂,邵心恕被聘为教员。他勤奋执教,成绩斐然。以后,他就任宿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
邵在幼幼两等小学堂任语文教师时,执教严谨。在任校长期间,不仅对学生要求严,对教师要求更严。即使好友迟到,也当面批评,从不宽宥。为维护教学秩序,敢于触忤权贵。民国13年,一天上午,县劝学所下令各校停课欢迎新县长,邵拒不执行。他说:“象这样迎官送长的事,不是学校干的!”
邵教育学生为救国救民而读书,并订购《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供师生阅读,使一些学生较早地接受了新思想,走上革命道路。
邵终生住着几间草屋,四壁萧然。他布衣淡食,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民国16年,邵心恕为教育事业积劳成疾,患中风病死于小学校长任上,终年72岁。第一高等小学的师生集资于校内“虎蹄古梅”树旁建邵公纪念碑、亭,半个多世纪以来,屡经兵燹,碑亭已不复存在。
附邵心恕纪念碑文
邵公纪念碑
中华民国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宿县立第一小学校校长邵公道屏卒。及门者资作纪念钟,予既铭之;其卒业而去者,买石为碑,亦丐予作记。王荣棠於是为之辞曰:先生童子师也。早岁设馆帐,或受聘为塾师。中年后则为小学教师,先后逾四十年。昔韩退之、黄黎洲说师也,持论两相反,而皆不属意童子师,黎洲尤藐之,谓僅习句读,人多优为也。若道屏先生,夙深湛经史,兼通舆地髀经,可谓体明而用达。本此为教,持以不倦之精神,豈沾沾句读者比哉。
校为公所手创,朝斯夕斯者廿二年。其殁也,诸弟子痛之深、念之切,故垂之久,惜乎此举不得令姚江见之。系曰:谁谓宿陋,地啬其珍,珍非珠玉,厥在贤人。奕奕邵公,大雅挟轮。儒世其宗,食贫守素。瓮牖绳枢,是公之住。帖括竞尚,公独落落。枕经葄史,是其所学。其貌癯然,其色严然,其行圈然,其立颀然,孰相后先?徂徕泰山。授徒讲习,不计鹤俸,善诱循循,高山仰众,孰与比拟?鹅湖鹿洞。岁在龙蛇,梁木为摧。满门桃李,悲叹失依。后人思公,公不复起。我为撰词,景仰行止。桓桓丰碑,屹于中庭,徵是深刻,如公未冥。
受业陈亨祺书丹并篆额
马祥斌
马祥斌(?~1927),字文伯,祖籍安徽省灵璧县。后随家人久居宿城。国民革命军将领。
马祥斌早年从军入伍,曾为时村一带团练,后升任巡防营管带。曾一度出任蚌埠警察厅厅长。民国2年(1913),充任安武军第一旅补充营营长。随倪嗣冲来宿县一带清乡(即剿灭土匪),因在清乡中有功,累升团长、旅长。
民国15年,北伐军击败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所率的部队,马祥斌离开安武军,投入北伐革命军,所部编为独立第五师,马任师长。民国16年,张宗昌、孙传芳于南京又设七省联军司令部,与北伐军相对抗。马祥斌奉命参加合肥战役,力挫七省联军中的张宗昌部,被蒋介石擢升为暂编第十一军军长。旋即率军经寿县一带北上,追剿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残部。
当北伐军挥戈北上时,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南京自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北伐遂受阻不前。这时处于败北之局的张宗昌暗中勾结马祥斌部下,在安徽亳县一带智赚马祥斌,将其劫持到徐州,由张宗昌部褚玉璞向其劝降,未成。后被解送至济南。张宗昌亲自出面,劝马放弃革命,归附直鲁联军,并许以高官厚禄。马祥斌凛然拒之。张知马志终不可夺,遂将其杀害。
蒋介石为彰其矢志不渝,令于蚌埠为他铸一铜像。铜像矗立在蚌山,面东,白大理石底座,高3米。像高2米左右。今像已不存。
马登科
马登科(1873~1929),外号马疙瘩,身材高大,喜好习练刀枪,人称大刀马。原籍山东省金乡县,清宣统二年(1910)来宿城三里湾落户,以推小车为职业,不畏强暴,主持正义,受人钦佩。
民国17年(1928),马登科被推选为宿县总工会小车工会的负责人,多次带领工人跟工头、老板作斗争。同年10月,马推小车路过凌云烟庄门前,受到烟庄老板殴打,他自卫还击,用旱烟袋打了老板的爪牙。老板杨介藩贿赂宿县警察局长,将他逮捕。在入狱第二天,宿县总工会发动宿城各界群众千余人,怒砸警察局,救出马登科。
事隔不久,宿县政府又乘总工会开会之机,突然逮捕马登科等人,并在狱中严刑审讯。马被打得遍体鳞伤,毫不屈服。入狱第四天,宿县总工会又发动工人、学生、商人举行罢工、罢课、罢市,要求释放马登科。宿县政府慑于群众威力,翌日只得将马登科等释放。
民国18年,马登科第三次被捕。同年冬,死于狱中。
赵维增
赵维增(1901~1929),又名赵冠之、赵海涛,出身宿城铁路工人家庭。民国16年(1927)在安徽省立第四农业学校求学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受中共党组织派遣,组织车站装卸工会,深入到铁路工人中间,领导斗争。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受命赴泗县,参与组织石梁河农民暴动,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泗县城西门外。时年28岁。
李启耕
李启耕(1902~1933),字宜春,曾用名李荣光,宿城人。李启耕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在中学读书时,曾组织同学反对洋人的奴化教育,被校方开除。民国11年(1922)秋,于北京农业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3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中共北方区委交通处负责人兼机关支部书记,和李大钊的秘书彭桂生联络,开展地下工作。他深入郊区,组织农民参加天安门前的游行活动。

