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话
民国4年(1915),宿城军政各部门开始使用电话。19年,陈震生私人经营电话业务。23年,有话务员6人、技术员1人、线工5人。城内有用户139户。24年4月,交通部发给正式营业执照,定名为“商办宿县无限电话公司”。27年被日伪宿县政府接管。33年,城内用户达150余户。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宿县政府接收时,有日式100门总机2部,话务员6人。解放后,经过江淮邮电三分局整治、修复,业务逐渐恢复,1949年末城内用户20户,大部分为党政机关。建国后,市内电话扩展到各工厂、企业、学校、群众团体。1950年底,市内电话用户139户。1957年8月,设“09”火警电话。是年有电话单机198部,交换机14部,电话用户204户。1958年底有交换机58部,电话单机760部。1960年12月,宿城电话扩建工程(皖市60—003B3)正式开工。1963年6月,增加100门磁石交换机2台,出局电缆200对,电缆长度增加近3皮长公里。从1958年至1971年,用户平均每年增加14户,至1971年底有用户400户。1974年,扩建市话200门。从1974年至1980年,用户平均每年增加56户,1980年底达890户。1981年,敷设自动电话通话设备,同年9月,建成2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淘汰老磁石交换机,用户增至1035户。1985年,市内有电话用户1633户,交换机总容量4050门,杆路55.2杆公里,架空明线线条长度为76条公里,电缆长度为51.5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为5244条公里,电话单机3743部。
1960年,城内开始设立邮局营业处和东关支局2处公用电话,1977年发展为5处,1985年发展到19处。
宿城农话业务,始于民国22年,为陈振生等人与有关区、镇共同集资兴建。有3条专线,分别通往时村、濉溪、临涣,多为商业服务。24年,宿县政府设立电话管理处,将商办乡村电话收归县管,统辖各区、乡的电话业务。27年,日伪宿县政府建设科接管话管处。抗战胜利后,复为国民党宿县政府接管,区、乡之间的电话时断时续。1949年底,人民政府对农话线路进行修复。1950年,农话工作人员并入邮电局。1952年5月,农话台有话务员9人,机线员2人,20门、10门、5门总机各1部,磁石交换机44部,线路150.32公里。1959年,通话点有550个,杆路1191.99公里,线路长2292.88公里。但通话效率差,投入多,收入少,1958年仅收入4479元。1960年,整顿农话,压缩不具通话条件的社队后,有用户401户,1963年为287户,1973年为419户。近年农话用户逐年增加,1985年为491户,农话有效接通率为99.14%。
宿城的长途电话业务,系民国17年从南京电讯二区管理局经过宿县的线路,用转电线圈开口使用,同时敷设省内长话线路。26年,成立长途电话管理处。33年,汪伪电报电话局的长话业务,由蚌埠、徐州接转。36年,长话月平均达3500余次。37年11月停办,38年7月恢复。长途台有日式100门磁石交换机1部,话务员4人,使用者以商界为多。1949年年末计去话968次。1951年,利用地方电信线路,先后与濉溪、临涣、孙疃、铁佛、百善等地开办长话业务,当年去话1.27万次。1952年,省局下拨30门长途交换机1部,配长途话务员3人。年去话达4.6万次。1956~1958年,长话业务下降,1958年,年去话仅1.8万次。1961年,除有一条通达徐州的省际电路外,尚有通达合肥、蚌埠、五河、灵璧、萧县、砀山、泗县、怀远等11条省内电路。长途交换机5部,全年去话7.5万次。1962年去话达10万次。1965年,增长途台、查询台、记录台各1部,接续台4部,长话电路24条。1966~1971年,长话业务下降,1968年仅有4.8万次。1972年起逐渐回升,1976年去话19.5万次。1978年,长话电路41条,其中载波电路24条,省际电路11条,去话22.1万次。1981年,设备更新,由JT508型供电式交换机16部代替老设备。1983年元月,开通宿县—合肥半自动拨号业务4/4路。1985年,开通蚌埠半自动拨号。有长话电路62条,其中载波电路50条,实话电路12条,年去话达34.32万次。
二、电报
民国4年,宿城设四等电报局,隶属安徽省邮政管理局。9年,使用莫尔斯机与徐州通报。27年,宿城沦陷,电报业务停办,30年恢复。抗战胜利后,电报线路被国民党军方占用,电报传递只能利用话务空闲时间,以话传方式传递。每天出口约30多份。36年下半年业务稍有回升,电报交换量月平均1443份。37年11月20日,电信局失火,电报设备毁于一炬,业务中断。38年5月,电报干线杆路修复,重新恢复电报业务,使用话传,分别与蚌埠、徐州通报,日交换量10份左右,以私人及商业电报居多。1950年以后,开通蚌埠、徐州同线工作电报电路,当年电报交换量为12695份。1952年,该2条同线工作电报电路改为音响机电路,增加气象话传电路1条,并相继开通宿县与本专区各县的话传电报电路,当年交换量1.53万份。1956年后,宿县通达灵璧、濉溪、萧县的话传电报电路改为音响机电报电路。1958年,增开宿县—合肥双工音响机人工电路1条。并相继开办至县内12个支局的话传电报业务。1959年,以“报喜”、”挑应战”、“放卫星”等内容的电报大增,当年电报出口量达5.66万份。通讯设备增加了莫尔斯收发报机2部、作孔机1部、自动发报机1部。1961年,电报出口量为8.53万份。1971年,电报出口量为10万份,1976~1985年,电报设备逐步更新,宿—肥、宿—蚌、宿—泗、宿—砀先后改为载波电报电路。电报年出口量,1980年为15.56万份、1983年为19.46万份、1985年为19.86万份。
民国21年,宿县政府设无线电台,为安徽省建设厅乙等台,有直流式5瓦电机1部,呼号为XS、波长61m,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不收商报,后因经费不足时开时停。32年,汪伪政府正式开办民间无线电报业务,有1部无线电报话机。36年6月,宿县政府内设电台1部,系地方管辖。电信局增设超短波无线电台1部,并成立机务站,在有线线路阻断时使用。1962年,增加“八一”型小型电台2部。1971年元月,宿城成立无线通讯小分队,其任务是收听警报信号,与合肥及所辖各县局电台定时会晤,汛期承担防汛工作。1985年,配有150瓦和50瓦发射台、15瓦“八一”小型收发报机、无线电收讯机、无线电台车等设备。
三、传真
宿城第一家使用传真设备的是拂晓报社。1970年以来,宿县地委办公室、地区公安处、地区气象局、宿县县委办公室、宿县公安局、市委办公室、市公安局、淮北煤炭建设公司、皖北矿务局都陆续有了传真设备。这些单位的传真设备,大多是不同型号的文件传真机,可与邻省、邻近地区或邻县之间开通传真通讯。气象站使用的主要是无线定频传真机,用来接收天气图。至1985年,邮电单位尚未开通传真通讯。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