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区划与主要作物分布
1985年,市农林局通过调查分析,制订了郊区农业规划,分为5个区,即稻麦区、蔬菜区、粮油牧区、林果区和乡镇企业区。
稻麦区计有城东乡的新庄、八里、祁卢3个村,城北乡的北关、津浦、吕家、汴河、大刘5个村,城南乡的五里、王徐、陈营3个村。
蔬菜区计有城西乡的董园、李园、崔园、张仙庙4个村,三八乡的大吴、杨庙、三八、三里、高殷、十里、前赵7个村,西二铺的沈家、二铺、大周、大黄4个村。
粮油牧区计有西二铺乡的沟西、葛林、演礼寺、石圩、韩岭5个村,三八乡的周尚、九里2个村,城东乡的七里、沱河、梅圩、十里4个村,城南乡的何家、六里2个村。
林果区计有市辖区内的宿蒙、宿怀、宿固、宿苻、宿永、宿泗等公路和铁路两侧,新汴河和三八河岸,十里和大周东地上渠,戚家沟和薛堂大沟两旁,以及苗圃场、农场、奶牛场。
乡镇企业区计有东关、西关、南关、沱河、道东5个街道办事处的13个村。
二、作物种植
建国以前,城郊粮油经济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高粱、谷子、绿豆、山芋、大豆、玉米、花生、芝麻、棉花等。建国后,增加了稻子、油菜籽、黄麻、烟叶、甘蔗等。同时引进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小麦有博爱74—22、新丰三号、马场二号、郑引白粒,陕农7859、萧农7595等;大豆有郑州76—1号、跃进五号、商丘197等;玉米有鲁单四号、掖单二号、烟单14、聊玉五号、丹玉十三、苏玉一号等;山芋有徐薯18、北京553等;棉花有徐州514、鲁棉一号等。
建国以前,耕作粗放,肥料短缺,种子低劣,再加上水、旱、病、虫等灾害的侵袭,郊区农作物产量很低。
建国以后,逐步实行科学种田,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人民公社化后,管理不善,产量徘徊不前。1979年以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受自然灾害影响外,各种作物的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粮油经济作物产量情况
(1980~1985)

续表

三、农技农艺
耕作制度建国前,郊区的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二熟,即小麦~大豆或红芋;其次为一年一熟,即小麦~晒垡~(次年)小麦。建国后,一年二熟面积逐渐扩大。1958年,更扩大了红芋种植面积。50年代末,试种水稻代替红芋,因水源不足和土壤不宜,效果不佳。1978年以后,调整了农业结构,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改变耕作制度,主要是一年二熟和二年三熟,即小麦~水稻;小麦~大豆、玉米、芝麻、绿豆、红芋等;春红芋、春玉米~小麦~次年大豆、玉米、芝麻等。
土壤改良首先,充分利用市区的人粪尿及垃圾,大搞秸杆还田,发展食草动物,充分利用闲废地种植绿肥等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其次,深耕深翻,改碱熟化;因地制宜,借用客土;合理用地,养用结合;合理使用化肥,促使土壤养分平衡;以水调肥,以水改土。
施用化学肥料50年代,只有极少数土地施用少量进口的氮素肥料。70年代,化学肥料的品种不断增多,使用量不断增加。
农机、农具建国前,郊区使用的各种农具十分落后,建国后,逐年有了变化。80年代,各种机动农机具已普遍使用。
郊区施用化肥情况
(1980~1985)单位:吨

几个年份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
上一篇:第三节 蔬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