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土地为私人所占有,作物的种植和茬口的安排,农民根据传统习惯,自然条件和劳畜力等情况自行确定。由于农田水利条件差,农业的抗灾能力弱,作物种植处于“种在人,收在天”,听天由命的落后状态。建国后,土地改革制度,废除封建私有制,农业实行合作化,土地的私有制变为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积极改善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生产条件,农业抗灾能力增强,并推广科学种植和管理方法,作物的种植根据国家下达的指令计划进行安排,农产品收购部门按收购计划组织收购。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中央制订了一系列放开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农民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并逐步由自给半自给的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商品经济转化。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市场调节,作物的种植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产品收购部门实行合同定购,预购定金、化肥、柴油采取“三挂钩”。农民根据市场供需行情信息、经济和技术等条件安排作物的种植。
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随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演变。从粮食作物来看,建国初的1949年播种面积1562.8万亩,粮食总产量12.81亿斤,其中夏粮面积730.8万亩,总产5.4亿斤,三年恢复时期的196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4万亩,总产3.4亿斤,其中夏粮面积410万亩,总产1.51亿斤,秋粮614万亩,总产1.89亿斤。主要是遇到严重的洪涝灾害,夏粮面积所占比重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4.3万亩,总产23.94亿斤,其中夏粮面积440.7万亩,总产9.51亿斤,秋粮面积583.6万亩,总产14.43亿斤。1987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36.2万亩,总产48.5亿斤,其中夏粮面积495.34万亩,总产26.24亿斤,秋粮面积830.86万亩,总产23.10亿斤。
宿县地区1949—1987年主要粮食作物历年面积、产量变化情况(一)

宿县地区1949—1987年主要粮食作物历年面积、产量变化情况(二)

宿县地区1949—1987年主要经济作物历年面积、产量变化情况(一)

宿县地区1949—1987年主要经济作物历年面积、产量变化情况(二)

宿县地区历年农作物复种情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