李启耕(1902~1933),字宜春,曾用名李荣光,宿城人。李启耕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在中学读书时,曾组织同学反对洋人的奴化教育,被校方开除。民国11年(1922)秋,于北京农业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3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便担任中共北方区委交通处负责人兼机关支部书记,和李大钊的秘书彭桂生联络,开展地下工作。他深入郊区,组织农民参加天安门前的游行活动。
民国12年暑假,李启耕回到宿城,参与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宿县临时小组。14年,他作为宿县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国民会议促成会,并拜见了孙中山。
15年,李启耕奉命来安徽工作。其公开身份是芜湖第二农业学校教员。曾到太湖,发动民众截断孙传芳的道路,以策应北伐军。16年初,左派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于武汉黄土坡创办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李启耕任教务长。他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右倾思想。在此期间,李与柯庆施共同组建申共安徽省临时党委,任临委委员。同年7月,李启耕去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18年,去莫斯科学习,并参加共产国际会议。20年回国。21年,任中共中央巡视员,负责视察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党务工作。33年,去河南省委视察,于郑州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陈德荣
陈德荣(1910~1938),宿城大河南街人。抗日烈士。
民国16年(1927),陈德荣在安徽省立第四农业学校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积极参加反对国家主义派分子盖廷俊(四职校长)斗争。18年春,不幸被捕。在狱中同邵葵等策动越狱,未成。后由于群众强烈要求,被释放。
民国26年,全力从事抗日救亡活动。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宿东抗日游击支队,任中队长。同年10月,在东三铺附近叠路赵村对日军作战时英勇牺牲,时年28岁。
吕子庸
吕子庸(1901~1938),宿城郊区西二铺人,抗日烈士。
吕子庸家境贫苦,读完高等小学便辍学就教。他教学格外认真,平时又乐于为群众排难解纷,甚受群众的爱戴。
民国19年(1930),宿县政府增收大烟捐款。烟捐征收委员李乐三又向烟农加倍增收税捐,吕子庸为烟农谋划对策,致使李乐三及其爪牙连催几天,分文未得。李乐三以20块银元贿吕,吕严正他说:“我吕子庸清清白白,你休想以银钱收买我。”李乐三到宿县政府告发吕子庸抗捐、通匪。县政府派人捉拿,吕子庸出逃,家产被抄没一空。
抗日战争爆发后,吕子庸和王东藩等人在西二铺组织抗日救亡分社,开展抗日宣传,组织青年进行军事训练。宿县政府却借故逮捕吕子庸,镇压群众的抗日运动。宿县救亡社组织群众到县政府抗议,县政府慑于群众的威力,释放了吕子庸。
民国27年夏,宿城沦陷,吕子庸、王东藩共同组织抗日游击队,接受赵汇川的领导。不久,这支队伍被编为宿西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吕子庸任大队长。
是年农历六月十八日(7月15日),日军约有一个团的兵力沿宿永公路东来。吕子庸率领100多名战士在西二铺集西小黄庄伏击日军。上午11时,日军进入了伏击圈。游击队猛烈射击。日军仓惶反扑。吕子庸在组织撤退中,不幸中弹身亡,时年37岁。
常俊亭
常俊亭(1918~1939),字漱玉,女,宿城人。抗日烈士。
民国19年(1930),常俊亭考入宿城毓秀女子中学,成绩优秀,爱好常俊亭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她在自己的枕头上绣了“九·一八”三个字,以表示抗日雪耻的决心。

