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林场
本区境内有国营林场9个。其中夹沟林场为地区林业局直属场。灵璧大山林场、泗县小桂庄林场属淮北矿务局,余皆隶属各县林业局。本区现辖7个林场,现有职工481人,经营总面积14 550亩,其中有林面积85 213亩,林木效益率74.0%,蓄积量116 606立方米。另有苗圃地1 788亩。由于林场多地处荒滩、荒丘,虽然造林绿化成绩很大,但由于土地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加之经营管理不善,各林场普遍经济困窘,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况,有的场连职工工资都无法保障。近年来,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个别林场略有盈余。
(一)宿县地区夹沟林场,该场建于1952年,原名宿县地区镇町寺林场,1984年改为现名。经营总面积26 979亩,有林地19 691亩,侧柏中幼林占76%,硬阔占22%,森林覆盖率为73%。有苗圃地571亩,职工160多人,以管理现有树木为主,兼营育苗。该场区内有镇町寺、龙泉寺、大方寺、秦山寺,林木以诸寺为中心,集中分布而成三大片,即大方寺、龙泉寺、镇町寺片和秦山寺片。这里有树种120多个,大方寺有冠幅达500平方米的古青檀,为淮北之最。镇町寺有千年银杏及清冽的呵泉。60年代引进的川栋,现已高达10余米,胸径30厘米,70年代引进的毛竹,现有的高达20米,胸径15厘米。50年代引进的雪松高20米,冠径达8米。场部西侧有常年碧波翻截的五柳水库。
(二)萧县皇藏峪林场,建于1957年底,场址位于萧县皇藏区赵楼乡赵楼村西南一里处,距京沪铁路曹村车站八华里。该场总面积35 170亩,建场时已有天然次生林1 500亩,有职工220多人。现有职工86人,经营面积30 734亩,有林地26 395亩,活立木蓄积37 147立方米,硬阔蓄积占60%。侧柏蓄积占37%。林场内有大片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残存,共有树种130多个,其中一些是属于华北、东北及内蒙古区系的植物种类,对研究淮北森林演变史很有价值。1982年6月1日,经省政府批准为自然保护区。编制12人,其中行政干部3人,技术干部8人,工人6人,与林场合并办公。
(三)萧县永固林场,1959年12月,皇藏林场在此设永固分场。1962年,经省林业厅批准与皇藏峪林场分开。1963年接收白土矿耐火材料厂120亩土地,建立白土苗圃工区。场部座落在永固镇东。目前除场部及白土苗圃工区外,另有长山套、梧桐、夹山套、程村、白顶山等五个护林点。现有职工40人,经营面积18485亩,其中有林地15 818亩。苗圃地120亩,林木覆盖率85%,绝大部分林木为侧柏幼林。
(四)萧县凤虎山林场,场部座落在萧县县城西南三里庄西,建于1959年1月。建场时将城关苗圃和武薛寺苗圃并入,同时建立了圣泉寺护林工区。1962年秋,将城关苗圃析出成立县苗圃。1982年冬,圣泉寺工区实行单独核算,1983年1月县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萧县铅笔柏繁育场,现有职工92人,经营总面积19 115亩,有林地为14 294亩,蓄积量20 488立方米,绝大部分为侧柏中、幼林,林木覆盖率达74%,另有苗圃地100亩。
(五)宿县老海寺林场,1958年建场。位于宿县栏杆小区,场部设老海寺内。现有职工30人,经营总面积8551亩,有林地达6 690亩,苗圃地140亩,森林覆盖率78%。大面积造林始于1956年,完成于1958年。木材蓄积16 396立方米,侧柏蓄积4 144立方米,硬阔蓄积12 252立方米。这里有96个树种分布,主要造林树种为侧柏、刺槐。该场可耕地少,土质瘠薄,水源缺乏,交通闭塞,1986年始修通公路,收入甚微,常不能保证人员工资,有场屋20余间,多失修漏雨。此场为本区国营林场中最为困窘落后的一个。
