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
宿县地区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年,泗州为了培养师资,在夏邱书院创办了“泗州师范讲习所”,学制二年,附设在“国家学堂内”,监督张启佑,初招一个班,学生14人,教员4人;宿县城内大街僧王英公祠有一所公立志成师范学堂,堂长为孔跃廷;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于学宫创办简易师范讲习所,郝鹏任讲习所所长。这是宿县地区最早的三所师范学校。
民国时期,宿县地区相继创办的师范学校有:砀山乙种师范讲习所(1914年),校长刘隐斋;校址在砀城西关内,招生一班,学制一年,培训一届,翌年结束。1919年,在北土山千佛阁、歇马厅办甲种师范讲习所,学制二年,1925年停办,校长先后为杨洪九、刘隐斋。1925年,砀山县立初级师范学校创办,校址先在城东门内汪家祠堂,迁至积谷仓,再迁城隍庙,校长先后为刘隐斋、张信贤、李尉清、王幼参、孟宪华,学制三年。课程有:语文、数学、史地、理科(理、化、生物基本常识)、教育学、普通教学法、体育、音乐、图画等。1934年,该校因毕业生就业困难,改为砀山县农业职业中学。砀山县立乡村建设师范学校(1941年),由项厚轩、孟宪华创办于高寨北朱庄,后迁至高寨南杨野场子。招生一班,学制四年。开设课程与初中比较,除免修外国语外,又增加教育、农业、合作等有关乡村建设功课,并注意实习,学生每人每学期由公家供给粮食250斤,烧柴500斤。校舍全是民房,设备简陋。战时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有时日军扫荡,师生凭路沟与之周旋。1945年9月抗战胜利,学校迁至县城北街上课,并改称砀山师范学校,校长李荫堂。1947年学校规模扩大,增设初师两班,中师一班,学校迁至县城东关外基督教堂旧址。1948年暑期后,郭效瑞任校长。10月底砀城解放,中师班数学教师陶祖彬主动领导、组织学生协助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开展宣传工作,并亲率十余名学生参加支前工作。淮海战役结束,该校师生有的参加地方工作,有的参军或考入徐州华东军政大学学习,该校遂告解散。萧县乙种师范讲习所(1913年),校址在常平仓(今县体委),江北师范毕业生刘云昭任所长,盐城尹拔之任主任讲师,学制一年,学生50人,仅办一期。甲种师范讲习所(1920年),在乙师旧址,学制三年。1923年由甲师改办萧县县立初级师范,东南大学毕业生薛鸿猷为校长,首届招收30余人。1927年,共产党员刘亚民任校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学校更名为萧县简易乡村师范,校址迁至上堂子(今萧城中学)。1938年萧城沦陷,萧县师范遂告中断。1942年国民党县长刘瑞歧在前楼筹办师范一所,一年制和三年制各一班,刘瑞歧任校长,国民党教育科长王德蕴任副校长,因时局动荡,1943年迁至守备庄、魏庄,1944年迁至张庄寨、张集,1945年迁至郝集上课,1947年5月又从郝集迁至萧城南梅村,新建校舍46间,1948年11月萧县解放而停办。1945年春,共产党在张庄寨创办建设中学,内设师范部,招收学生5班560名。次年秋,因我军西撤而停办。宿县李卓云在宿县城内开办师资讲习所(毕业两届)。同年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附设一个师范班,由宿县劝学所所长邵瑞卿负责,只办一期,因军队侵占校舍而停办。1929年,在宿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内开办师资养成所,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50人。1933年濉溪县临涣乡陈海仙在临涣文昌宫创办临涣乡村师范学校,招收学生60名,开一个班,教师有陈粹吾、王运德、王建东、张灿五等,1935年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942年国民党宿县流亡县政府县立初中校长陈海仙在县中招收一个四年制简易师范班,学生70名。次年迁至石佛寺,另设师范部,1944年再迁小涧集,在师范部的基础上单独设校,定名为:宿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县长朱大同兼任校长,教育科长张丽春兼任教务主任。是年秋,迁至大李家、八里察家。1945年,杨子厚任校长。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伪苻离中学旧址,更名为宿县苻离简易师范学校,甄审伪苻中学生,录取一、二年级学生各一个班,连同迁来的学生共6个班300多人。1947年,简师粮源濒绝,全体员生曾代电多方呼援。是年秋,又招收初中毕业生50人,增开特师班。次年该校停办。灵璧县民国时期的师范学校有:1925年开办师范讲习所,分男子师范讲习所和女子师范讲习所。男师由王奎璧任所长,1925年招收学生60名,教师有高督舟、宋玉衡等,开设课程有国语、数学、地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女师由王淑贞任所长,学生12名。该校于1927年停办。1943年县长高民委派教育科督学芡明儒负责筹建师资训练班,校址在谢楼。1944年1月委派张纬之任师资训练班校务主任,高民兼任校长(后由赵觉民兼任),教师有张俊生、徐世钊、张可明、高孝慈、赵鲁生、孙建民、何开森、刘效骞等,军训教官王助久,事务总负责人张兴之。师训班开设甲、乙两班,共70人。学校办公费用、教职员薪俸由县政府拨给粮食,学生伙食费、一套蓝制服也由县政府供给,学习期限一年(1944、1—1944、12),师训班只办一期。省立灵璧师范,校址在东大营(现固镇一中)。1946年春季招生,秋季开学。初招高师、简师各两个班,学生200余人,1948年发展到10个班(简师6班,高师4班)近600名学生,校长徐合璧(国大代表立法委员),教务主任贾韵松、孟宗鲁,训育主任陈冠云、李步青,总务主任徐以瑞,教师呼内初、吴松华、刘贯三、肖祖哲、顾家夫。