民国25年,常俊亭于凤阳师范毕业,到江苏省江宁县任教。曾不顾父母“断绝关系”的威胁,毅然抗婚。
芦沟桥事变以后,常俊亭返回宿城参加了抗日战时服务团,经常到街头演戏、唱歌、演讲,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
民国27年,宿城沦陷,常俊亭毅然参加宿东抗日游击队,于部队积极教战士识字、唱歌,为伤员包扎伤口,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8年初,宿东游击队奉命转入山东微山湖地区。常俊亭随军前往,被任命为湖边地委妇女部长。由于她的积极工作,湖边地区鱼台、金乡等县都成立了妇女协会、姊妹团,办起了妇女识字班。同年9月,湖西地区发生了“肃清托派事件”。常俊亭被扣上了“托派”的罪名,于9月15日在鱼台谷亭镇被杀害,时年21岁。
常死后不久,中共中央派人到湖西地区调查实况,为她平反,追认为抗日烈士。
夏遐年
夏遐年(1920~1942),宿城木牌坊人,中共党员,抗日烈士。
民国26年(1937)9月,夏遐年参加宿县教育人员战时后方服务团。宿城沦陷后,他在宿西参加了赵汇川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年10月古饶集战斗失利,他同贾纯清等克服千难万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毕业后,先分到抗大二分校任组织干事,后到部队工作。民国31年,在晋察冀反击日军扫荡时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邵葵
邵葵(1904~1945),又名邵徽五,宿城人。
邵葵幼时家境贫穷,寄居在亲友家读书。由于才思聪敏,16岁即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民国12年(1923)于该校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返回宿城任小学教员,积极参与创办读书会、假期补习班和平民夜校,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于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中共宿城党组织指派他筹建妇女协会。他认真培养妇女界的积极分子,组织起以杨孟生为会长的妇女协进会。17年,邵葵为中共宿县县委委员,负责共青团工作。同年,宿县教育局长邵瑞卿霸占学田,随意动用教育经费以谋私。邵葵和其他几个教师向宿县政府递了控告信,在街头散发传单,组织游行示威,召开声讨会。结果邵瑞卿被免职。18年春,邵葵组织教师向宿县政府请愿,反对劣绅丁孟贤当教育局长,因而被捕,解往凤阳监狱。在狱中,他坚持斗争,严刑不屈,利诱不从。后在广大教师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强烈要求下,国民党当局将其释放。
抗日战争爆发后,邵葵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常冒着危险,去日伪军据点了解敌情。民国34年,在西寺坡被捕。敌人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但邵葵坚不吐实,最后被吴子文等人活埋于蕲县集南的袁楼村附近,时年41岁。
王培华
王培华(1924~1949),宿城人,中学毕业后,到济南、兖州一带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达上海,在其姑父陈尔晋及姑母王曼霞的掩护下,深入国民党部队搞“策反”。民国38年(1949),国民党部队某部已应允起义,但在一次秘密会议中,因叛徒出卖被捕,于5月19日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宋公园。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其遗骨移葬于上海烈士陵园。
黄太初
黄太初(1900~1949),字赓铭,原籍今濉溪县黄湾,后移住宿城。出身地主家庭,自幼贪图安逸。其兄黄太勋系宿县参政员、省议员。黄太初恃其兄之权势,在宿城拉拢亲信,横行不羁。民国10年(1921)参加清洪帮,先后招收徒弟两千余名,其中有一些是土匪、兵痞。他们横行霸道,欺压群众。抗日战争期间,黄太初成了宿城汉奸头子。30年,黄利用他与日伪的关系,当上了伪宿县总工会会长,百般盘剥工人。他垂涎商人凌纪标、李百中的资财,指使徒弟敲榨勒索,白布500余匹。
抗战胜利后,黄太初曾任宿县参议员,参与组织黄色工会。民国34、35年间,曾强奸妇女2名、女学生1名,群众深为愤恨。
民国37年底,黄太初潜逃至南京。次年春,他勾结其徒弟李九如、张继洲,打死护送黄金的解放军战士,劫取黄金。1951年,宿城市公安部门将黄太初逮捕归案,依法判处死刑。
王光庭
王光庭(1872~1954),字荣棠,号雪渔,宿县苻离人。出生于名儒世家,自幼就学于家塾。光绪年间中秀才,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攻史地专业4年。
王于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抱“教育救国”大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宿城“习艺所”旧址创办幼幼两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王光庭以老同盟会会员的身份被推为宿县参议会议长,但他无心从政,乃辞去议长职务,复办宿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同时在其家乡创办藏梅、丁集两所小学。
王目睹中国实业落后,民国7年,创办宿县蚕桑学校,时为皖北地区最高学府。王出任校长。
王任职省立第四甲种农业学校校长期间,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宿县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如孔子寿、王烽舞、江善夫、陈凤阳等均为“四农”学生。
宿城沦陷后,日方闻王光庭曾留日,先后数次请王出任伪职,均被工拒绝。
王光庭对文学造诣颇深,善文、工诗,生前有诗文集《邀翠轩》稿本,今不存。晚年患白内障,双目失明。1954年,王独自散步,不慎失足坠井身故,年82岁。
马西园马
西园(1878~1957),宿城人,出身于名儒世家,20岁首承教席,在灰古集一带初杨声名。4年后来宿城,开始涉足医道,在名中医指导下,认真阅读医学要籍。27岁时,拜在山东省寿光县名医狄化远门下深造。辛亥革命发生后,在宿城开业行医。建国初期,曾和名医陈粹吾等开设中医进修班,培养中医后起之秀。1955年他开设的诊所加入宿县城关区联合诊所,任主治医师。
马西园