老海寺林场的张楼分场,位于苻离镇张楼,全场有山场5 200亩,其中有林地2400亩,另有良田110亩。1970年划归“宿县五·七大学”,更名为宿县五·七大学张楼分校。1979年五·七大学撤销,交回林业部门。因有良田可育苗种粮,所以收入较为丰富。
(六)砀山县陇海林场,位于砀山县陇海区西南门乡,地处黄河故道,在东西长15华里,南北宽约2华里范围内,总面积6 200亩,有林地3 900亩,立木蓄积量为1 300立方米,1987年有职工48人。70年代营造苹果、梨350亩,已进入盛果期,年均产果30万斤,近年又发展200多亩。经济状况较好,该场前身是“砀山县白杨林场”的一个工区,白杨林场建于1963年,包括陇海、官庄、市里集三个工区,总面积23 400亩,1974年三个工区分开,成立三个林场,即陇海林场、官庄林场、市里集林场。1980年市里集交农业部门,成立园艺场。
(七)砀山县官庄林场,位于砀山县官庄东北黄河故道与河南禹城接壤,该场有职工41人,总面积4 700亩,有林地2 300亩,苗圃地300亩。主要树种为刺槐、杨树、柳树等,1983年发展白腊条1 000亩,近年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营建苹果园,以增加收入。
(八)大山林场,建于1963年,位于灵璧县娄庄、黄湾区境内,有职工60余人,经营土地13 000亩,当年培育加杨、枫杨树苗60余亩,造林1 000亩,继之每年造林800—1 000亩,但保存率很低。1977年经省委批准,该场交淮北矿务局,经营矿柱林。
(九)桂庄林场,位于泗县长沟区西北约6公里处的唐河东岸。其前身为1959年建立的泗县农牧场。1964年,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其改建为泗县小桂庄林场。建场时,有职工39人,土地总面积11 007亩。1963年至1968年共造林8 500亩。1976年,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该场全部无偿交给淮北矿务局经营矿柱林。
二、苗圃
本区有国营苗圃11个。其中宿县东二铺苗圃属地区林业局直接管辖,其余皆隶属各县林业局。全区共有苗圃职工483人,经营总面积为10 054亩,可育苗地面积3 256亩,有林地面积5 743亩。长期坚持以育苗为主,个别苗圃连年亏损,多数苗圃仅能维持正常生产生活。80年代以来,各苗圃场,分别实行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类苗木畅销,经济状况好转。近年来苗木市场趋于饱和,各圃开始以育苗为主,搞多种经营。1986年销售收入达72.9万元,利润9.25万元。
(一)宿县地区二铺苗圃,位于宿县东二铺北3华里处。1980年5月由地区“五·七”干校划出,经省林业厅批准成立宿具地区二铺苗圃。建圃时有职工14人,总面积170亩,可耕地130亩。1982年7月,经宿县地区计委批准,征用圃西周家生产队土地98亩。每年培育法桐、意杨、侧柏、刺槐、蜀桧、铅笔柏、雪松等各种苗木150亩左右。
(二)砀山薛楼苗圃,位于砀山县关帝庙镇西南十华里处。其前身为砀山县“五·七”农技校,1982年建圃时总面积2 000亩,1985年交给地区司法局土地800亩。现有职工114人,经营面积1 200亩,其中可育苗地600亩,苹果园350亩,每年育苗300亩左右,主要树种为泡桐、杨桐、悬铃木、铅笔柏。1984年,省、地联合在该圃合建良种泡桐采根圃25亩,泡桐测定林50亩,“七·五”计划期间,省林业厅每年投资2 000元,已初步建成本区良种泡桐采根基地。
(三)砀山县赵堤口苗圃,位于砀山县城北12华里,黄河故道南岸堤下。1960年11月建圃,总面积500亩,1984年划给县人武部建靶场及公社建窑场100亩,现有职工31人,经营面积400亩,其中可育苗地300亩,近期每年育苗120—150亩,可出圃10万余株。育苗树种主要为泡桐、杨树、水果等。该场土壤较贫瘠,不利于苗木生长,1986年,种植葡萄45亩,以提高经济效益。
