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元年(1912),津浦铁路通车,宿城的坐商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83户增至120户,各类小商小贩也增至500户左右。以后,宿城商业继续有所发展。日军侵占宿城时期,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城商业稍有转机,但由于税目繁多,货币贬值,旋又迅速萧条。
1949年,宿城出现了国营商业,1952年,有了由群众集资入股的供销商业,形成了国营、集体两种体制所组成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1956年,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个体经营者愈来愈少。
1980年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个体商业急剧增加,商业网点的分布也更趋广泛合理。1985年底,全市共有市属商业管理机构29个;商业零售点2237个,人员6564人;有证个体商贩1792个,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578万元。
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宿城传统的集市贸易场所都在四关,农副产品在市场出售,自由议价。建国后,国营商业曾利用传统集市收购农副产品,开办物资交流会。1956年,宿城设立牲畜、皮毛、家禽、土产等交易所。1966年~1976年,集市贸易被视为资本主义滋生地加以种种限制而冷落。1980年后,全市辟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有的市场还建起了风雨棚、水泥板柜台,并有专人管理。集市贸易空前活跃,成了社会主义商业的补充部分。1985年,全城共有农贸市场18个。
建国以前,全由较大私营商号经营批发业务。建国后,国营商业首先承担了绝大部分商品的批发业务。尔后,集体商业也承担了部分商品的批发业务。1958年,集体商业并入国营商业,形成了国家经营的单一的批发渠道。1963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1966年~1976年间,又出现单一性的批发渠道。1980年以后,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市批发商品可以通过国营、集体、个体多种经营渠道向外转运。对外贸易则仍通过国营商业渠道进行。集体商业和个体经营者对国外销售的商品,也必须由国营的外贸公司统一组织,运往口岸。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