马西园医学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平生以治疗险症见长,群众誉为“医王”。
马西园临床之余,精心阅读古籍,有的还加以评释,写有大量的医疗笔记,如《食古斋笔记》、《食古斋笔记续集》、《今是轩笔记(一)》、《今是轩笔记(二)》等,共约20万字。这些笔记记述了他在医疗方面的真知灼见。马氏亦工诗,曾有“卖药籴粮苦后甜”之句,传诵一时。
顾宝乾
顾宝乾(?~1957),字健堂,宿城郊区人,清末秀才。
民国7年(1918),晋席珍任安徽省议长,聘顾宝乾为文牍课课长。9年夏,他受命拟写一件文稿,不合晋的口味,晋便厉声责令听差:“把顾宝乾叫来!”此话被他听到,便手捧水烟袋从容而来,对晋说:“《颜斶说齐王》你读过吗?王曰:‘斶前。’斶曰:‘王前。’‘趋士’与‘趋势’之理你不懂吗?”君臣之间都还有进退揖让之礼,我是你用聘书请来的,不是你使用的下人。简直是小人得志,忘平所以!”尔后即回房收拾铺盖行李,扬长而去。后任安徽省教育厅文书,又先后在安庆安徽省立一中、芜湖第二女中、芜关中学、蚌埠安徽省立乡村师范、宿县县中等校任教。顾宝乾教学语言生动风赴,深受学生欢迎。他虽系名儒,但却提倡在师范学校和职业中学中开设应用文课,对新文学教学也较重视。
顾宝乾于课教之余,兼习中医,医学造诣颇深,尤擅长内科、妇科。建国前,曾和名中医陈粹吾共同开设诊所。建国初期,在大东门“遂生堂”药店任门诊医师。后被推荐为安徽文史馆馆员。
周岐山
周岐山(1883~1958),今濉溪县临涣集人。清朝末年在临涣集开岐丰杂货店,后在宿城开设岐丰商店,经营煤油、卷烟、食盐等。由于经营有方,生意日隆。民国20年(1931)前后,在宿城不仅有商店,还开办东关岐丰木场、西关岐丰酒坊。至民国30年,其生意扩大到淮河两岸,石弓山的“盐号”、蚌埠的“辉太”、蒙城的“其昌”,亳州的“岐丰”等均系他所开设,上海、济南也设有商号。
周岐山在经营商业的同时,还协同他哥哥周玉山(外号周洋狗)经营烈山煤矿,但效果不佳。
民国35年,周岐山投机钻营,当选为涡阳县国民会议代表,后为国大代表,出席国民大会。37年,周岐山去香港经商,直至逝世。
王邦德
王邦德(1930~1958),宿城郊区三八乡人,自幼喜读书、爱劳动。1949年参军。入伍以后,曾荣立过2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由一个战士成长为工兵连指导员。
1958年,王邦德所在的部队奉命守卫福建海防前线。8月27日,国民党驻金门军队炮击福建沿海地区,人民解放军某部炮兵一连的一个工事,被国民党军的燃烧弹击中,坍塌起火,硝烟滚滚。和这个工事相连的地下室,出口被堵。里面人员处境十分危险。王邦德立即率队前往抢救。先冲进去的两名战士窒息昏倒。王邦德命令战士将他们救出来,自己冒着危险冲进去。他连续救出了两名战土,自己却中毒牺牲,年仅28岁。
王凤山
王凤山(1879~1960),安徽蒙城县移村集人,10岁左右随父逃荒来到宿城,被送到县公署厨房里当勤杂工,习学烹调。
清末,宿县知事浙江人李铭楚,平时饮食讲究。他带来的厨师技术高明,烹炸煎炒,样样出色。王凤山刻苦学习,进步很快。
民国10年(1921)前后,王凤山在大隅口西开一爿六合春饭馆。宿城官员、居民以及外地游人都慕名而至,每日应接不暇。
王凤山拿手名菜是炒虾仁和糖醋鱼。他炒的虾仁倒入盘内红黄相间,象一朵鲜嫩的碎花,使人入眼生津。他做糖醋鱼能够准确掌握火候。当把炸锅中的鱼捞出倒入鱼盘时,另一锅的糖汁紧跟着泼在炸鱼上,吃时尚能听到糖汁渗入鱼肉的吱吱响声。
由于王凤山技术精湛,待人亲切,生意越做越兴隆。很多人都来跟他学技术。如曹善举、张立本等10余位宿城知名厨师,皆出其门下。
王凤山81岁病逝于宿城。
陈家炳陈家炳
陈家炳(1892~1966),字灿堂,宿城西郊陈营孜人。8岁人私塾读书,24岁入塾师研究所进修。结业后任塾师,兼习中医,对内科及妇科病理尤悉心研究。35岁对在宿城开办怀仁药社,主要经营中药,兼治病。民国23年(1934)被聘为宿县监狱义务医官,仍不辍其药社经营。沦陷期间,陈家炳在宿城坚持诊病治病,并对贫民免费供药。汪伪宿县政府曾聘他为贫孤教养院义务医师。抗战胜利后,陈家炳参加宿城中医工会,为首开办贫民施诊所,免费处方、供药。建国后,仍在宿城开办怀仁药社,前来求医者有时日达百人。1956年怀仁药社并入郊区联合诊所,改为集体经营,陈家炳为联合诊所主治医师。同年11月,调到宿县专区医院,任门诊部中医科医师。
陈家炳先后在中医科技杂志等刊物发表有关乙型脑炎、肝炎方面的论文数篇,为省有关部门整理出版的《验方汇编》,一书提供验方59例。
陈家炳

陈家炳先后担任过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宿县地区中医学会副主任、宿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宿县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特邀代表等。
陈家炳于“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而死。1978年平反昭雪。
陈成仁

陈成仁(1913~1975),字乐山,陈家炳之子。20岁随父学医,博览医籍,持之以恒,以求精通。临床经验丰富,尤以治疗妇科、儿科、内科见长。曾发表《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等学术论文。临症之余,著有《温病三字诀》、《痢疾三字诀》。陈成仁曾任省中医学会理事、地区、县中医学会秘书长等职。
1975年病故,终年62岁。
梅其藻
梅其藻(1888~1968),字鉴衡,号雪峰,宿城人,祖籍安徽定远梅其藻县。梅其藻于宿县正谊中学毕业后,先后在仓院小学、宿县第一高等小学、安徽省第四甲种农业学校、宿县县立中学、毓秀女子中学和启秀女子中学教授书法和美术,达40年。
建国后,梅其藻专门从事艺术活动。50年代初期在宿县文化馆研究美术、书法。1956年后,先后任省文史馆馆员、省文联委员、文联理事、省政协第一届委员、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两届代表。梅其藻