(四)萧县城关苗圃,位于萧县城西关。1950年,为县农场的一个苗圃队,1954年春成立萧县林场,该苗圃队划属林场。1956年萧县林场撤销后,正式成立萧县城关苗圃。1964年春,原赵庄三座楼农场改为苗圃场,县苗圃场接收该场为一个分场。1970年,三座楼苗圃场独立。现城关苗圃场有职工14人,经营面积57亩,其中可育苗面积51亩,每年育苗50亩,可出圃苗木30万株。1985年被评为安徽省林业系统创最佳经济效益劳动竞赛先进单位。
(五)萧县赵庄苗圃,位于萧县赵庄三座楼村。1951年始建为赵庄区办农场,当时有职工4人,土地220亩,1964年改为苗圃场,并入县城关苗圃。1970年正式成立萧县赵庄苗圃。现有职工32人,经营面积220亩,其中可育苗地200亩,该圃交通闭塞,苗木销售困难,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1986年仅育苗35亩,可出圃苗1万株左右。近年来开展以水果为主的多种经营活动,以摆脱经济困境。
(六)萧县铅笔柏繁育场,位于萧县城西北圣泉寺附近。原为凤虎山林场的一个工区,时有20亩开荒地,进行苗木繁育试验,主要任务是护林。1983年4月,经县政府批准划凤虎山林场8000亩山林成立铅笔柏繁育场。1984年,中央林业部和省林业厅联营计划在该场营造铅笔柏母树林1 200亩,建立采种基地,总投资70万元。该场现有职工19人,有林地5502亩。
(七)宿县二铺苗圃,宿县二铺苗圃位于宿县东二铺。曾迭经迁移。1954年,宿县在苻离区横口乡建立国营苗圃20亩,时有工人3名。1955年迁至苻离集北张楼,有庙地200亩。1956年,张楼苗圃改为园艺场,苗圃迁至宿南任桥扩建,有圃地150亩,职工17人,称“国营任桥苗圃”。同年任桥苗圃随任桥区划归固镇县,部分职工迁至紫芦湖重建,名为紫芦湖苗圃。当时有职工26人,耕地1 800亩,年育苗200亩左右。1969年,紫芦湖苗圃被合肥下迁来的安徽农学院占用,改迁至宿县东二铺新建,为今之“宿县二铺苗圃”。现有职工26人,经营面积1 300亩。1977年,县养鸡场占用该圃部分土地。每年可育苗面积900亩,出圃苗木己近3 000万株。
(八)灵璧县尹集苗圃,建于1953年10月。位于灵璧县尹集东六里处,建圃时有职15人,工地面积220亩,育苗、生产主要靠当地零工,1954年育苗84亩。1955年始盖草房5间,1962年,改为补差单位,次后至1976年,每年育苗160至170亩,年收入约2万元。1977—1983年,采取小段季节包工加考勤的管理办法,收入连年增加,1982年收入14.4万元,现有职工33人,经营面积258亩,可育苗230亩。1984年以来,每年育苗200—230亩,年均收入8万元左右。固定资产总值13.5万元。自1977年以来,该圃曾三次获省级表彰,五次受地级表彰,九次受县级表彰,为本区先进苗圃之一。
(九)灵璧县苗圃,位于灵璧城西北凤凰山脚下。系1983年8月,接收县劳动局“五·七”农场改建而成。当时有正式职工5人,土地620亩。圃内生产主要由30名知青家属和农民工完成。1984年底,县人武部槁民兵训练基地,占用土地200亩。现有职工35人,经营面积370亩,可育苗面积350亩,1986年,育苗180亩,余皆种农作物。
(十)泗县苗圃,1953年秋建于泗县城东关外3里处。初建时,有职工9人,土地面积1 200亩,实际经营300亩。1969年,划泗县洋城湖农场600亩土地,建苗圃分圃,部分种植农作物,称苗圃小农场。1971年开展多种经营。办种猪场和淀粉加工厂。1979年,泗县种猪场、小农场与苗圃分场。每年育苗200亩以上。该圃50年代曾因进行小叶杨育苗成功,而获国务院表彰。30多年来,共培育出各种苗木1500多万株。育苗主要有:法桐、意杨、侧柏、刺槐、蜀桧、铅笔柏、雪松等苗木。1986年,共有职工78人,经营面积470亩,可育苗面积300亩。
(十一)宿州市苗圃,1981年经省林业厅批准建圃。位于宿州市东南五里园。编制干部4人,工人16人。经营面积100亩。可育苗面积75亩。建圃以来,连年亏损。1983年,为扩大育苗面积,曾在西二铺设立分场,面积300亩。1986年本圃育苗63亩,收入1.2万元,收支平衡,扭转了亏损。为便于工作,同年经协商,将西二铺分场交城郊区代管。
下一篇:第六节 果树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