文化课同于普通中学,另增设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概论。1948年秋固镇解放,学校南迁合肥滞停三周,又先后迁到蚌埠、南京、芜湖、南陵、宣城,在宣城发毕业证书后学校即解散。泗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创办于1918年,校址在夏邱书院,俞少岩兼任讲习所校长,学制二年。教师有韦从庠、金鉴、张汉三等,学校经费系县拨款,学生免纳学费,并由学校根据学生家庭情况,津贴半膳费或全膳费。1920年秋,第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停办。1933年秋泗县县立中学附设乡村师范班,招收学生72人,学制三年,按一般师范开课。学生除缴纳学杂费外,伙食费由学校供给,校长刘紫菀。1934年春,因经费困难,该班停办,学生一律转入中学班学习。1931年,泗县县立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开始筹办,校址在夏邱书院,学制一年,经费由县报省教育厅核准,从义务教育专款解决。常年经费5250元,校长刘紫菀,教师有龙啸云、余小鲁等9人。是年9月初开学,招收一个班40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4人。入学条件为:(1)初级中学毕业者;(2)旧制中学肄业二年以上或中等职业学校肄业三年以上者;(3)高等小学毕业曾任教育职务一年以上者;(4)曾任小学教员二年以上者。学员待遇:(1)学费免收,膳费可按地方经济状况,酌量由公家担任;(2)毕业后由教育局分别派送各区初级小学任教员,在三年内免受试验检定。1932年秋,第一届学生毕业,该校即停办。1946年11月创办泗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先在黉学,后迁至泰山庙,学制四年,校长张源,其后为徐尔磬、罗铸九;教导主任周士鹜。初招甲、乙两个班,学生100人,高小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报考。学校经费系县拨款,学生每学期缴纳学杂费10元左右,生活费由公家供给,学生着黑色校服,夏季白衬衣。1947年秋,又招收新生50名。次年,学校停办。泗县民主政府1945年11月创办的淮北师范学校,校址在夏邱书院,校长宋晚村,教导主任尹锡珍,生活指导员倪载阳。教师有:李敬严、刘淋、沈如锋、王泽九、张克民、李兴国、钟雷、王松涛等,学制暂定二年。该校为新型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行政、部队培养干部,所以政治思想教育便成为主要课程,讲授《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政治经济学》等书籍。文化课有语文、数学、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及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等。由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该校为地方和军队培养了不少优秀干部。1946年6月,因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学校被迫停办。
二、建国后的师范教育
解放后,为了培养师资,发展我区的教育事业,行署和各县先后都办起了师范学校。
宿县地区师范学校:1949年在皖北联合中学师范班的基础上创办,校址在现宿县行署。1952年5月1日迁至宿县城东南三里湾新址,培养目标为小学教师。1958年至1962年,学校的培养目标改为初中教师。从1962年起,培养目标又改为小学教师。“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改为普通中学。1970年开始,推荐招收师范生,普通中学班和师范班并存。1977年底,改为“安徽大学宿县地区师范专科班”。1979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宿州专科学校”。1980年改称“宿州师范专科学校”。该校自创办到1977年共办中师27年,培养中师毕业生和各种短训班结业生一万余人,为宿县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宿县师范学校:1952年春,宿县文教科在苻离镇西杨圩孜杨家祠堂开办苻离师训班。同年,在此师训班的基础上创办宿县初级师范学校,并接收了宿县初级中学的一个师范班。1954年,该校开始办小学教师轮训班和速成班。1958年改招幼师、初师、体育班。1961年该校奉命停办,改办宿县县委党校。1970年又改办“五·七”大学。1978年恢复师范学校,办中级师范,正式命名为“安徽省宿县师范学校”。该校历经两次创业:前期9年是初级师范性质,共办68个班,其中小学教师轮训班11个,速成班20个,毕业学生3 068人;后期9年(至1987年)办了31个班,招收学生1 520人,毕业学生1 000余人。
砀山师范教育:
1.砀山初级师范:1952年在城隍庙开办。校长胡坤,招收三年制初师一班,一年制速成班一班,学生共111人,教职员工16人。1953年华山县取消,大寨、周寨、高寨三区归属砀山,原华山县初级师范的学生也拨给砀山初级师范学校一部分。是时,学校有初师一、初师二各一班。当年又招收新生64人,学校共3个班161人。1954年,学校奉命停招新生。1955年,根据宿县行署的指示停办,未毕业的班级并入萧县师范。1956年该校恢复,一次招收初师一年级8个班,并在县城东关外购地40余亩,新建了校舍,行署教育局委派朱玉林任校长。1957年8月,校长由傅盛如接任,又招8个班400人,后因肃反和反右斗争的开展,很多教师被清洗或逮捕法办,县内小学师资不足,县文教局从初师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百人提前毕业,以弥补各校教师之缺额。1958年8月,又招收初师8个班,中师两个班。是年,全校24个班级,1 200名学生。1959年初师毕业6个班,又补招6个班,校长汪振华。1960年初师毕业8个班,招收中师和体师各一班,幼师两个班(女),初师4个班,学校规模仍保持24个班。1961年暑期砀师被砍,毕业生分配工作,初师、幼师二年级学生解散回乡,中师班并入砀山中学。