1965年,文艺界“左”的思潮泛滥,梅其藻毅然从合肥回到宿城家中。虽避开了“文化大革命”的批判锋芒,但也抑郁不安,以致忧愤而死,享年80岁。
梅其藻一生的成就首先在于国画和书法。梅氏学画先临摹《芥子园画谱》和马远、夏圭的画,再转入对实物的写生,奠定了较坚实的绘画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注意体验生活,曾经遨游名山大川,开阔视野,对灯影月光之下摇曳的竹影,也常静默观摩。在绘画时,强调意在笔先,成竹于胸。他作画,常把很多书法笔法适当融入。所画的松、梅、竹、荷花、牡丹、石榴、枇杷、水仙、萝卜等,除神韵飞扬,笔力浑厚之外,还有洒脱和雄劲之感。
梅其藻绘画的内容,建国前以山水为主,建国后以花鸟为主。《潇湘白云图》和《三峡归云》是他山水画中较好的作品。
早在建国之前,梅其藻在画坛上就颇有盛名。历次举行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多有他的作品。全国美展画册中收有他的山水画。1956年,由全国美协在苏联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中有他绘的荷花。在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画集中,载有他的山水画。195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荷花条幅,其他报刊也发表过他不少作品。
梅其藻认真研习书法。初学唐宋,追溯魏晋,特别注意临摹张迁碑,精于篆体和隶体。他把篆隶草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195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展览,展出了他的隶书体——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幅作品后又在日本展出,日本报刊有专文评赞。
梅其藻在诗文和篆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诗和画的内容配合紧凑,相映生辉。《竹梅图》自题诗是“三友当年作画幅,而今不见老松株,竹与梅花低声说,他到秦国为大夫。”篆刻作品“迁想妙得”是刻得较好的一颗。他的作品具有画面、题款、诗文、印章四者融而为一的整体美。梅其藻严于律已,热心助人。他与其他画家一起泼墨丹青,往往让他人先施展才技。对求画者,他不分贵贱,一律认真为之。有时抱病作画,以应求者。
马振尧
马振尧(1896~1969),字景常,原籍宿县时村,寄寓宿城。民初于安庆安徽省立一中毕业后,即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教育系就读。二年后又转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就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上海暨南大学、浙江之江大学、西安西北大学等校教授。民国14年(1925),马振尧协助陶行知创办南京安徽公学及晓庄师范,任教务主任。17年任芜湖芜关中学及公立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20年调蚌埠安徽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22年,改任浙江杭州艺术师范学校二部主任。次年,马振尧应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之聘,任该校政治教官,一度兼任空军军官入伍生团政训室主任。抗日战争开始,随校迁往四川。民国27年,马振尧被推选为安徽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继为副议长。30年,被进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35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与此同时,兼任宿县烈山煤矿公司董事长。解放后,宿县专署成立烈山煤矿整理委员会,马任副主任。1951年,镇压反革命时,马被错捕错判。1956年获释。1969年病逝于南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获彻底平反。马振尧

马在教育工作中,主张学术自由,对思想进步的师生,尽力维护。马在芜湖工作期间曾尽力帮助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克农安全脱险转移。民国20年,中国共产党长淮特委遭受破坏,马曾尽力周旋,使二乡师同学某(中共长淮特委工作人员)免遭毒手。
杨济岭
杨济岭

杨济岭(1889~1970),原籍山东省周村西乡于张庄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齐鲁大学附属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眼科大夫、安徽省寿县春华医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迁居宿城,在美国教会开办的民爱医院当医生。民国36年,曾去美国观摩进修一年。建国后,曾任宿县地区医院副院长。
杨济岭擅长眼科,对医术精益求精。一生使众多的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先生晚年虽身患冠心、糖尿多种疾病,仍坚持工作,抢救病人,深为宿城人们所称道。
陈粹吾
陈粹吾

