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即积极指导人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和科研活动。到1985年底,全区经过鉴定和评审,经考试确认有较大科研成果57项。60年代初有3项,1972年至1978年的有8项。1979年至1985年底有46项,获地区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工业、交通、基本建设9项,农业、林业、水利8项。
主要获奖成果:
1.FZ—1型衬衫衣领整烫机。由宿县机具厂廖恒秋等人完成。1978年7月23日通过部级鉴定,获省政府1981年颁发的科技成果四等奖。
2.TW50—25型农具深井泵。由宿县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主持,宿县地区水利局、砀山县通用机械厂参加研制。省农机研究所1979年5月16日组织通过鉴定,获省政府1981年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3.JSG型数字高温计。由宿县地区柴油机厂马万光、王训义、陈通华完成。1980年5月25日通过地区级鉴定,获省政府1981年颁发的科技三等奖。高温计电气原理采用数字自校式低漂移数字误差,测量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聚氨酯橡胶印刷胶辊。由宿县地区轻化工塑料研究所(后改为塑料研究所)阎贻诚、孟庆太、柴学恒和安徽大学化学系刘玉龙完成。1981年6月5日省第一届轻工业厅组织通过鉴定,获省政府1983年颁布科技成果三等奖,采用二元酸、二元醇、三元醇、二异氰酸甲苯改进的配方制备聚氨酯。合成工艺简单,浇注印刷胶辊产品质量稳定,成型加工方便。
5.6SZ—120型电磁振动粉丝机。宿县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聂宗鑫、邵子敬完成。1984年8月28日安徽省农机研究所组织通过鉴定。获安徽省1986年科技进步荣誉奖和安徽省机械工业厅1984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该机把电磁震动原理用于生产粉丝的工艺,简化了粉丝机械结构,较大幅度降低能耗。每小时可生产山芋淀粉粉丝125公斤,粉丝直径为0.5—0.8毫米,该机研制成功,为我国提供一种新型的淀粉制粉丝机械。
6.SXY—1型防足癣(脚气病)药物保健布鞋。泗县鞋厂查少农、王鋆完成。1984年宿县地区二轻工业公司主持通过鉴定,获省1986年科技进步四等奖。1984年12月,获省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奖。1985年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
7.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调研。宿县地区科委盛国英、孙德云完成。1985年4月,省、地科委组织论证会,获省1987年科技进步四等奖。该研究成果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8.硫化碱转炉用高铝质衬砖。萧县耐火材料厂沈长月、崔万昌、周世华与大连染料厂协作完成。安徽省冶金工业厅1985年7月21日,组织通过技术验收,获省1986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高铝质衬砖具有耐腐蚀、抗冲刷、耐激变性能及砖型简单、砌筑方便、使用寿命长优点,自1983年正式投产以来,已为全国近三分之二硫化碱生产厂家采用。该产品受到中央化工部的重视。1983年、1985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专业会议,推广应用,并把萧县耐火材料厂作为硫化碱行业衬砖生产基地。
9.“大泽65—1型”手推式小动力收割机。宿县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李万忠完成。1985年10月11日通过部级鉴定,获省1986年科技进步四等奖和安徽省机械厅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这种机型目前在国内是首创,填补了人机结合收割机械的空白。由于结构简单、合理、紧凑、价廉、适应性强,动力可以一机多用,符合当前农村实际需要,适宜于个体、联户购用。
10.宿县地区主要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肥效试验。宿县地区科委朱格言、王玉阶、张传伦完成。1982年9月19日通过省级鉴定,获1987年科技进步四等奖。这项试验研究,初步摸清了宿县地区潮土、砂礓黑土及潮棕壤三大土类11个主要土属(种)中硼、锰、钼、锌、铜等5种微量元素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对今后推广微量元素肥料,促进农业增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11.铅笔柏石山造林和种子育苗技术。萧县铅笔柏繁育场蒋贵银完成。1984年4月12日,通过地区级鉴定。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79年获萧县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蒋贵银获萧县政府颁发特等奖。
该成果丰富了石质山造林种树。从1973年开始引种栽培的试验研究,到1984年历时11年,累计造林300多亩,繁育苗木23万多株,先后被6个省30多个市、县引种栽培。应用铅笔柏在较大的石质山造林,目前在省内外尚不多见,铅笔柏的试栽成功,为石质山造林闯出新路,提供了新的适宜树种及符合实际的成功经验。该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更广泛用于生产,扩大种苗基地,减少外汇,达到我国铅笔柏种子自给,中央林业部和省林业厅,1986年批准该场“铅笔柏母树林总体设计方案书”,“七五”期间,国家投资72.2万元,完成1 200亩铅笔柏母树林新建任务。
12.砀山酥梨保鲜贮藏自然通风窑型研究。砀山酥梨保鲜贮藏科研协作组、砀山县供销社科研站完成。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获省1986年科技进步四等奖。
13.略论萧县小麦产量长期徘徊的原因和增产途径。由萧县科委朱世岭完成。1985年2月6日通过地区级鉴定,获省1987年科技进步四等奖。该研究项目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萧县小麦生产连续6年(1975—1981年)亩产在300斤左右徘徊的局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取得并分析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1981年秋到1983年秋,先后写出了“略论”、“再论”和“三论”。
14.砀山酥梨早熟芽变——良梨早酥。砀山县果树科学研究所曹啸晨、张学堂完成。1985年8月8日,通过省级鉴定,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荣誉奖。砀山酥梨芽变品系“6901”,于1969年发现,经良梨公社农技站和现果科所四次转接,历经16年,没有发现复原或变异现象。为此,肯定“6901”是一个稳定的芽变品系并命名为“良梨早酥”。
15.淮北砂礓黑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变种轮作方式的研究。由宿县地区农科所左家骥、仲伟玲完成。1985年11月21日通过地区级鉴定,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荣誉奖。这个试验历时6年,试验处理涉及面广,试验年限之长,工作量之大,在全省同类研究项目还是首次。试验从产量、土壤养分、经济效益等方面。研究了几种主要粮食作物变种轮作方式的综合效益。实验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提出的砂礓黑土地区熟制和作物结构的调整建议对该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6.淮北盐碱地棉花保苗技术系列化研究。由安徽农学院汪荣康、萧县科委朱世岭、萧县农牧渔业局慎效田、高永田等单位和人员完成。1985年12月26日通过地区级鉴定。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荣誉奖。该研究是针对淮北盐碱地植棉中存在的出苗难、保苗难等关键技术而提出的。通过三年深入系统研究,取得大量的科学数据,解决了淮北盐碱地棉花一般缺苗20—30%或更严重的情况,采取系列化保苗技术实现全苗、壮苗。
17.碱地棉花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萧县农牧渔业局、科委、省农学院的慎效田、朱世岭、高永田、汪荣康完成。1985年12月26日通过地区级鉴定,获省1986年科技进步荣誉奖。通过4年的试验研究,搞清了碱地棉花覆盖地膜的增产效益,明确了碱地棉花地膜覆盖的播种期、方法、覆盖度。揭膜期和除草剂等技术关键,对当地推广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建国后至1985年宿县地区科技成果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