2.音美中师班:1976年暑假,砀山县教育局因中小学缺乏音乐、美术教师,经报请宿县行署教育局批准,招收一个中师班,学生55名,其中具有音乐、美术特长者各半,分为两班上课。学生食宿均在薛楼“五·七”大学,并由“五·七”大学代管。1978年,学生毕业时,由砀山中等师范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3.砀山中等师范学校:1978年8月设立,同时附设砀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杜建平。当时招收两个班,其中高中毕业生48人,称为大中专班,修业期为二年。初中毕业生42人,称为小中专班,修业期为3年。1979年,又招新生5个班(大中专班3个班、小中专班两个班),学生228人。1980年,招收大中专班一个班,普师(小中专班)和民师各两班,民师班修业期为二年,还开设一个师训班,招收接班顶替的教师子女42人,学习时间为一年。是年,全校共11个班,464名学生,教职工50人。1981年毕业大中专3个班,小中专一个班,还有师训班学生亦结业离校,新招普师两个班。为解决县内英语教师缺乏问题,通过测验,选设一个英语班。1982年毕业4个班,其中民师和普师各两班,新招普师3个班。1983年毕业普师两个班,新招普师两个班。1984年毕业两个班,英语班毕业48人,又新招4个班,其中两个普师班,一个进修班(修业期),一个民师班(从地区各县招生(修业期二年)。1987年,在校生347人,教职工67人。
萧县师范教育:1951年,在萧城北关外凤山脚下,筹建萧县初级师范,招收两班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1952年、1954年先后开办中速师和小学教师轮训班。1958年招收首届中师班,1959年学校规模盲目扩大,一下招收12个班(初师6个班、预师和幼师4个班。幼师两个班)。1960年学校规模继续扩大,又招7个班新生,学生骤增至1 200名,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5月,根据省委指示,将初师、预师的绝大部分学生下放回家,少量学生转到中学学习。是年,仅招收3个中师班,校址迁至上堂子,学校更名为“安徽省萧县师范”,并改由地区管理。学生来源扩大到砀山和濉溪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使学校财产遭到严重破坏,1968年三届在校生全部毕业离校。1970年学校停办。1976年萧师借用黄口中学校舍和教师招收两个班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毕业后大部分分配。1978年春,萧师恢复,校址仍在城北关外旧址。1981年,萧师重新收归地区管理,重新组建了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并添置了实验仪器和音乐、体育器材,改建和新建了实验楼、教学楼。198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中专班4个班。1987年萧县师范在校生达496名。
灵璧师范学校:该校座落在灵城西北角凤凰山南,创办于1951年。初办时称“灵璧县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在现灵璧一中,隶属于县文教科,当年招收124人。1952年改称“灵璧县初级师范学校”。1956年暑期招收中师生,又改称“安徽省灵璧师范学校”,隶属宿县行署文教科,1958年开始迁往凤凰山,1968年撤销1973年在“五·七”大学师训班基础上创建“灵璧县师范学校”,继续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1979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0年开始招收民办教师,学制二年,同时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1981年,灵璧师范归属地区教育局管辖。自开办以来至1987年暑期共招收90余个班,输送毕业生3 300多人。
泗县师范学校:1951年7月创办,时因校舍未建,暂附设在泗县中学内,名“泗县中学师范部”。校长封天祥,教导主任张弓,副主任岳光。是年招收初师一个班50人。1952年6月迁到西关外新校舍上课。7月,再招收初师一个班50人和速成班50人。1954年9月,五河师范停办,该校普师三年级一班50名学生转入泗师。1955年7月,泗师第一次停办。195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泗师恢复,在东关外(今址)重新建校,7月招收初师两班127人。中师两班90人。1960年,学生数达到990人;1962年7月,学校遵令第二次停办,校舍移交泗县第二中学。1971年3月20日泗县革命委员会向宿县地区革委会申请,复办泗县师范。1971年冬,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原则,招收下放知青、贫下中农、复员军人170人,应届毕业生10人,1972年2月正式开学,时校名为“泗县五·七大学师训班”,不久即改泗县师范。1980年、1981年各招民师一班共120人。1984年、1986年各招一个进修班计100人。自1972年至1987年共培养师资1 626人,连同“文化大革命”前培养的,泗县师范解放后共培养师资2 002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