陈粹吾(1894~1973),名泰运,又名陈怡村,以字行。宿州市城北乡人。
陈粹吾曾拜名医施今墨研习中医。民国5年(1916)至8年,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读。11年,在徐州培心中学加入非基督教大同盟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于宿县乡村开展农民运动,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5年,曾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负责皖北地区和武汉党组织的联络工作。1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中任33军政治处组织科长。19年冬起,曾在宿县简易师范、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担任教员。
陈粹吾从教之余,刻苦研习中医。民国25年春,经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医就业考核合格,领到特种营业执照,遂弃教从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弃医从军,在宿城参与组织抗日救亡社。27年秋,任皖东北专员公署代理专员。30年,患病返乡就医,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后来,他接受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建议,结束了军旅生活,以行医为主,兼做一些革命工作。
解放战争中,陈粹吾在宿城及蕲县集一带,开设“粹吾诊所”。建国之初,除继续行医之外,还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历任宿县地区卫校合肥卫校和合肥医专校长、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兼安徽中医学院院长,并先后被选为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代表。
陈粹吾以行医为主要职业之后,更刻苦钻研歧黄之学,建国时已成为一方名医,驰誉遐迩。50年代,曾两次应邀赴庐山为中央领导人看病。1958年,受毛泽东接见并合影。陈粹吾善取历代诸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也很重视吸取近代医学知识,推重中西医结合,为安徽省最早倡导中西医结合的医师之一。他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但又信理太过而故涉于虚;西医专于格物,但又逐物太过而或涉于固。”
陈粹吾诊病坚持“望、闻、问、切”四法辩证运用,不专于脉,必兼于审证。治病则多以扶正补元为主。即使法邪,亦兼扶正,从不猛用麻、硝、磺之类的峻烈药物。凡适于针灸的病,他总坚持以针灸为主,认为有的病亦可不药而愈。
陈粹吾医术精湛而不炫奇矜博,声望高远而能平易近人。尤为可贵的是对就诊者一体相待,虽村妇儒子亦热情细心治疗。“文化大革命”前半期,省城合肥很多医院被遣散下迁或停诊搞政治运动,患者看病十分困难。陈粹吾已逾古稀之年,毅然偕其门人关济川等于家中应诊,自晨达暮,应接不暇,从不推辞。
陈粹吾去世后,安徽省中医学院整理、编选出版了《陈粹吾医案选》一书。该书收60例医案,基本体现了陈粹吾的学术思想及其“平淡即是奇”的医疗风格。
陈家章
陈家章(1909~1976),宿州市三八乡陈营孜人。幼时双目失明,受生计所迫,于12岁上投师于苻离人皖北坠胡高手陈敬德门下学艺,以学演奏坠胡为主。
初,陈家章演奏的坠胡曲是《百鸟朝凤》、《小寡妇上坟》以及《大出殡》等传统名曲。20年代中期,陈家章曾到南京、上海及苏北的如皋等地演奏。在如皋时,得以和京剧表演团体接近,从此酷爱京剧,并练习以坠胡模拟京剧各派唱腔。他备有一个供听众点戏的小折子,折上列有六七十个戏码,其中有谭鑫培的《洪羊洞》、孙菊仙的《逍遥津》、汪笑侬的《马前泼水》等。除京剧外,陈家章还演奏地方戏唱腔,主要有淮北花鼓戏的《货郎段》、泗州戏的《张美英进花园》、豫剧《铡美案》、河北梆子《大登殿》等。另外也演奏一些乐曲小调,如《孟姜女》、《四季相思》、《泗州调》、《打牙牌》、《小五更》等。
陈家章虽为盲艺人,却能以敏锐的听觉、强烈的乐感及高超的演奏技巧,模拟出自然界和生活中众多的声音,如鸟鸣、纺车响声、独轮车响声等。特别是《大出殡》一曲,越演越熟,后期能把此曲中灵棺起运时那种特有的悲痛情绪,男女老少的不同哭声、锣鼓唢呐的喧闹声、摔“老盆”声等,以及鸡鸣狗叫声,受宰杀的猪羊嚎叫声,都能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使听众倾倒称绝。
1950年,陈家章参加宿县劳动剧团。1957年赴上海参加华东曲艺观摩演出,所奏的“百鸟朝凤”获二等奖。1959年参加宿县曲艺协会,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文化大革命”初期被下放回家,在民间以演唱为生。1976年因病去世。
李强
李强

李强(1954——1978),宿州市人,原籍河南省汤阴县。李强幼时好学,怀有崇高理想。他曾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像雷锋叔叔那样,听党的话,长大以后为人民服务。”1971年,曾冒着狂风暴雨从即将倾倒的危房中背出汪慎义的母亲,使70多岁的老人脱险。1972年,一次邻家失火,房架即将断塌,他不顾危险,爬上草房顶抽草灭火,从而截断了蔓延的火势,减少了乡邻的损失。乡邻们都夸他是活着的小雷锋。
1972年底,李强应征入伍。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中曾任副班长。因为患病开刀,健康状况下降,于1977年退伍。1978年,任宿县百货公司大楼营业部的警卫。
1978年3月10日夜,李强带病值班。凌晨3时许,李强第二次巡视大楼营业部,当走到二楼楼梯口时,突然发现大百货柜台下隐伏着一个人,李强当即上前捉拿。窃贼举枪威胁,李强毫不畏惧,奋力捕捉,窃贼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击中李强胸部,光荣牺牲,时年24岁。安徽省民政厅追认为烈士。
为表彰李强奋身保护国家财产的英雄事迹,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于1979年11月发出“关于开展向李强烈士学习的决定”,号召全省商业人员学习李强的崇高品质,为“四化”贡献力量。
张传林
张传林

张传林(1898~1979),字瑞生,宿州市人,出身市民家庭,幼年在同泰丰铁货店当学徒,后为义丰南货店老板。民国34年(1945),改行经营绸布,任绸布业工会委员。他不仅谙熟行情,经营有方,而且心地公正,廉洁自持,因此深得各方人士的称道,在工商界亦甚孚众望。
建国之初,张传林任宿城市商联筹委会副主任、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1953年起,任宿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他奉公守法,积极参加工商界的“五反”(反偷税漏税、反投机倒把、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反盗窃国家财物)运动。在和不法商人作斗争的同时,也善于对其作必要的思想工作,并屡收实效。他还带动工商界捐献物资和金钱,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他广泛发动各商号、店家按行业组织联营商店,成了工商界走集体化道路的带头人。
1956年,国家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张传林耐心说服糖食南货业王广大、合成布庄朱守良放下包袱,解除顾虑,并带领工商界敲锣打鼓,热情接受改造。
从1955年起,张传林连续当选为安徽省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1956年,当选为宿县副县长。他工作勤勤恳恳,作风平凡朴实。1960年前后,他负责修建宿东矿区公路,时年已60多岁,每天骑自行车早出晚归,往返近百里,有时天晚了就住在修路民工的工棚里。
“文化大革命”前期,兴建新汴河上的刘闸。由于社会动乱,工程无人管,材料损失严重。张传林主动来到工地,和民工一起吃住,一起坚持工作,他对民工说:“不管是这一派正确,还是那一派正确,反正我们修建涵闸不会错。”
1978年,张传林已80岁,还担任宿县城建局顾问,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
张传林平生关心别人,扶危济困,廉俭成风,严于律己,并以此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让他们贪求非分的享受。
陈淑贞
陈淑贞(1925~1980),女,宿州市三八乡人。幼年以耕织为业。1952年,她组织了一个有8户农民、一头毛驴的互助组,成为城郊走合作化道路的带头人之一。接着,她又带领农民成立了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并先后被推选为社长和公社党委副书记。陈淑贞还曾被选为中共安徽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共宿县第三届代表大会代表和省、地、县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省妇联常委、县政协委员。
陈淑贞曾多次被评为县特等劳动模范、省一等劳动模范。1957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大会。1958年和1959年,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彭真等中央领导人来宿视察时都接见了她。1959年陈淑贞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参加北京庆祝建国十周年观礼活动。曾在周恩来家作客并合影。同年11月,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
1959年至1962年间,在“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下,陈淑贞也曾在一些方面有过“左”的作法。1966年至1976年间,陈淑贞被视为假劳模、黑典型,多次受到批斗,遭受迫害。
1976年10月,陈淑贞重新被任命为三八公社的领导人。她深入基层,辛勤工作,被评为优秀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0年1月27日,因车祸不幸逝世。
孔子寿
孔子寿(1899~1982),原名孔昭颐,曾化名王村正,宿州市人。
民国13年(1924),孔子寿在北京农业大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孔子寿15年暑假回宿城参与成立中共宿县临时支部。之后在安徽省立第四农业学校任教。17年起,先后任中国共产党宿县县委书记、凤阳中心县委书记、宿迁中心县委书记、徐海蚌地区特委委员等职。22年,因叛徒出卖被捕,与党失去了联系。26年8月,由于国共合作被释放。抗日战争初期,曾和赵一鸣等人发起组织抗日救亡社,动员广大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孔子寿

建国后,孔子寿任皖北联合中学副校长、宿城一中校长、宿县专署教育科副科长。1956年调到安徽省教育厅工作,并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安徽省委办公室主任。
1982年病逝于合肥,终年83岁。
赵一鸣
赵一鸣

赵一鸣(1903~1983),原名赵双起。祖籍山东省金乡县,幼时随父徒居宿城。15岁入宿县乙种商业学校学习。民国13年(1920),赵一鸣参加了非基督教大同盟,并创立群星书社。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工会工作,曾两次组织工人罢工,均获胜利。18年4月,赵一鸣在徐州参加党的徐海蚌特委秘密会议时被国民党逮捕,判刑3年,关押在苏州高等法院监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曾因发动绝食斗争、成立难友代表大会以及组织狱中共产党支部,被三次加刑共3年11个月。23年,由他大姐花钱营救,始获释。
赵一鸣出狱后,立即寻找组织关系,但未果。民国27年春,经匡亚明介绍,方恢复党籍。5月,和王恒兆等在灰古集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7月某日,赵率游击队在蔡桥北面阻击日军。他奋勇当先,指挥得当,激战五六个小时,击毙日军10余人。
民国29年5、6月间,赵一鸣任宿东县县长。30年,区委书记岳之平,区长关焕章先后被伪军抓去。一鸣以武力威慑伪军,迫使其用假打真放的办法,将岳、关二人救回。31年冬,教育释放了俘获的灵璧县伪区长张汉三,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张汉三也由亲日转为抗日。33年初,赵一鸣任中共宿东县委书记兼县长,先后组织三批武装力量输送给新四军四师。35年秋,赵任宿蒙怀联防办事处主任,参加中心县委。后又被任命为中共商(丘)、亳(县)、鹿(邑)、柘(城)县委书记。36年秋,复回宿东县任县长。37年秋,任江淮第三分区专员。在淮海战役中,任第三分区支前司令。
建国以后,赵一鸣曾任皖北行政公署劳动局局长、芜湖市市长、安徽省卫生厅厅长、合肥师范学院副院长、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等职。在“文化大革命”中,赵被诬为叛徒。备受折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到彻底平反,在高等教育战线上辛勤而愉快地工作,直至辞世。
王文亮
王文亮

王文亮(1909~1984),字灿臣,祖籍山东潍县。王文亮父亲医术高明,亮自幼受其熏陶,爱好医学,后入上海西洋医学院和东南医学院学习。民国21年(1932)转山东齐鲁医学院深造。25年来宿城随父经营华兴西医诊所。由于医疗技术好,临床经验丰富,逐渐成为宿城名医。曾任宿城西医工会理事长、宿县参议员、宿县公立卫生院董事。
1953年,华兴诊所并入宿县第二联合诊所,王文亮任所长。1957年任宿县城关镇医院主治医师。“文化大革命”初期,曾被戴上“反动权威”的帽子,随城关镇医院下放到宿县支河乡卫生院。1979年回宿城,在市中医院任主治医师。
王文亮注意借鉴中医的诊病方法,技术上精益求精,因此诊断率和治愈率较高。1964年,他诊治危重流行性脑炎100余例,均痊愈。加之他医德高尚,平易近人,深受群众拥戴。自1958年以来,曾先后为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会员、宿县医学会理事、宿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宿州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杨紫霞
杨紫霞

杨紫霞(1887~1987),女,宿州市人。杨紫霞幼时勤奋读书,刻苦练武。她在其三舅邱清河(同盟会员)的教育和影响下,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22岁时,女扮男装,毅然从军。
在军队中,杨紫霞善骑会射,枪法很准。武昌起义后,曾参加过攻占杭州、湖州,光复南京等战斗。上级曾想提升她为营长,只缘系巾帼英雄未果。民国元年(1912)1月,杨紫霞跟随三十九混成旅旅长陈干从南京追击张勋,直到徐州,与陈干结婚。同年4月,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发表宣言书。杨紫霞在徐州积极响应,提出男女平等,废止妇女缠足,并和陈干一道把长期禁锢在守节祠中的寡妇全部放回家,动员他们再嫁。同年底,三十九混成旅被袁世凯遣散,杨紫霞入济南女子师范学校深造。4年又跟随陈干去北京,积极参与反袁斗争,经常把密信藏于发髻之中,来往于章太炎和反袁党人之间。袁世凯死后,陈干到山东省任职,杨紫霞陪同前往。12年,她积极协助陈干参与对日本的谈判,力争收回青岛。16年,陈干参加北伐革命军,任中将司令,不久即死去。此后,她即在青岛同仁医院任职。
抗日战争期间,杨紫霞回宿城定居。日军曾以每月100元车马费为诱饵,派教会牧师诱逼她参与宣传中日亲善,被她严词拒绝。
1949年秋,杨紫霞去北京,住在女儿孝福家中。后下放到山西省洪洞县农村,数年之后又去太原女儿孝履家定居。
1978年以后,杨紫霞被聘为山西省政协文史馆馆员,任太原市政协常委。1987年,太原市政协为其祝贺百岁寿辰,誉称其为辛亥老人。
王治邦
王治邦

王治邦(1895~1989),字润民,宿州市人。王治邦9岁开始读私塾,三年后辍学。15岁到山东当兵,不久转入冯玉祥所率部队。19岁进冯玉祥创办的西安军官教导团学习。民国6年(1917)离开教导团,任连长。8年,任冯玉祥部督办处手枪团团长。曾接受苏联军事顾问普里马科夫的训练,听过李大钊等人宣传革命真理的讲演。15年,王治邦被任命为冯玉祥部第七旅少将旅长,去西安讨伐刘振华,为杨虎城将军解围。后来蒋介石借端向冯玉祥部队发动进攻,王治邦被冯任命为三十七师师长,抵抗蒋介石。冯玉祥部队被瓦解后,王治邦被张学良改编入二十九军,降为一一旅旅长,进驻通州。
民国22年,日军占领热河省,迅速逼近长城,向华北地区推进。二十九军奔赴长城各口,阻击日军。3月10日,喜峰口失守,王治邦率一一旅昼夜赶来增援,立即向占领喜峰口之日军发起猛攻,日军退入喜峰口峪中,据险死守。数日之后,王治邦又星夜率刘景山团秘密越过长城,向正在沉睡中的日军炮兵阵地发起猛攻,只用半个多小时,就摧毁日军一个炮兵团。日军受到重创,始放弃占领长城各口继而进军华北的计划,于3月下旬后退。日军把喜峰口的失败认作明治练兵以来的“奇耻”。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当时致南京国民政府的秘密作战电报中,有4份提到了王治邦旅,肯定了王治邦的重要战功。事后南京国民政府却说二十九军“违命抗日”,不但不予优抚,还扣发其军饷。王治邦也被削去旅长职务,去南京陆军大学受训。王治邦路过泰山,又看望了冯玉祥。冯勉励他以民族为重,拂去怨愤,继续坚持抗日,以待他日重新杀上战场。王深为冯玉祥的谆谆教诲所感动。
芦沟桥事变的当天下午,王治邦赶回北京,在二十九军以少将参谋职参战。民国29年,参与襄樊战役。后转第五战区长官部,在老河口任李宗仁部少将参谋。两年后,调入汤恩伯部任少将参谋,驻河南辉县。因汤飞扬跋扈,难于共事,王治邦便借故迁往安徽临泉县于新寨,过着半似隐居的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汤恩伯电催王赴任。王治邦自知难与蒋介石的嫡系合作共事,遂不就任,两袖清风,回到宿城。至家时,先是在自家旧房子里推油、磨面,以维持生计,后来率全家下农村劳动过活。
新中国成立后,王治邦英勇抗日的历史曾一度受到歪曲,他本人多次经受错误路线的迫害。1980年,党和政府对他前半生的军旅生涯作出正确评价,先后被选为宿州市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直至病逝。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